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角撑框架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420178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7 17: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角撑框架及其施工方法,包括预制柱、叠合梁和防屈曲支撑;叠合梁包括预制梁和后浇混凝土;预制梁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两侧的预制柱相铰接,预制梁的底部两侧各设置一个倾斜设置的防屈曲支撑,每根防屈曲支撑的一端与预制梁底部相铰接,每根防屈曲支撑的另一端与预制柱相铰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梁与柱的连接,采用销轴连接,实现真正的装配式施工。同时,在承受荷载不变的情况下,梁高大大降低,建筑层高减少5~8%,屋内净高增加200~300mm。另外,预制柱的预制长度不受楼层现浇的限制,可根据运输条件等要求,将预制柱的预制长度加长,减少套筒灌浆连接的批次,提高柱的施工质量,缩短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角撑框架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特别是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角撑框架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从设计上与整体现浇混凝土结构没有区别,只是梁、板、柱变为叠合构件。在抗震性能上,也基本等同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梁与柱的连接模型采用刚性连接做法。如图3所示,在施工上,柱采用预制柱,但梁柱节点区范围的柱要采用现浇混凝土,也即节点后浇区11。叠合梁与柱采用刚接做法,梁钢筋锚入柱节点现浇混凝土内。这样,叠合楼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梁的后浇混凝土,节点后浇区一并浇筑。混凝土养护达到龄期强度后,再采用灌浆套筒9灌注浆料10连接上一层的预制柱。因此,这种模拟纯现浇结构的做法,不免造成连接构造复杂,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目前,现有技术的装配式梁柱的施工混凝土两次浇筑,势必造成预制与现浇部分,梁与柱的连接,柱与柱的连接等环节,存在钢筋碰撞、构造繁琐、工序复杂、施工尺寸的精度要求高等弊端。装配式结构在设计、预制件制作,现场安装和混凝土浇筑等环节存在诸多协调配合上的问题,致使造成施工工期长、造价增加15~30%,成为推广应用的一大障碍。如何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角撑框架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角撑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柱、叠合梁和防屈曲支撑;叠合梁水平设置,叠合梁包括预制梁和位于预制梁顶部的后浇混凝土;预制梁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两侧的预制柱相铰接,预制梁的底部两侧各设置一个倾斜设置的防屈曲支撑,每根防屈曲支撑的一端与预制梁底部相铰接,每根防屈曲支撑的另一端与预制柱相铰接;防屈曲支撑与预制梁之间具有水平夹角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角撑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柱、叠合梁和防屈曲支撑;叠合梁水平设置,叠合梁包括预制梁和位于预制梁顶部的后浇混凝土;预制梁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两侧的预制柱相铰接,预制梁的底部两侧各设置一个倾斜设置的防屈曲支撑,每根防屈曲支撑的一端与预制梁底部相铰接,每根防屈曲支撑的另一端与预制柱相铰接;防屈曲支撑与预制梁之间具有水平夹角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角撑框架,其特征在于:预制梁的两端各预埋一个梁柱连接端,相邻两个预制柱相向一侧的顶端各预埋一个梁柱铰接支座,梁柱连接端与相应的梁柱铰接支座采用销轴相连接;预制梁的底部两侧各预埋一个角撑连接端,位于梁柱铰接支座下方的每个预制柱顶部各设置一个角撑铰接支座,角撑连接端与相应的角撑铰接支座采用销轴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角撑框架,其特征在于:角撑铰接支座与梁柱铰接支座之间的距离为层高的20-5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角撑框架,其特征在于:预制梁的两端均为逐渐递减的变截面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角撑框架,其特征在于:叠合梁的梁高比现有叠合梁的梁高减少25-50%,现有叠合梁的梁高为(1/15-1/10)L,其中L为相邻两根预制柱之间的间距,也即梁跨度。6.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角撑框架的施工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风勇李小敏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百西思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