一种脱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8355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7 0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脱硫装置,包括塔体,设置于塔体的内部的进烟口和出烟口,塔体的内部设置有除雾组件,除雾组件包括除雾部和滞留部,滞留部设置于除雾部的下方,除雾部中设置有若干组弯折状的除雾通道,滞留部包括镂空设置的滞留框架以及设置于滞留框架的内部的滞留件,滞留件设置于除雾通道的下方,滞留件的尺寸小于除雾通道的内径,烟气带动滞留件在滞留框架内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较好的除雾效果并且不易堵塞除雾组件的优点,从而保证了良好的通风效果和锅炉运行状态。

A desulphuriz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esulfuriz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tower body, a tower set inside the smoke inlet and a smoke outlet, the interior of the towe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mist component, mist mist and retention assembly includes a retention portion provided to, in addition to the mist below the fog, in the set if there is fog removal channel group bent stem, including a set of hollow stranded stranded stranded frame and arranged in the framework of internal retention, below the retention piece is arranged in the mist channel, the mist retention size is smaller than the channel diameter, flue gas retention in the drive reten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otion. The utility model has good demogging effect and is not easy to block the advantages of the mist eliminator, thus ensuring good ventilation effect and boiler running st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脱硫装置
本技术涉及烟气脱硫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脱硫装置。
技术介绍
热电厂在燃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SO2气体,传统的脱硫方法通过喷淋石灰石浆液,使其与SO2气体形成脱硫反应,减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在脱硫后,需要对经脱硫后的烟气进行除雾处理。然而,传统的除雾装置多为弯折的通道,由于烟气中带有雾气,在通过的过程中,雾气在弯折的通道的内壁上凝成液滴,缩小了烟气通过的路径,从而出现除雾装置被堵塞的现象,进而影响通风效果,锅炉内的烟气难以排出,最后导致锅炉的运行受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脱硫装置,具有较好的除雾效果并且不易堵塞除雾组件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脱硫装置,包括塔体,设置于塔体的内部的进烟口和出烟口,所述塔体的内部设置有除雾组件,所述除雾组件包括除雾部和滞留部,所述滞留部设置于除雾部的下方,所述除雾部中设置有若干组弯折状的除雾通道,所述滞留部包括镂空设置的滞留框架以及设置于滞留框架的内部的滞留件,所述滞留件设置于除雾通道的下方,所述滞留件的尺寸小于除雾通道的内径,烟气带动所述滞留件在滞留框架内运动。如此设置,当烟气从进烟口进入塔体的内部后,不断向上扩散,经脱硫作用后,到达滞留框架,并带动其中的滞留件运动,并使其与烟气充分接触,从而使烟气在其表面形成液滴,并将烟气中的杂质粘附,继续向除雾通道扩散的烟气中的杂质和雾气含量大幅降低。且在除雾通道的作用下,烟气中的雾气以及杂质被进一步去除。由于通过除雾通道的烟气中的雾气以及杂质含量已经大幅降低,则不易造成除雾通道的堵塞,可使滞留部与除雾部达到较好的通气的作用,进而不易影响锅炉的运行。另一方面,经脱硫后的烟气最先与滞留框架与滞留件接触。因此,在滞留件表面的液滴会越凝越多,最终会带着杂质滴落,从而达到去除滞留件表面的杂质的作用,使滞留件在烟气的不断推动作用下继续运动,并且继续对烟气中的雾气以及杂质进行初步且有效的去除。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除雾通道包括连通设置的第一弯折件和第二弯折件,所述第一弯折件靠近滞留部设置,所述第一弯折件的内部直线间距大于第二弯折件的内部直线间距。如此设置,通过滞留部的烟气继续向上扩散,其中仍携带有水汽以及杂质,烟气最先进入第一弯折件,由于第一弯折件的内部直线间距较大,烟气较易进入并继续向第二弯折件扩散。在烟气向第二弯折件扩散的过程中,烟气较易在第一弯折件以及第一弯折件与第二弯折件的连接处均凝成液滴,而在第二弯折件内部形成的液滴较少,不易造成和除雾通道的堵塞,也不易影响烟气的排出,有助于使锅炉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弯折件与第二弯折件之间绕顺时针方向的夹角为120-150°。如此设置,第一弯折件与第二弯折件之间的夹角在这个范围内,可对通过的烟气具有较好的阻挡作用,使烟气中的雾气凝成液滴沾附在第一弯折件的内壁以及第一弯折件与第二弯折件的连接处的内壁上,但烟气还能较为顺利地通过第二弯折件而继续向上扩散,直至从出烟口排出。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滞留框架内部设置有水平轴,所述水平轴穿设通过滞留件,所述滞留件的高度小于滞留框架的内部的高度,烟气带动滞留件绕水平轴转动。如此设置,在烟气向上的推动作用下,滞留件绕着水平轴转动,从而使其表面充分接触烟气,并且使烟气中的雾气在滞留件的表面形成液滴,减小雾气对除雾通道的影响。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滞留框架内部设置有竖直轴,所述滞留件套设于竖直轴外部,所述竖直轴的高度大于滞留件的高度。如此设置,在烟气不断向上的扩散以及受到塔体的内壁的阻挡作用下,烟气不仅可以带动滞留件绕竖直轴转动,而且可以推动滞留件沿竖直向上移动,竖直轴的高度大于滞留件的高度,给滞留件预留一定的缓冲空间,使其可以一边向上移动一般自转,使滞留件可承受来自多方向的烟气的作用,减小其损伤程度。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滞留件为塑料材质,所述滞留件的形状包括柱状、球状中的一种。如此设置,柱状和球状的滞留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通过竖直轴或者水平轴的穿设后,在烟气的推动作用下可形成转动。且其与烟气可发生较为充分的接触,有效使烟气中较多的雾气在滞留件表面凝成液滴。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滞留件的表面倾斜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与滞留框架之间设置有间隙。如此设置,有助于在烟气的推动作用下发生快速的转动,进而较为充分地使雾气受到滞留件的阻挡并且在其表面凝结成液滴。当液滴不断积聚并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脱离滞留件表面并在烟气的作用下飘散,因此,滞留件的表面可重复形成液滴。且导向板增大了滞留件的表面积,从而有助于使雾气在滞留件的表面形成更多的液滴,提高除雾效果。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滞留框架与除雾通道紧密贴合。如此设置,有助于促进经过滞留件作用后的烟气快速通过除雾通道。且在除雾通道的作用下,进一步将烟气中的雾气去除,不易影响通风效果,也不易影响锅炉的效率。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滞留框架与除雾通道之间设置有空隙。如此设置,使经过滞留件处理后的烟气较为缓慢地上升,有助于延长烟气在滞留框架与除雾通道之间的滞留时间,进一步减少烟气中残留的颗粒性物质以及雾气造成除雾通道堵塞的可能,有助于延长除雾通道的使用寿命,另外,还不易影响通风效果和锅炉的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滞留部与除雾通道相互配合使用,有助于去除烟气中的雾气,并且不易使除雾组件发生堵塞现象,从而不易影响通风效果,进而不易影响锅炉的运行。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中脱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脱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喷淋管道、气流分布器的结构;图3是实施例1中脱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除雾通道、第一弯折件、第二弯折件的结构;图4是实施例1中脱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滞留部、滞留框架、滞留件、水平轴、通风口的结构;图5是实施例1中脱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滞留件、导向板的结构;图6是实施例2中脱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竖直轴、滞留件的结构。图中,1、塔体;2、进烟口;3、出烟口;411、除雾通道;4111、第一弯折件;4112、第二弯折件;42、滞留部;421、滞留框架;422、滞留件;5、水平轴;6、竖直轴;7、通风口;8、导向板;9、喷淋管道;10、气流分布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脱硫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塔体1,在塔体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出烟口3和进烟口2。参照图2,在出烟口3和进烟口2之间的塔体1的内部空间中,水平设置有喷淋管道9,并且在喷淋管道9的下方设置有气流分布器10。而在靠近出烟口3塔体1内壁上,水平对称设置有四个支撑座,在支撑座上架设有除雾组件。参照图3,该除雾组件从上向下依次包括由若干排弯折状的除雾通道411组成的除雾部以及滞留部42。参照图4,滞留部42包括滞留框架421和滞留件422,滞留框架421上开设有若干个长条形的通风口7,且其与除雾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脱硫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脱硫装置,包括塔体(1),设置于塔体(1)的内部的进烟口(2)和出烟口(3),其特征是:所述塔体(1)的内部设置有除雾组件,所述除雾组件包括除雾部和滞留部(42),所述滞留部(42)设置于除雾部的下方,所述除雾部中设置有若干组弯折状的除雾通道(411),所述滞留部(42)包括镂空设置的滞留框架(421)以及设置于滞留框架(421)的内部的滞留件(422),所述滞留件(422)设置于除雾通道(411)的下方,所述滞留件(422)的尺寸小于除雾通道(411)的内径,烟气带动所述滞留件(422)在滞留框架(421)内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脱硫装置,包括塔体(1),设置于塔体(1)的内部的进烟口(2)和出烟口(3),其特征是:所述塔体(1)的内部设置有除雾组件,所述除雾组件包括除雾部和滞留部(42),所述滞留部(42)设置于除雾部的下方,所述除雾部中设置有若干组弯折状的除雾通道(411),所述滞留部(42)包括镂空设置的滞留框架(421)以及设置于滞留框架(421)的内部的滞留件(422),所述滞留件(422)设置于除雾通道(411)的下方,所述滞留件(422)的尺寸小于除雾通道(411)的内径,烟气带动所述滞留件(422)在滞留框架(421)内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硫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除雾通道(411)包括连通设置的第一弯折件(4111)和第二弯折件(4112),所述第一弯折件(4111)靠近滞留部(42)设置,所述第一弯折件(4111)的内部直线间距大于第二弯折件(4112)的内部直线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脱硫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弯折件(4111)与第二弯折件(4112)之间绕顺时针方向的夹角为12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宏
申请(专利权)人:三元控股集团杭州热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