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重卡用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变速器、液力缓速器、车架、悬架气囊,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的取水口通过一进水管与液力缓速器的进水口连接,发动机的回水口通过一回水管与液力缓速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左段布置在发动机和车架之间的间隙内,且进水管的左段从悬架气囊和发动机之间的间隙穿过,进水管的右段布置在变速器和液力缓速器的下侧;所述回水管的左段布置在发动机和车架之间的间隙内,且回水管的左段从悬架气囊和发动机之间的间隙穿过,回水管的左段位于进水管的左段的下侧,回水管的右段布置在变速器和液力缓速器的下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提高了车辆的通过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卡用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路布置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特别是一种重卡用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路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汽车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然而,为了保证通过性等原因,汽车的外形尺寸不能随意扩大,因此随着零部件增加,汽车内部结构被设计得越来越紧凑,能利用的空间越来越小。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更多的零部件,以满足性能或功能的需要,是目前汽车设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比如,空气悬架由于其特殊的构造,使安装空气悬架的车辆兼具舒适性、运动性、稳定性和通过性;液力缓速器作为一种高效辅助制动装置,能大幅减少车辆长下坡过程中刹车次数,避免因热衰退引发安全事故,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目前,在部分重卡车型上需要同时配置空气悬架和液力缓速器,例如,配备国五C9发动机的重卡车型,同时配置了空气悬架和液力缓速器,由于可用空间非常有限,为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的布置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重卡用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路布置结构,能解决在同时配备空气悬架和液力缓速器的重卡车上,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路布置困难、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不整洁、影响车辆通过性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一种重卡用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变速器、液力缓速器、车架、悬架气囊,变速器设置在发动机和液力缓速器之间,所述变速器、发动机和液力缓速器均位于车架的内侧,所述悬架气囊设置在车架上,悬架气囊的位置与发动机相对,悬架气囊和发动机之间留有间隙,发动机与车架之间留有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卡用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的取水口通过一进水管与液力缓速器的进水口连接,发动机的回水口通过一回水管与液力缓速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左段布置在发动机和车架之间的间隙内,且进水管的左段从悬架气囊和发动机之间的间隙穿过,进水管的右段布置在变速器和液力缓速器的下侧;所述回水管的左段布置在发动机和车架之间的间隙内,且回水管的左段从悬架气囊和发动机之间的间隙穿过,回水管的左段位于进水管的左段的下侧,回水管的右段布置在变速器和液力缓速器的下侧。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管的右段和回水管的右段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作为优选,在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进水管和回水管均与第一支架连接;在所述变速器的左端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进水管和回水管均与第二支架连接;在所述变速器的右端设置有第三支架,所述进水管和回水管均与第三支架连接。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由于进水管和回水管均利用了车架、发动机和悬架气囊之间的间隙进行布置,且利用发动机和变速器上的结构固定支架,通过支架对进水管和回水管进行固定,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布置整洁;进水管和回水管均布置在变速器的下侧,且在同一水平面上,而不是在垂直平面内布置,加大了离地高度,从而提高了车辆的通过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附图说明如下。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仰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中:1、发动机;2、变速器;3、液力缓速器;4、车架;5、悬架气囊;6、进水管;7、回水管;8、第一支架;9、第二支架;10、第三支架;11、左后安装支架;12、取力器观察窗;13、管夹总成;61、第一钢管;62、第一软管;63、第二钢管;64、第二软管;71、第三钢管;72、第三软管;73、第四钢管;74、第四软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附图1-附图3所示的重卡用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1、变速器2、液力缓速器3、车架4、悬架气囊5。变速器2设置在发动机1和液力缓速器3之间。为了简化视图,只示出了一侧的车架,所述变速器2、发动机1和液力缓速器3均位于车架的内侧,即两车架之间。所述悬架气囊5设置在车架上,悬架气囊5的位置与发动机1相对,悬架气囊5和发动机1之间留有间隙,发动机1与车架4之间留有间隙。发动机1的取水口通过一进水管6与液力缓速器3的进水口连接,发动机1的回水口通过一回水管7与液力缓速器3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进水管6的左段布置在发动机1和车架4之间的间隙内,且进水管6的左段从悬架气囊5和发动机1之间的间隙穿过,进水管6的右段布置在变速器2和液力缓速器3的下侧;所述回水管7的左段布置在发动机1和车架4之间的间隙内,且回水管7的左段从悬架气囊5和发动机1之间的间隙穿过,回水管7的左段位于进水管6的左段的下侧,回水管7的右段布置在变速器2和液力缓速器3的下侧,且进水管6的右段和回水管7的右段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现有技术中,进水管6的右段和回水管7的右段在垂直平面内进行布置,管子离地间隙小,车辆的通过性不好,改为在水平面布置后,进水管6和回水管7都贴合变速器2和液力缓速器的下侧走管,提高了离地间隙,同时提高了车辆的通过性。这样不管是在进水管6和回水管7的左段还是右段,都贴合发动机、变速器或液力缓速器进行布置,并且利用了发动机、机架和悬架气囊之间的间隙进行布置,占用空间小、不与设备产生干涉、布置整洁。本实施例中,进水管6和回水管7分别由多段组成:进水管6由顺次相连的第一钢管61、第一软管62、第二钢管63和第二软管64组成;回水管7由顺次相连的第三钢管71、第三软管72、第四钢管73和第四软管74组成。第一钢管61和第一软管62组成进水管6的左段,第二钢管63和第二软管64组成进水管6的右段;第三钢管71和第三软管72组成回水管7的左段,第四钢管73和第四软管74组成回水管7的右段。其中,第一钢管(61)的一端与发动机(1)的取水口连接,所述第二软管(64)的一端与液力缓速器(3)的进水口连接;第三钢管(71)的一端与发动机(1)的回水口连接,所述第四软管(74)的一端与液力缓速器(3)的出水口连接。在发动机1的左后安装支架11上设置有第一支架8,该左后安装支架11用于将发动机固定安装到车架4上,第一支架8可共用左后安装支架11上已有的螺栓来进行固定,所述第一钢管61和第三钢管71均与第一支架8连接;在所述变速器2左端的取力器观察窗12上设置有第二支架9,该第二支架9可共用取力器观察窗12上的安装螺钉来进行固定,所述第二钢管63的左端和第四钢管73左端均与第二支架9连接;在所述变速器2的右端端盖下部设置有第三支架10,所述第二钢管63的右端和第四钢管73右端均与第三支架10连接。第一支架8、第二支架9和第三支架10均可通过管夹总成13与进水管6或回水管7连接。通过这样的分段设计,不管是进水管6还是回水管7都只有钢管固定在设备上,设备之间用软管连接,当需要将发动机1、变速器2和液力缓速器3拆开时,只需要拆开各软管,不需要将钢管从设备上拆下,在连接上述设备时,只需要连接各软管,不需要重新安装钢管,极大方便了设备的安装和拆卸,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卡用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1)、变速器(2)、液力缓速器(3)、车架(4)、悬架气囊(5),变速器(2)设置在发动机(1)和液力缓速器(3)之间,所述变速器(2)、发动机(1)和液力缓速器(3)均位于车架的内侧,所述悬架气囊(5)设置在车架上,悬架气囊(5)的位置与发动机(1)相对,悬架气囊(5)和发动机(1)之间留有间隙,发动机(1)与车架(4)之间留有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卡用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1)的取水口通过一进水管(6)与液力缓速器(3)的进水口连接,发动机(1)的回水口通过一回水管(7)与液力缓速器(3)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进水管(6)的左段布置在发动机(1)和车架(4)之间的间隙内,且进水管(6)的左段从悬架气囊(5)和发动机(1)之间的间隙穿过,进水管(6)的右段布置在变速器(2)和液力缓速器(3)的下侧;所述回水管(7)的左段布置在发动机(1)和车架(4)之间的间隙内,且回水管(7)的左段从悬架气囊(5)和发动机(1)之间的间隙穿过,回水管(7)的左段位于进水管(6)的左段的下侧,回水管(7)的右段布置在变速器(2)和液力缓速器(3)的下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卡用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1)、变速器(2)、液力缓速器(3)、车架(4)、悬架气囊(5),变速器(2)设置在发动机(1)和液力缓速器(3)之间,所述变速器(2)、发动机(1)和液力缓速器(3)均位于车架的内侧,所述悬架气囊(5)设置在车架上,悬架气囊(5)的位置与发动机(1)相对,悬架气囊(5)和发动机(1)之间留有间隙,发动机(1)与车架(4)之间留有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卡用液力缓速器冷却水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1)的取水口通过一进水管(6)与液力缓速器(3)的进水口连接,发动机(1)的回水口通过一回水管(7)与液力缓速器(3)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进水管(6)的左段布置在发动机(1)和车架(4)之间的间隙内,且进水管(6)的左段从悬架气囊(5)和发动机(1)之间的间隙穿过,进水管(6)的右段布置在变速器(2)和液力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祎春,肖乐,吴彬彬,文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