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H型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67966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2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H型钢结构,旨在提供一种具备支撑机构,连接结构稳定以及实用型强的H型钢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钢梁和檩条之间设置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钢梁和檩条之间的第一隅撑以及第二隅撑,钢梁上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隅撑的一端于第一连接板相互连接,第一隅撑的另一端与檩条相互连接,第二隅撑的一端于第二连接板相互连接,第二隅撑的另一端与檩条相互连接,第一隅撑和第二隅撑相互平行,第一隅撑和第二隅撑均有两个,且镜像设置于钢梁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钢结构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H型钢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钢结构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H型钢结构。
技术介绍
已知钢结构是主要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目前,在对钢梁以及设置于钢梁上的檩条,进行叠加连接使用时,在进行受力时,因为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到钢梁和檩条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因此如何确保两者之间良好的连接结构强度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支撑机构,连接结构稳定以及实用型强的H型钢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H型钢结构,包括钢梁以及设置于钢梁上的檩条,钢梁和檩条呈十字状结构设置,所述钢梁和檩条之间设置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钢梁和檩条之间的第一隅撑以及第二隅撑,钢梁上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隅撑的一端于第一连接板相互连接,第一隅撑的另一端与檩条相互连接,第二隅撑的一端于第二连接板相互连接,第二隅撑的另一端与檩条相互连接,第一隅撑和第二隅撑相互平行,第一隅撑和第二隅撑均有两个,且镜像设置于钢梁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和第二连接板的一侧设有若干支撑板,支撑板呈三角形状,两相邻支撑板之间设有呈三棱柱状的支撑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梁和檩条之间设置支撑机构,通过设置的支撑机构,提高了钢梁和檩条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并且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钢梁和檩条之间的第一隅撑以及第二隅撑,钢梁上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隅撑的一端于第一连接板相互连接,第一隅撑的另一端与檩条相互连接,第二隅撑的一端于第二连接板相互连接,第二隅撑的另一端与檩条相互连接,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的第一隅撑和第二隅撑,并且通过上述连接方式,使得第一、二隅撑形成双三角形的支撑结构,进而提高了良好的支撑效果,并且将第一隅撑和第二隅撑相互平行设置,则保证了第一、二隅撑对于钢梁和檩条之间的受力均匀程度的保证,第一隅撑和第二隅撑均有两个,且镜像设置于钢梁两侧,并且在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设有若干支撑板,支撑板呈三角形状,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则提高了对于第一连接板的支撑效果,并且两相邻支撑板之间设有呈三棱柱状的支撑体,通过设置的支撑体,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两相邻支撑板之间的支撑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保证支撑受力的全面性,本技术不采用一体式结构设计的支撑体是为了分散表面应力的集中,进而提高良好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檩条包括第一檩条和第二檩条,第一檩条和第二檩条之间设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二檩条外侧的第一连接板、设置于第一、二檩条内侧的第二连接板以及用于连接第一、二连接板的螺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檩条包括第一檩条和第二檩条,第一檩条和第二檩条之间设有连接组件,为了保证受力时的均匀程度,通过将连接组件设置为包括设置于第一、二檩条外侧的第一连接板、设置于第一、二檩条内侧的第二连接板以及用于连接第一、二连接板的螺栓,通过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螺栓的配合,提高了两侧的受力均匀程度,以及确保受力的集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体包括支撑斜面以及与钢梁连接的抵触面,支撑斜面和抵触面之间所呈夹角为20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体包括支撑斜面以及与钢梁连接的抵触面,为了保证在支撑体受力时仍具备良好的支撑效果,通过将支撑斜面和抵触面之间所呈夹角为20度,则提高了对支撑体的支撑效果,并且20度的角度设置,结合支撑体体积,进一步的将支撑受力的集中点降低,提高了良好的结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二隅撑可用角钢制作或扁钢压制成型,所述钢梁呈“工”字状结构,第一檩条和第二檩条均呈“C”字状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二隅撑可用角钢制作或扁钢压制成型,采用的材料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并且运用与第一、二隅撑上时,则进一步提高了第一、二隅撑的结构强度,钢梁呈“工”字状结构,第一檩条和第二檩条均呈“C”字状结构,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钢梁以及第一、二檩条的结构设置,“工”字型就是“H”型结构钢均保证了结构钢在受力时,则确保了良好的受力稳定性,而采用第一檩条和第二檩条均呈“C”字状结构,结合支撑机构,提高了安装的便捷程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H型钢结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对本技术一种新型H型钢结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新型H型钢结构,包括钢梁1以及设置于钢梁1上的檩条,钢梁1和檩条呈十字状结构设置,钢梁1和檩条之间设置支撑机构,通过设置的支撑机构,提高了钢梁和檩条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并且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钢梁1和檩条之间的第一隅撑30以及第二隅撑31,钢梁1上设有第一连接板301和第二连接板310,第一隅撑30的一端于第一连接板301相互连接,第一隅撑30的另一端与檩条相互连接,第二隅撑31的一端于第二连接板310相互连接,第二隅撑31的另一端与檩条相互连接,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的第一隅撑30和第二隅撑31,并且通过上述连接方式,使得第一、二隅撑形成双三角形的支撑结构,进而提高了良好的支撑效果,并且将第一隅撑30和第二隅撑31相互平行设置,则保证了第一、二隅撑对于钢梁2和檩条之间的受力均匀程度的保证,第一隅撑30和第二隅撑31均有两个,且镜像设置于钢梁1两侧,并且在第一连接板301的一侧设有若干支撑板40,支撑板40呈三角形状,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则提高了对于第一连接板301的支撑效果,并且两相邻支撑板40之间设有呈三棱柱状的支撑体41,通过设置的支撑体41,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两相邻支撑板40之间的支撑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保证支撑受力的全面性,本技术不采用一体式结构设计的支撑体40是为了分散表面应力的集中,进而提高良好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本技术未在第二连接板310上设置支撑体41,是考虑到第二隅撑31较为靠近檩条和钢梁1,所受到的作用力较小,因此为了节省加工成本,则取消了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10一侧的支撑体。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檩条包括第一檩条20和第二檩条21,第一檩条20和第二檩条21之间设有连接组件,为了保证受力时的均匀程度,通过将连接组件设置为包括设置于第一、二檩条外侧的第一连接板22、设置于第一、二檩条内侧的第二连接板以及用于连接第一、二连接板的螺栓,通过第一连接板22、第二连接板以及螺栓的配合,提高了两侧的受力均匀程度,以及确保受力的集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支撑体41包括支撑斜面410以及与钢梁1连接的抵触面411,为了保证在支撑体41受力时仍具备良好的支撑效果,通过将支撑斜面410和抵触面411之间所呈夹角为20度,则提高了对支撑体41的支撑效果,并且20度的角度设置,结合支撑体41体积,进一步的将支撑受力的集中点降低,提高了良好的结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二隅撑可用角钢制作或扁钢压制成型,采用的材料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并且运用与第一、二隅撑上时,则进一步提高了第一、二隅撑的结构强度,钢梁呈“工”字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H型钢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H型钢结构,包括钢梁以及设置于钢梁上的檩条,钢梁和檩条呈十字状结构设置,其特征是:所述钢梁和檩条之间设置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钢梁和檩条之间的第一隅撑以及第二隅撑,钢梁上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隅撑的一端于第一连接板相互连接,第一隅撑的另一端与檩条相互连接,第二隅撑的一端于第二连接板相互连接,第二隅撑的另一端与檩条相互连接,第一隅撑和第二隅撑相互平行,第一隅撑和第二隅撑均有两个,且镜像设置于钢梁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设有若干支撑板,支撑板呈三角形状,两相邻支撑板之间设有呈三棱柱状的支撑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H型钢结构,包括钢梁以及设置于钢梁上的檩条,钢梁和檩条呈十字状结构设置,其特征是:所述钢梁和檩条之间设置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钢梁和檩条之间的第一隅撑以及第二隅撑,钢梁上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隅撑的一端于第一连接板相互连接,第一隅撑的另一端与檩条相互连接,第二隅撑的一端于第二连接板相互连接,第二隅撑的另一端与檩条相互连接,第一隅撑和第二隅撑相互平行,第一隅撑和第二隅撑均有两个,且镜像设置于钢梁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设有若干支撑板,支撑板呈三角形状,两相邻支撑板之间设有呈三棱柱状的支撑体。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剑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丰扬钢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