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连杆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6334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5 0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动连杆及空调器,其中,运动连杆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形成有多个与运动部件配合的卡舌,多个所述卡舌沿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本体部位于相邻两个卡舌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应力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运动连杆及空调器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运动连杆的卡舌会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容易导致卡舌断裂、扫风结构失效的问题。

Moving connecting rod and air condition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oving rod and air conditioner, which comprises a body part, a motion connecting rod, a clamp tongue and multiple moving parts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body, a plurality of tabs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body are arranged at an interval, the body is located between the two adjacent card the tongue part of the formation of stress groove. The motion connecting rod and the air conditioner of the inventio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of the tongue of the movement connecting rod in the prior art, which is easy to cause the problem of the tongue tongue breakage and the failure of the sweeping wind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运动连杆及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运动连杆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出风框扫风是由电机带动主动扫风叶片,然后带动由运动连杆(扫风连杆)连接的从动扫风叶片实现来回扫风运动。结构上为防止扫风叶片与运动连杆脱离,运动连杆结构如图1所示,运动连杆包括本体部10’和卡舌20’,两者配合的卡舌和卡轴在卡舌20’开口端采用过盈配合;在装配过程中,本身运动连杆就有因装配公差引起的内应力导致受力不均,卡舌会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再受到诸如侧面倾翻等外界冲击,极易使卡舌根部易断裂,导致扫风机构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运动连杆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运动连杆的卡舌会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容易导致卡舌断裂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运动连杆,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形成有多个与运动部件配合的卡舌,多个所述卡舌沿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本体部位于相邻两个卡舌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应力凹槽。进一步地,还包括应力筋条,所述应力筋条设置在所述应力凹槽的内壁上,所述应力筋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应力筋条包括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第二筋条在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列,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第二筋条之间具有应力开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筋条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筋条具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应力凹槽的内壁形成所述应力开口,所述应力开口的开口方向朝向背离所述应力凹槽的内壁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筋条在所述第一端面处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二筋条在所述第二端面处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均位于所述应力开口,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沿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形成预设间隙,所述预设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应力开口沿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凹槽为弧形凹槽,所述应力凹槽的槽深由中部朝向相邻卡舌逐渐减小,所述应力开口位于所述应力凹槽的中部。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凹槽为弧形凹槽,所述应力凹槽的槽深由中部朝向相邻卡舌逐渐减小。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凹槽的横截面呈渐变圆弧。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凹槽的中心位于相邻两个卡舌之间的中间点处,并且所述本体部位于相邻两个卡舌之间的部分均为所述应力凹槽的内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运动连杆。将运动连杆的本体部中设置多个应力凹槽,应力凹槽位于相邻两个卡舌之间,这样有一部分在卡舌的集中应力转移至应力凹槽处,进而起到缓解卡舌应力集中的效果,防止卡舌根部断裂。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运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运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运动连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的运动连杆局部结构的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图5是现有技术中运动连杆的仿真模拟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运动连杆的仿真模拟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参见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动连杆,主要用于与空调器扫风叶片配合的运动连杆(本实施例为扫风连杆),运动连杆包括本体部10,本体部10上形成有多个与运动部件(即扫风叶片)配合的卡舌20,多个卡舌20沿本体部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本体部10位于相邻两个卡舌20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应力凹槽30。本技术方案中,将运动连杆的本体部10中设置多个应力凹槽30,应力凹槽30位于相邻两个卡舌20之间,这样有一部分在卡舌的集中应力转移至应力凹槽30处,进而起到缓解卡舌应力集中的效果,防止卡舌根部断裂,不易使扫风机构失效。进一步优选地,运动连杆还包括应力筋条40,应力筋条40设置在应力凹槽30的内壁上,应力筋条40的延伸方向与本体部10的长度方向相同。在该应力凹槽30处设置了应力筋条40,有一部分在卡舌的集中应力转移至应力筋条40处起到缓解卡舌应力集中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对应力进行吸收,防止运动连杆变形,应力筋条40包括第一筋条41和第二筋条42,第一筋条41和第二筋条42在本体部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列,第一筋条41和第二筋条42之间具有应力开口43。应力开口43的作用是吸收第一筋条41和第二筋条42在运动连杆长度方向的变形量,在本体部产生一定弯曲时,第一筋条41、第二筋条42以及应力凹槽30均会产生一定的应力变形,而应力开口43可以吸收变形量,防止运动连杆变形。参见图3和4,第一筋条41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筋条42具有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相对设置,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与应力凹槽30的内壁形成应力开口43,应力开口43的开口方向朝向背离应力凹槽30的内壁设置。也就是说应力开口43的开口方向与卡舌的朝向相同。第一筋条41在第一端面处设置有第一限位块51,第二筋条42在第二端面处设置有第二限位块52,第一限位块51和第二限位块52均位于应力开口43,第一限位块51与第二限位块52相对设置,并且第一限位块51与第二限位块52之间沿本体部10的长度方向形成预设间隙53,预设间隙53的宽度小于应力开口43沿本体部10的长度方向的宽度。在第一筋条41和第二筋条42发生形变时,第一筋条41和第二筋条42均向应力开口43形变,第一限位块51和第二限位块52在形变一定量后相互抵顶并形成限位作用,这样利用两个限位块未触碰到时,低刚度快速形变将冲击能量转移至应力开口43处,以用于先吸收一部分形变。再利用两个限位块相互抵顶时,第一筋条41和第二筋条42开始起抵顶作用,以模式满足运动连杆对刚度的需要,防止运动连杆下部变形过大而折断。应力凹槽30为弧形凹槽,应力凹槽30的槽深由中部朝向相邻卡舌20逐渐减小,应力开口43位于应力凹槽30的中部。这样可以使应力凹槽30缓解卡舌的集中应力达到最大。进一步地,应力凹槽30的中心位于相邻两个卡舌20之间的中间点处,并且本体部10位于相邻两个卡舌20之间的部分均为应力凹槽30的内壁。可以参见图5,示出了现有技术中运动连杆的仿真模拟图,从模拟结果中可以看出应力集中在第二个卡舌处,与现有技术实际的出现问题位置一致。其最大应力为3.5e-3mpa,图5中可以看到两个卡舌之间几乎没有应力集中(两个卡舌之间的颜色较深)。参见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运动连杆的仿真模拟图,从模拟结果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在卡舌的集中应力转移至应力凹槽30(应力开口43)处,进而起到缓解卡舌应力集中的效果。而且其最高应力集中点转移至应力凹槽30(应力开口43)处为2.9e-3mpa,卡舌处应力集中降低至2.4e-3mpa,较现有技术来说,卡舌处的应力集中降低约30%。本次仿真应用连杆本身惯性作为载荷,改进方案体积为6619立方毫米,原方案为8005立方毫米,体积与质量较之前减小17%,故因考虑此项误差,实际卡舌强度提高在13%左右。在一种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提供了运动连杆,与上述实施例结构基本相同,本实施例的运动连杆中,应力凹槽30为弧形凹槽,应力凹槽30的槽深由中部朝向相邻卡舌20逐渐减小。应力凹槽30的横截面呈渐变圆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实施例,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运动连杆及空调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运动连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部(10),所述本体部(10)上形成有多个与运动部件配合的卡舌(20),多个所述卡舌(20)沿所述本体部(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本体部(10)位于相邻两个卡舌(20)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应力凹槽(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动连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部(10),所述本体部(10)上形成有多个与运动部件配合的卡舌(20),多个所述卡舌(20)沿所述本体部(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本体部(10)位于相邻两个卡舌(20)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应力凹槽(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连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应力筋条(40),所述应力筋条(40)设置在所述应力凹槽(30)的内壁上,所述应力筋条(4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本体部(10)的长度方向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筋条(40)包括第一筋条(41)和第二筋条(42),所述第一筋条(41)和所述第二筋条(42)在所述本体部(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列,所述第一筋条(41)和所述第二筋条(42)之间具有应力开口(4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条(41)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筋条(42)具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应力凹槽(30)的内壁形成所述应力开口(43),所述应力开口(43)的开口方向朝向背离所述应力凹槽(30)的内壁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动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条(41)在所述第一端面处设置有第一限位块(51),所述第二筋条(42)在所述第二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哲程杨吉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