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把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6366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1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独轮车把手,涉及独轮车配件领域。包括壳体,壳体朝向地面的面上开有手抓槽,手抓槽位于手扶端的槽壁为手抓壁,靠近安装端的为中位壁,手抓壁延其伸出壳体的方向远离中位壁,使手抓槽的开口逐渐变大。本方案的独轮车把手,在独轮车倾倒时更快的与独轮车相脱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独轮车把手
本技术涉及独轮车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独轮车把手。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为独轮车的车座部分示意图,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把手和车鞍2。把手为注塑成型的壳体1,壳体1一端为与车鞍2相连的安装端12,另一端为手扶端11。车鞍2固定在中管3上,中管3底部连接独轮车的车轮。手扶端11上设有手抓通孔15。在独轮车上骑行时,骑行者的手掌压在手扶端11上,手指从手扶端绕过壳体1并从壳体1下方穿过手抓通孔15。但是,在实际骑行过程中,若遇到突发状况发生独轮车倾倒的情况,骑行者的手部不易脱离手抓通孔15,导致骑行者无法立刻通过手臂调节身体平衡,并且被倾倒的独轮车拉动手臂摔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独轮车把手,在独轮车倾倒时更快的与独轮车相脱开。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独轮车把手,包括壳体,壳体朝向地面的面上开有手抓槽,手抓槽位于手扶端的槽壁为手抓壁,靠近安装端的为中位壁,手抓壁延其伸出壳体的方向远离中位壁,使手抓槽的开口逐渐变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原来的通孔改为手抓槽,手抓槽未贯穿壳体,并且手抓槽的手抓壁沿伸出壳体的方向远离中位壁,使得手抓槽的开口逐渐变大。当独轮车发生倾倒时,骑行者手更脱离把手。进一步设置:壳体朝向地面的面为斜面,使手抓壁伸出壳体的距离大于中位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骑行者的手指可以从握持状张开以脱离手抓槽。进一步设置:手抓壁上的斜面与手抓壁两侧面相交处分别设有第一圆角和第二圆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符合人体工学,与骑行者手指贴合,使骑行者更舒适。进一步设置:手抓壁朝向手抓槽内的面上设有若干防滑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骑行者抓住手抓壁时,不易与手抓壁相互摩擦而脱开。进一步设置:防滑槽沿手抓壁长度方向延伸。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手呈握持状抓在手抓壁上时,手指沿手抓壁长度方向贴合在手抓壁上,所以防滑槽沿手指长度方向顺向设置,使手指更多的嵌入手抓槽,并且使骑行者更加舒适。进一步设置:防滑槽穿透斜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贴合在斜面上的手指与手抓壁之间的摩擦力量增大。进一步设置:手抓壁朝向手抓槽外的面为支撑弧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弧面用于与骑行者手掌相贴合,使骑行者更加舒适。进一步设置:手抓壁的厚度沿手抓槽槽底到开口的方向逐渐变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符合人体工学使得人手指握持在手抓壁上时更易与手抓壁相贴合,增大了骑行者手部与手抓壁的接触面积。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手抓壁伸出手抓槽槽底的高度大于中位壁,且手抓壁沿伸出手抓槽槽底的方向远离中位壁倾斜,使手抓槽的开口逐渐变大,当独轮车发生倾倒时,骑行者手部可以瞬间张开与手抓槽相脱开。2、手抓壁上开有沿手指贴合方向延伸的防滑槽,使得骑行者的手抓在手抓壁上时,不易与手抓壁脱开。3、手抓壁的厚度沿远离手抓槽槽底的方向逐渐变薄,且朝外设置的支撑弧面,使得手抓壁更符合人体工学,使骑行者抓在手抓壁上时更加舒适。附图说明图1是
技术介绍
附图;图2是壳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表示支撑弧面形状的纵切图;图4是图3中I处表示手抓壁结构的放大图;图5是表示手扶端形状的示意图。图中,1、壳体;11、手扶端;12、安装端;13、安装槽;131、安装孔;14、手抓槽;141、手抓壁;142、中位壁;143、斜面;144、第一圆角;145、第二圆角;146、防滑槽;147、支撑弧面;15、手抓通孔;2、车鞍;3、中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一种独轮车把手,如图2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一端为安装端12,另一端为手扶端11。安装端12开有用于连接车鞍2的安装槽13,安装槽13的槽壁上开有与车鞍2相固定的安装孔131。其中,壳体1朝向地面的一侧为斜面143,斜面143上开有手抓槽14,手抓槽14靠近手扶端11设置,并且位于手扶端11一侧的槽壁为手抓壁141,正对手抓壁141的一侧为中位壁142。中位壁142位于手扶端11与安装端12之间的位置。结合图2与图3,手抓壁141朝向手抓槽14内的面上分布有若干防滑槽146。人在抓住手抓壁141时,手指压在防滑槽146上,使得部分手指嵌入防滑槽146内,增加了手与手抓壁141的接触面积,曾打了摩擦。结合图3与图4,每条防滑槽146均沿手抓壁14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防滑槽146向手抓壁141的端面延伸并穿透斜面143。如图3所示,手抓壁141朝外的面为支撑弧面147,且手抓壁141的厚度沿远离安装端12的方向逐渐变小。如图4所示,斜面143与手抓壁141两侧面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圆角144和第二圆角145。结合图3,当骑行者抓在手抓壁141上时,手掌朝向并贴合在支撑弧面147上,手指的三个指节沿伸出手掌的方向一次为第三指节、第二指节和第一指节。第一指节大部分和手掌位于支撑弧面147上,并且通过第一圆角144弯曲使得第二指节向斜面143贴合,再经过第二圆角145弯曲使得第一指节贴合在防滑槽146上。由于每个防滑槽146沿手抓壁141的长度方向设置,使得手指的长度方向沿防滑槽146的长度方向贴合在防滑槽146上。手指上的肉更易嵌入防滑槽146内,使得手指与防滑槽146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如图3所示,手抓壁141的长度大于中位壁142的长度。人呈握持状抓在手抓壁141上,独轮车倾倒时人手依靠本能张开,由于安装槽13的开口逐渐变大,并且手抓壁141的长度大于中位壁142的长度,使得骑行者的手可以瞬间脱离手抓槽14并迅速调节自身平衡。如图5所示,支撑弧面147的宽度沿远离安装端12的方向逐渐变窄。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独轮车把手

【技术保护点】
一种独轮车把手,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朝向地面的面上开有手抓槽(14),所述手抓槽(14)位于手扶端(11)的槽壁为手抓壁(141),靠近安装端(12)的为中位壁(142),所述手抓壁(141)延其伸出所述壳体(1)的方向远离所述中位壁(142),使所述手抓槽(14)的开口逐渐变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独轮车把手,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朝向地面的面上开有手抓槽(14),所述手抓槽(14)位于手扶端(11)的槽壁为手抓壁(141),靠近安装端(12)的为中位壁(142),所述手抓壁(141)延其伸出所述壳体(1)的方向远离所述中位壁(142),使所述手抓槽(14)的开口逐渐变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独轮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朝向地面的面为斜面(143),使所述手抓壁(141)伸出壳体(1)的距离大于所述中位壁(14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独轮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抓壁(141)上的斜面与所述手抓壁(141)两侧面相交处分别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亚敏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凯特尔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