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麻类茎秆碾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36720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1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麻类茎秆碾压装置,包括若干对上下啮合的碾压辊,每对碾压辊的转轴两端对称连接有碾压力和间隙调节机构,每对碾压辊通过两辊体外壁的凹凸结构啮合将麻类茎秆碾压输送。大麻干茎在碾压辊之间通过时,通过两个辊体上的凸齿和凹槽对麻骨进行弯折碾压,这样使碾压装置不仅能适用于大麻干茎沿碾压辊的轴线方向平行喂入碾压,又能适用于大麻干茎垂直于碾压辊的轴线方向喂入,还能大幅度提高碎茎效率和碎茎效果。处理不同麻类干茎时,根据麻类干茎的大小,通过碾压辊两端的碾压力和间隙调节机构来调节相互啮合的碾压辊之间的啮合间隙,具有通用性。本碾压装置尤其适用于亚麻茎秆、东北大麻茎秆和罗布麻茎秆的碾压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麻类茎秆碾压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剥麻机械,具体涉及一种剥麻机械的麻类茎秆碾压装置。
技术介绍
大麻(指工业大麻,下同)纤维具有吸湿透气、抗静电、耐热、防紫外线、抑菌、隔音等性能,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公认的优质天然纺织纤维原料,在“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今天,大麻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大麻是一种韧皮纤维作物,其茎秆收获后需要经过“剥麻”过程才能从茎秆中获得用于纺织的纤维。大麻茎秆从外到内大致可分为表皮(麻壳)、韧皮部(内含大麻纤维)和木质部(麻骨),大麻纤维位于韧皮部,而韧皮部与木质部、韧皮部的纤维之间连接紧密,要想去除大麻茎秆的麻壳、麻骨和韧皮部中的胶质而获得洁净的大麻纤维十分困难,“剥麻难”已成为大麻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以往国内大麻纤维剥麻机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小型反拉式苎麻剥麻机来剥制大麻鲜茎而获取纺织用纤维;另一种是大麻鲜茎剥皮机获取大麻鲜皮,鲜皮干燥后脱胶而获得纺织用纤维。使用小型反拉式苎麻剥麻机剥制大麻纤维由于是手工操作,需人力将大麻茎秆喂入机器后再反拉剥制纤维,剥麻功效低、操作劳动强度大,制约了大麻产业的发展。大麻鲜茎剥皮机采用一次喂入式剥麻方式剥制大麻鲜皮,一是剥麻功效受到限制,二是剥制的鲜皮还需晒干后进行脱胶来获得纤维,无法满足我国北方地区大麻规模化种植的机械化收获需求。目前也出现了包括喂料装置和碾压装置等的自动剥麻机,但是其碾压装置存在碾压碎茎效率低及碾压效果不理想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碾压碎茎效率高、碎茎效果好的大麻干茎碾压装置。本技术提供的这种麻类茎秆碾压装置,包括若干对上下啮合的碾压辊,每对碾压辊的转轴两端对称连接有碾压力和间隙调节机构,每对碾压辊的上辊和下辊之间通过两辊体外壁的凹凸结构啮合将麻类茎秆碾压输送。所述碾压力和间隙调节机构包括上压板、下压板、调节螺栓、压力弹簧、纵向导轨和滑块,上压板和下压板上下水平布置,压力弹簧套于调节螺栓的杆体上,调节螺栓将上、下压板连为一体后锁紧,纵向导轨的下端连接于下压板上,滑块连接于纵向导轨之间,上压板和滑块均可相对于纵向导轨上下运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每对所述碾压辊中的一个的外壁沿轴向均布有若干排菱形的凸齿,另一个的外壁沿轴向均布有若干排菱形的凹槽,两碾压辊以凸齿和凹槽啮合运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碾压辊的外径为110-130mm,碾压辊外壁的凸齿排数为12-24排,凸齿的高度为4-6mm,相邻排的各凸齿之间位置交错。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碾压辊之间的啮合间隙为2-6mm。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螺栓连接于所述上压板和下压板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处,调节螺栓的栓头位于下压板的下侧、杆体上端穿过上压板后连接有调节螺母和锁紧螺母,上压板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处有用于连接所述调节螺栓的圆孔。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纵向导轨有平行布置的四根,每两根一对对称布置于所述调节螺栓的两侧。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压板对应所述纵向导轨位置处开设有尺寸大于纵向导轨横截面尺寸的安装孔。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每组纵向导轨之间布置上下两个所述滑块,滑块与导轨接触的两侧设计有滑槽,滑块两侧的滑槽卡在纵向导轨的外侧面上下移动,或者在纵向导轨的侧壁开设滑槽,滑块两侧插接于滑槽中沿滑槽上下移动;滑块的中心位置处有用于连接所述碾压辊转轴的安装孔。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每组纵向导轨之间的上部滑块和上压板之间设置有压块。本技术的每对碾压辊通过辊体外壁的凹凸结构啮合运动,大麻干茎在碾压辊之间通过时,通过两个辊体上的凸齿和凹槽对麻骨进行弯折碾压,这样使碾压装置不仅能适用于大麻干茎沿碾压辊的轴线方向平行喂入碾压,又能适用于大麻干茎垂直于碾压辊的轴线方向喂入,还能大幅度提高碎茎效率和碎茎效果。处理不同麻类干茎时,根据麻类干茎的大小,通过碾压辊两端的碾压力和间隙调节机构来调节相互啮合的碾压辊之间的啮合间隙,具有通用性。本碾压装置尤其适用于亚麻茎秆、东北大麻茎秆和罗布麻茎秆的碾压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图1的一对碾压辊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上碾压辊的轴向展开示意图。图5为图3中下碾压辊的轴向展开示意图。图6为上碾压辊和下碾压辊的啮合示意图。图7为图1中间隙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间隙调节机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这种麻类茎秆碾压装置,包括若干对上下布置的碾压辊1,每对碾压辊1的转轴两端对称连接有碾压力和间隙调节机构2,每对碾压辊1通过两辊体外壁的凹凸结构啮合将麻类茎秆碾压输送。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一对碾压辊的上碾压辊11的外壁沿轴向均布有多排菱形的凸齿111,下碾压辊12的外壁沿轴向均布有相应排的凹槽121,上下碾压辊之间以凸齿和凹槽啮合传动。作为优选数据,碾压辊的外径宜为110-130mm,碾压辊外壁的凸齿排数宜为12-24排,凸齿的高度宜为4-6mm,相邻排凸齿的各凸齿之间位置交错,每排凸齿的各凸齿之间的间距宜为4mm左右。上、下碾压辊之间的啮合间隙宜为2-6mm。结合图1至图6可以看出,上碾压辊11和下碾压辊12的外壁分别密集布置了凸齿和凹槽,一对碾压辊啮合时,上碾压辊外壁的凸齿插入下碾压辊外壁的凹槽中将麻类茎秆碾压,将麻骨碾碎。由于凸齿和凹槽为密集型布置,所以碾压效率高、碾压效果好。本装置碾压辊外壁的菱形凹凸啮合结构既可适应麻类茎秆与碎茎辊轴线方向平行喂入,又能适应垂直喂入,大幅度提高碾压工效。该碾压辊尤其适用于亚麻茎秆、东北大麻茎秆和罗布麻茎秆的碾压需求。如图7所示,碾压力和间隙调节机构2包括下压板21、上压板22、调节螺栓23、压力弹簧24、纵向导轨25、滑块26、压块27、调节螺母28、锁紧螺母29。本机构左右配对使用,可一次调节两对上下布置的碾压辊之间的碾压力大小。下压板21和上压板22上、下平行布置,调节螺栓23连接于上、下压板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处,调节螺栓23的头部位于下压板21的外侧,调节螺栓23的杆体上套有压力弹簧24,杆体上端穿过上压板22后连接调节螺母28和锁紧螺母29。纵向导轨25有平行布置的四根,以两根一对对称布置于调节螺栓23的两侧,各纵向导轨25的下端与下压板21连为一体,每对纵向导轨之间连接有上下布置的两个滑块26,滑块26与纵向导轨25接触的两侧设计有滑槽,滑块26两侧的滑槽卡在纵向导轨25的外侧面上下移动。每对碾压辊上、下辊的转轴两端分别垂直穿过相应的滑块26,转轴对应安装孔位置处连接有轴承ZC。上压板22和下压板21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用于连接调节螺栓23的圆孔,上压板22的两端对应纵向导轨位置处开设有尺寸大于纵向导轨横截面尺寸的安装孔。上部的滑块25和上压板22之间设置有压块27。滑块与纵向导轨之间的装配结构还可以是在纵向导轨的侧壁开设滑槽,将滑块的两侧插入滑槽中沿滑槽移动,如图8所示。碾压力和间隙调节机构可以同时调节相邻两对碾压辊之间的碾压力大小,上压板的两端分别通过压块压在两对碾压辊的上碾压辊转轴端的滑块上。在压力弹簧的作用下,两对碾压辊的上碾压辊与下碾压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麻类茎秆碾压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麻类茎秆碾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若干对上下啮合的碾压辊,每对碾压辊的转轴两端对称连接有碾压力和间隙调节机构,每对碾压辊的上辊和下辊之间通过两辊体外壁的凹凸结构啮合将麻类茎秆碾压输送;所述碾压力和间隙调节机构包括上压板、下压板、调节螺栓、压力弹簧、纵向导轨和滑块,上压板和下压板上下水平布置,压力弹簧套于调节螺栓的杆体上,调节螺栓将上、下压板连为一体后锁紧,纵向导轨的下端连接于下压板上,滑块连接于纵向导轨之间,上压板和滑块均可相对于纵向导轨上下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麻类茎秆碾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若干对上下啮合的碾压辊,每对碾压辊的转轴两端对称连接有碾压力和间隙调节机构,每对碾压辊的上辊和下辊之间通过两辊体外壁的凹凸结构啮合将麻类茎秆碾压输送;所述碾压力和间隙调节机构包括上压板、下压板、调节螺栓、压力弹簧、纵向导轨和滑块,上压板和下压板上下水平布置,压力弹簧套于调节螺栓的杆体上,调节螺栓将上、下压板连为一体后锁紧,纵向导轨的下端连接于下压板上,滑块连接于纵向导轨之间,上压板和滑块均可相对于纵向导轨上下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麻类茎秆碾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对所述碾压辊中的一个的外壁沿轴向均布有若干排菱形的凸齿,另一个的外壁沿轴向均布有若干排菱形的凹槽,两碾压辊以凸齿和凹槽啮合运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麻类茎秆碾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碾压辊的外径为110-130mm,碾压辊外壁的凸齿排数为12-24排,凸齿的高度为4-6mm,相邻排的各凸齿之间位置交错。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麻类茎秆碾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碾压辊之间的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江南马兰刘佳杰周韦龙超海何宏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