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管式发动机热电转换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38853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4 13:44
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喷管式发动机热电转换系统,包括缸盖、缸体、油底壳、变速箱、变速箱底壳、热电转换器、喷管、储电器、控制器、电加热丝,热电转换器布置在催化包、消音器之间的排气管上,缸盖、缸体、油底壳一起构成发动机本体,变速箱、变速箱底壳固结在一起,喷管布置在热电转换器的外部,第一电加热丝布置在油底壳内,第二电加热丝布置在变速箱底壳内,第三电加热丝缠绕在转接管的外部。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当发动机刚刚启动时,可以利用排气余热回收的电能来加热油底壳和变速箱内的机油,减小发动机的摩擦损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优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喷管式发动机热电转换系统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
的热电转换装置,特别是一种使油底壳和变速箱机油快速加热的喷管式发动机热电转换系统。
技术介绍
在内燃机的运行过程中,机油是必不可少的。机油具有冷却、润滑、清洁、密封四大功能,其对于保证发动机正常的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动机在运转时,如果一些摩擦部位得不到适当的润滑,就会产生干摩擦。实践证明,干摩擦在短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足以使金属熔化,造成机件的损坏甚至卡死(许多漏水或漏油的汽车出现拉缸、抱轴瓦等故障,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必须对发动机中的摩擦部位给予良好的润滑。当润滑油流到摩擦部位后,就会粘附在摩擦表面上形成一层油膜,减少摩擦机件之间的阻力,而油膜的强度和韧性是发挥其润滑作用的关键。燃料在发动机内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动力输出以及摩擦阻力消耗和辅助机构的驱动上,其余大部分热量除随废气排到大气中外,还会被发动机中的冷却介质带走一部分。发动机中多余的热量必须排出机体,否则发动机会由于温度过高而烧坏。这一方面靠发动机冷却系统来完成,另一方面靠润滑油从气缸、活塞、曲轴等表面吸收热量后带到油底壳中散发。当发动机在怠速、暖机等小负荷运行时,油底壳和变速箱内的机油温度较低,润滑效果不好,从而造成发动机的运动部件摩擦阻力较大,油耗较高。在现有技术中,还没有成熟的、节能的油底壳机油快速加热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喷管式发动机热电转换系统,可以使油底壳和变速箱内的机油快速加热。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包括进气管、空滤、缸盖、缸体、油底壳、排气管、催化包、消音器、变速箱、变速箱底壳、热电转换器、喷管、储电器、控制器、第一电加热丝、第二电加热丝、第三电加热丝、呼吸管、转接管、线束,缸盖、缸体、油底壳一起构成发动机本体,进气管、排气管均与缸盖连接在一起,空滤布置在进气管上,催化包、消音器依次布置在排气管上,变速箱、变速箱底壳固结在一起,缸体与变速箱之间通过曲轴相连接,热电转换器布置在催化包、消音器之间的排气管上,喷管布置在热电转换器的外部,呼吸管的一端与转接管的一端相连接,呼吸管的另一端与缸盖相连接,转接管的另一端与空滤后的进气管相连接,第一电加热丝布置在油底壳内,第二电加热丝布置在变速箱底壳内,第三电加热丝缠绕在转接管的外部,热电转换器、储电器、控制器、第一电加热丝、第二电加热丝、第三电加热丝之间通过线束相连接。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喷管为缩放管,喷管内部腔体横截面为圆形,转接管为金属圆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油底壳和变速箱内机油可以快速加热;在小负荷工况,发动机摩擦较小,油耗较低;在冬季,可以加热呼吸管路,防止结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进气管,2、空滤,3、缸盖,4、缸体,5、油底壳,6、排气管,7、催化包,8、消音器,9、变速箱,10、变速箱底壳,11、热电转换器,12、喷管,13、储电器,14、控制器,15、第一电加热丝,16、第二电加热丝,17、第三电加热丝,18、呼吸管,19、转接管,20、线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进气管1、空滤2、缸盖3、缸体4、油底壳5、排气管6、催化包7、消音器8、变速箱9、变速箱底壳10、热电转换器11、喷管12、储电器13、控制器14、第一电加热丝15、第二电加热丝16、第三电加热丝17、呼吸管18、转接管19、线束20,缸盖3、缸体4、油底壳5一起构成发动机本体,进气管1、排气管6均与缸盖3连接在一起,空滤2布置在进气管1上,催化包7、消音器8依次布置在排气管6上,变速箱9、变速箱底壳10固结在一起,缸体4与变速箱9之间通过曲轴相连接,热电转换器11布置在催化包7、消音器8之间的排气管6上,喷管12布置在热电转换器11的外部,呼吸管18的一端与转接管19的一端相连接,呼吸管18的另一端与缸盖3相连接,转接管19的另一端与空滤2后的进气管1相连接,第一电加热丝15布置在油底壳5内,第二电加热丝16布置在变速箱底壳10内,第三电加热丝17缠绕在转接管19的外部,热电转换器11、储电器13、控制器14、第一电加热丝15、第二电加热丝16、第三电加热丝17之间通过线束20相连接;喷管12为缩放管,喷管12内部腔体横截面为圆形,转接管19为金属圆管。在本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当发动机在怠速、暖机等小负荷工况运行时,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热电转换器11可以把排气余热转换成电能,电能可以用来给第一电加热丝15、第二电加热丝16供电,从而使油底壳5和变速箱底壳10内的机油可以快速加热,从而减少机械损失,降低油耗。在寒冷的冬季,呼吸管路一般容易结冰;在本技术中,可以用第三电加热丝17来加热呼吸管路,从而防止结冰的发生。在本技术中,在热电转换器11的外部布置喷管12,当有气流从喷管12中流过时,可以使热电转换器11的外表面温度更低,从而可以提高热电转换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喷管式发动机热电转换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管式发动机热电转换系统,包括进气管(1)、空滤(2)、缸盖(3)、缸体(4)、油底壳(5)、排气管(6)、催化包(7)、消音器(8)、变速箱(9)、变速箱底壳(10),缸盖(3)、缸体(4)、油底壳(5)一起构成发动机本体,进气管(1)、排气管(6)均与缸盖(3)连接在一起,空滤(2)布置在进气管(1)上,催化包(7)、消音器(8)依次布置在排气管(6)上,变速箱(9)、变速箱底壳(10)固结在一起,缸体(4)与变速箱(9)之间通过曲轴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电转换器(11)、喷管(12)、储电器(13)、控制器(14)、第一电加热丝(15)、第二电加热丝(16)、第三电加热丝(17)、呼吸管(18)、转接管(19)、线束(20),热电转换器(11)布置在催化包(7)、消音器(8)之间的排气管(6)上,喷管(12)布置在热电转换器(11)的外部,呼吸管(18)的一端与转接管(19)的一端相连接,呼吸管(18)的另一端与缸盖(3)相连接,转接管(19)的另一端与空滤(2)后的进气管(1)相连接,第一电加热丝(15)布置在油底壳(5)内,第二电加热丝(16)布置在变速箱底壳(10)内,第三电加热丝(17)缠绕在转接管(19)的外部,热电转换器(11)、储电器(13)、控制器(14)、第一电加热丝(15)、第二电加热丝(16)、第三电加热丝(17)之间通过线束(20)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喷管式发动机热电转换系统,包括进气管(1)、空滤(2)、缸盖(3)、缸体(4)、油底壳(5)、排气管(6)、催化包(7)、消音器(8)、变速箱(9)、变速箱底壳(10),缸盖(3)、缸体(4)、油底壳(5)一起构成发动机本体,进气管(1)、排气管(6)均与缸盖(3)连接在一起,空滤(2)布置在进气管(1)上,催化包(7)、消音器(8)依次布置在排气管(6)上,变速箱(9)、变速箱底壳(10)固结在一起,缸体(4)与变速箱(9)之间通过曲轴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电转换器(11)、喷管(12)、储电器(13)、控制器(14)、第一电加热丝(15)、第二电加热丝(16)、第三电加热丝(17)、呼吸管(18)、转接管(19)、线束(20),热电转换器(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鹏飞王凯商艳飞武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重工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