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凝聚法生产丙烯酰胺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43143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生物凝聚法生产丙烯酰胺的方法:含有一定量产腈水合酶菌株的发酵液,配以一定量和一定浓度的阳离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鼓泡搅拌,加入浓度为0.35~0.45%阳离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溶液,加入量为每升发酵液0.40~0.5克,在温度5~15℃环境中,鼓泡搅拌,使菌株絮凝成大菌团,将大菌团清洗后放入生物反应器中,加入去离子水,逐步放入丙烯腈溶液,在一定的反应温度和转速下进行催化水合反应,当丙烯酰胺浓度积聚至26~40%,丙烯腈浓度下降至0.1%以下时,结束反应,以后不断重复上述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设备投资省,能耗低,在同样生产规模情况下,设备投资仅为游离细胞法和海藻酸钠凝胶法设备投资的20~25%,能耗仅为上述两种方法能耗的30%左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产丙烯酰胺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二.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丙烯酰胺(简称AM)是一类重要的酰胺类化合物,其均聚物和各种共聚物统称聚丙烯酰胺(简称PAM),具有絮凝、增稠、阻垢和稳定胶体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如油田开采的二次采油,或三次采油,作为环保行业的水质净化或各类企业的污水处理剂,作为化学工业的化学灌浆剂,作为纺织工业的纤维改性剂,作为轻工造纸行业的各种造纸助剂,作为农业方面的土壤改良剂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百业助剂”。世界各国都对丙烯酰胺AM的研究生产十分重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微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AM开发成功、并实现工业化生产,此项技术的工业化生产开发成功,是石油化工骨干产品利用酶催化技术成功的第一范例,具有划时代意义。与化学法生产AM相比,微生物法在原料丙烯腈(简称AN)的转化率、产品质量、三废排放和设备投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倍受人们青睐。因此微生物生产丙烯酰胺AM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有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利用微生物生产丙烯酰胺AM的工艺中腈水合酶菌株使用形式主要有三种,其(1)为聚丙烯酰胺包埋法,其(2)为海藻酸钠(钙)凝胶包埋法,其(3)为游离细胞法。第(1)、第(2)两种方法的缺点是固定化细胞与底物的相互作用受到空间位阻大,固定化成本高,凝胶易溶涨,细胞易流失,生产周期长,酶活利用率低等。随着高产腈水合酶的优良菌株选育和大容量发酵设备研制成功,大幅度降低了腈水合酶菌株发酵液生产成本,于是近年来又出现游离细胞法生产丙烯酰胺AM,其实施方法是菌体被悬浮于底物溶液中,使底物水合反应产物较易于通过细胞膜,从而提高了催化反应率。但该方法的发酵液和水合液的分离设备为蝶片离心机或超滤膜(如中空纤维膜、卷式膜等)。这样造成设备投资大,操作费用高,操作过程烦琐,细胞再利用难,同时在催化水合反应过程中,游离细胞裸露在高浓度的丙烯腈溶液中,易中毒失活,高速返混使细胞易损伤,产生细胞碎片等杂质会对后段工序造成影响,造成生产成本高,企业利润率低。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当前微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存在的问题,完成。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有一定量产腈水合酶菌株的发酵液,配以一定量和一定浓度的阳离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空气鼓泡搅拌,在含产腈水合酶菌株的发酵液中,加入浓度为0.35~0.45%阳离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溶液,聚丙烯酰胺PAM溶液加入量为每升发酵液加入0.40~0.5克,然后在温度5~15℃环境中,空气鼓泡搅拌,使菌株絮凝成大菌团,将大菌团与培养基残液分离并将大菌团清洗后放入生物反应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去离子水,去离子水的加入量为发酵液原液量的10~20倍,逐步放入丙烯腈溶液,在一定的反应温度和转速下搅拌进行催化水合反应,当丙烯酰胺浓度积聚至26~40%,丙烯腈浓度下降至0.1%以下时,结束反应,以后不断重复上述步骤。在反应釜中,反应温度控制在20~30℃,转速控制在600~1500rpm。大菌团在放入生物反应器之前,用去离子水清洗3~5遍。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将凝聚法直接固定化细胞工艺运用到微生物法丙烯酰胺AM生产中,充分利用阳离子絮凝剂的物理架桥、吸附作用和化学中和电荷作用,来固定产丙烯腈水合酶休眠菌株,菌体被阳离子絮凝剂PAM凝聚包容并结成微团,不仅能有效去除发酵液中的电解质,发酵次级代谢产物和培养基残留杂质,同时可降低产腈水合酶对外部恶劣环境的敏感性,提高生产工艺的稳定性。2.本专利技术生产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接触表面积大,反应效率高,生产周期短等优点,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细胞的耐受力和酶活半衰期。3.本专利技术的设备投资省,能耗低,在同样生产规模情况下,设备投资仅为游离细胞法和海藻酸钠凝胶法设备投资的20~25%,能耗仅为上述两种方法能耗的30%左右。下面为海藻酸钠凝胶包埋法、游离细胞法和本专利技术的凝聚法三种生产方法的实验比较(一).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1)菌株产丙烯腈水合酶菌株DH9611,本厂提供;(2)海藻酸钠青岛明月化工公司生产,食品级;(3)聚丙烯酰胺法国SNF公司生产;(4)其余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级或化学纯;(5)实验设备102G型气相色谱仪,CJJ—931型四联体磁力搅拌器,针筒造粒器,1000ml间歇式生物反应器,80—2型离心机,XSZ—G型电子显微镜,721型可见光光度计等。2.实验方法(1)游离细胞的制备取发酵液50ml,装入离心管4000rpm离心20min,倾去上清液,加去离子水搅拌后,重新离心,此过程重复3~5遍。(2)海藻酸钠凝胶的制备取1克海藻酸钠和49ml去离子水配成溶液,再加入上步制得的湿菌体,搅拌混均,将混合液加入到针筒造粒器中,向搅拌下的1.5M的无菌BaCl2溶液均匀滴注,2~4℃固化20小时,取出用去离子水清洗3~5遍,制得直径3~4mm的珠型固定化细胞,2~4℃保存备用。(3)凝聚法固定化细胞的制备取50ml发酵液,加入0.35~0.45%浓度的阳离子凝絮剂聚丙烯酰胺PAM0.625ml,空气鼓泡搅拌,使菌株凝成大团,倾去上清液,取出用去离子水清洗3~5遍。(4)催化水合反应将三种方法制得的细胞加入到1000ml反应瓶中,加入去离子水400ml,控制搅拌速度和反应温度,流加丙烯腈AN使丙烯酰胺AM的累积浓度到26~40%,丙烯腈AN浓度降至0.1%以下,计算丙烯酰胺AM的累积速度和累积丙烯酰胺AM量。(5)细胞的回收利用海藻酸钠凝胶包埋法将凝胶颗粒从反应瓶中取出,用去离子水清洗至无丙烯酰胺AM,清洗液倒入水合液,凝胶颗粒重新加入反应器中反应。游离细胞法将水合液倒入离心管离心20min,倾去上清液,用去离子水清洗,再离心,直至清液中无丙烯酰胺AM,清洗液倒入反应液,菌体入反应瓶开始下一次反应。本专利技术的凝聚法加入一定量浓度为0.40%的阳离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溶液,鼓泡使菌体重新结成大团,移出菌体絮团并用去离子水清洗至无丙烯酰胺AM,清洗液倒入反应液中,菌体絮团倒入反应瓶中重新反应。(6)丙烯酰胺浓度的测定取1ml过滤后的反应液加入离心管中,6000rpm离心10min,用精密移液枪取0.5ml反应上清液与0.5ml 40.000g/l的乙酰胺混合,振荡均匀,在气相色谱仪上分析丙烯酰胺的生成量。(二)结果与讨论1.三种固定化细胞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及批式反应的批次、产率和产量对比使用同一批次的发酵液,经处理后进行催化水合反应,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并统计三种细胞的丙烯酰胺AM累积速率和累积量,由表一可以说明凝聚法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表一三种细胞批式催化水合反应产率和产量对照表 25.三种细胞催化水合反应生产丙烯酰胺AM成本分析(规模按万吨计,产量按折纯计)见下表三 综上所述,通过添加阳离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直接固定产腈水合酶休眠菌株,使之絮结成微团,然后催化丙烯腈AN进行催化水合反应生成丙烯酰胺AM,与海藻酸钠包埋法和游离细胞法相比较,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效率高,稳定性好,投资少,成本低等特点。四.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取50ml含产腈水合酶菌株的发酵液,加入配制好的0.35%浓度的阳离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溶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生物凝聚法生产丙烯酰胺的方法,含有一定量产腈水合酶菌株的发酵液,配以一定量和一定浓度的阳离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空气鼓泡搅拌,其特征是:在含产腈水合酶菌株的发酵液中,加入浓度为0.35~0.45%阳离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溶液,聚丙烯酰胺PAM溶液加入量为每升发酵液加入0.40~0.50克,然后在温度5~15℃环境中,空气鼓泡搅拌,使菌株絮凝成大菌团,将大菌团与培养基残液分离并将大菌团清洗后放入生物反应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去离子水,去离子水的加入量为发酵液原液量的10~20倍,逐步放入丙烯腈溶液,在一定的反应温度和转速下搅拌进行催化水合反应,当丙烯酰胺浓度积聚至26~40%,丙烯腈浓度下降至0.1%以下时,结束反应,以后不断重复上述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军时敏江
申请(专利权)人:焦作多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