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有散热流道的金属底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907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4 1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设置有散热流道的金属底座,包括上散热座,以及下散热座,上流道和下流道上下配合形成用于冷却介质流动的腔体,腔体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与泵体的出口相连接,出液口与泵体的入口相连接;上散热座与下散热座的相对的两贴合面的中部均上下对应设置有上凹槽和下凹槽,上凹槽和下凹槽配合后的腔体内设置有泵体;上流道和下流道均由直径不等的多个圆形流道单元由内向外以此均布设置,且相邻不同直径的圆形流道单元彼此贯通设置。以此结构设计,通过上流道和下流道形成的腔体,以及与腔体进液口与泵体的出口相连接泵体的设置,能够加速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进而有效提升该金属底座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设置有散热流道的金属底座
本技术涉及散热
,尤其涉及一种设置有散热流道的金属底座。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下的金属底座大多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仅通过单纯的增加散热面积或改变散热材料而获取一定散热效率,以此方式设计的散热片,散热效果很难有较大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散热效率的金属底座。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设置有散热流道的金属底座,包括上散热座,以及与所述上散热座相配合的下散热座,所述上散热座与所述下散热座的相对的两贴合面均上下对应设置有上流道和下流道,所述上流道和下流道上下配合形成用于冷却介质流动的腔体,所述腔体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泵体的出口相连接,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泵体的入口相连接;所述上散热座与所述下散热座的相对的两贴合面的中部均上下对应设置有上凹槽和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配合后的腔体内设置有所述泵体;所述上流道和下流道均由直径不等的多个圆形流道单元由内向外以此均布设置,且相邻不同直径的圆形流道单元彼此贯通设置。其中,所述上流道和下流道均采用铝板铣削加工而成。其中,所述上流道和下流道的两贴合面均设置为镜面。其中,所述上流道的上凹槽和所述下流道的下凹槽相对的两侧壁均贯穿设置有通孔。其中,所述上散热座与所述下散热座的相对的两贴合面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包括上散热座,以及与所述上散热座相配合的下散热座,所述上散热座与所述下散热座的相对的两贴合面均上下对应设置有上流道和下流道,所述上流道和下流道上下配合形成用于冷却介质流动的腔体,所述腔体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泵体的出口相连接,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泵体的入口相连接;所述上散热座与所述下散热座的相对的两贴合面的中部均上下对应设置有上凹槽和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配合后的腔体内设置有所述泵体;所述上流道和下流道均由直径不等的多个圆形流道单元由内向外以此均布设置,且相邻不同直径的圆形流道单元彼此贯通设置。以此结构设计,通过上流道和下流道形成的腔体,以及与腔体进液口与泵体的出口相连接泵体的设置,能够加速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进而有效提升该金属底座的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上散热座的平面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金属底座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设置有散热流道的金属底座,包括上散热座1,以及与所述上散热座1相配合的下散热座2,所述上散热座1与所述下散热座2的相对的两贴合面均上下对应设置有上流道11和下流道,所述上流道11和下流道上下配合形成用于冷却介质流动的腔体,所述腔体设置有进液口12和出液口13,所述进液口12与泵体4的出口相连接,所述出液口13与所述泵体4的入口相连接;所述上散热座1与所述下散热座2的相对的两贴合面的中部均上下对应设置有上凹槽和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配合后的腔体内设置有所述泵体4;所述上流道11和下流道均由直径不等的多个圆形流道单元111由内向外以此均布设置,且相邻不同直径的圆形流道单元111彼此贯通设置。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流道11和下流道均采用铝板铣削加工而成,所述上流道11和下流道的两贴合面均设置为镜面,所述上流道11的上凹槽和所述下流道的下凹槽相对的两侧壁均贯穿设置有通孔,所述上散热座1与所述下散热座2的相对的两贴合面之间设置有密封件3。采用上述结构设计,通过相邻不同直径的圆形流道单元111彼此贯通设置,以及与进液口和出液口相连接的泵体的设置,有效提升冷却液流速,进而有效的提高了金属底座的散热效率。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设置有散热流道的金属底座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置有散热流道的金属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散热座,以及与所述上散热座相配合的下散热座,所述上散热座与所述下散热座的相对的两贴合面均上下对应设置有上流道和下流道,所述上流道和下流道上下配合形成用于冷却介质流动的腔体,所述腔体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泵体的出口相连接,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泵体的入口相连接;所述上散热座与所述下散热座的相对的两贴合面的中部均上下对应设置有上凹槽和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配合后的腔体内设置有所述泵体;所述上流道和下流道均由直径不等的多个圆形流道单元由内向外以此均布设置,且相邻不同直径的圆形流道单元彼此贯通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置有散热流道的金属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散热座,以及与所述上散热座相配合的下散热座,所述上散热座与所述下散热座的相对的两贴合面均上下对应设置有上流道和下流道,所述上流道和下流道上下配合形成用于冷却介质流动的腔体,所述腔体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泵体的出口相连接,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泵体的入口相连接;所述上散热座与所述下散热座的相对的两贴合面的中部均上下对应设置有上凹槽和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配合后的腔体内设置有所述泵体;所述上流道和下流道均由直径不等的多个圆形流道单元由内向外以此均布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宣为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昌禾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