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60057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07: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小尺寸样品高通量烧结熔融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微波高通量微制造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利用微波对粉体材料具有内部加热的特性,同时又利用吸波材料在微波作用下具有迅速升温至恒定温度的特性,将不同组分的吸波材料制备成一系列小尺寸坩埚,在同一微波能场作用下,每个坩埚能被加热到不同的温度,对粉体材料进行辅助外部加热,从而实现对坩埚内的粉体材料一次性在梯度温度场下的高通量烧结熔融制备,解决了现有材料制备方法在制备材料时组分组合单一、外部加热效率低、材料制备的控制温度唯一和原料使用量大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
本专利技术属于小尺寸样品高通量烧结熔融制备
,涉及一种基于微波高通量微制造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
技术介绍
传统的新材料研发方法可归纳为“试错法”,它首先基于已有的理论或经验,对目标材料的组分配比提出预测或选择,接着对其进行小批量制备加工(一般金属材料需要几十公斤),然后根据对制备样品的表征结果进行组分调整优化,再一次进行制备和表征,经过多次循环,最终获得满足需求的材料。这种一次实验,制备一个样品的分立制样试错法效率低下,且研发成本昂贵,据统计全球新材料研发时间平均需要5-12年,成为现代新材料发展的瓶颈(材料基因组计划简介,自然杂志,2014,36(2):89-104)。现有材料制备方法(尤其是块体材料制备技术)一般为针对某种材料体系,每次制备一种组分的样品,其制备效率低下,且制备成本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四个主要技术缺陷:一、制备材料的组分组合单一。材料的成分对其性能起着主导性作用,以金属材料的冶炼制备方法为例,现有方法每次只能选取一种成分组合方式进行配料并冶炼,大大降低确定最优成分组合配比条件的效率。二、材料制备时外部加热的效率低下。传统加热方法是利用外部热源通过热辐射由外到内逐渐传导加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环境温度提升到设定度数,而且材料体积大小、热导率等参数也将影响材料温度提升和受热均匀化的效率,因此这种辐射加热方式加热时间长、加热的效率低。三、材料制备的控制温度唯一。温度条件的控制是材料制备的关键因素,温度过低,各种组分不能完全熔融,将产生组分不均匀、团聚、夹杂、缺陷等现象,温度过高,易导致去除杂质困难且增加能耗,现有方法一次制备只能选择一个温度,大大降低选取最优制备温度条件的效率。四、制备单体样品的原料使用量大导致成本较高。在研发阶段的新材料小批量试制在某种程度上其单体样品使用量也很大,如金属材料所试制的单体质量一般也在几十公斤,而且需反复多次试验,这是造成研发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微波属于电磁波,其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可促使物质中的微观粒子发生运动,并将微波的电磁能转变为热能,从而实现对物质的加热,与外部辐射加热不同,微波可同时对样品进行内外加热。微波加热不但具有物料选择特性、升温速率快、加热效率高等优点,而且还能够降低反应温度,缩短反应时间,促进节能降耗;同时,由于其本身不产生任何气体,它还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加热方法(彭金辉,杨显万:微波能新应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75-78.)。材料高通量制备是材料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分部分,其任务是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制造具有成千上百种组合的材料微芯片。后续再采用不同表征方法快速筛查出符合目标需求的组合方式,其核心思想是将传统材料研究中采用的顺序迭代方法改为并行处理,以量变引起材料研究效率的质变(王海舟,汪洪,丁洪,项晓东,向勇,张晓琨: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技术[J].科技导报,2015,33(10):31-49)。但是采用微波对粉体材料内外同时加热,且通过微波作用产生梯度温度场并进行高通量微制造的方法,至今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利用微波对粉体材料具有内部加热的特性,同时又利用吸波材料在微波作用下具有迅速升温至恒定温度的特性,将不同组分的吸波材料制备成一系列小尺寸坩埚,在同一微波能场作用下,每个坩埚能被加热到不同的温度,对粉体材料进行辅助外部加热,从而实现对坩埚内的粉体材料一次性在梯度温度场下的高通量烧结熔融制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该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3在微波控温加热炉内的微波作用下,实现对具有相同或不同成分组合的多个混合粉体材料9一次性在梯度温度场下的高通量烧结熔融制备;所述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3包括由微波可穿透材料制成的蜂巢阵列主体7和多个排列在蜂巢阵列主体7中的单体蜂房坩埚8;多个单体蜂房坩埚8相邻且不接触地排列成正六边形的蜂巢阵列;相邻的单体蜂房坩埚8由具有梯度变化吸收微波能的材料制成。所述蜂巢阵列主体7为空心结构,防止相邻单体蜂房坩埚8相互间的热传导。所述蜂巢阵列主体7上设置有用于抽真空的蜂巢阵列主体抽气口17,压力范围0.01-1Pa。所述单体蜂房坩埚8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圆形或正六边形,横截面积为5-20cm2,盛放100-200克金属粉末样品。所述正六边形的蜂巢阵列每条边的单体蜂房坩埚8数量为3~20个。所述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3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正六边形。所述单体蜂房坩埚8的外表面涂镀有防热辐射涂层。所述单体蜂房坩埚8的上边缘与蜂巢阵列主体7的上表面齐平。相邻单体蜂房坩埚8之间的间距为5-15mm。单体蜂房坩埚8的高度为蜂巢阵列主体7高度的20%~5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一、不同熔点的多样品一次合成。本专利技术能够控制产生不同温度的梯度温度场,能够实现具有不同熔点的多种材质样品在其相应的熔融温度下进行一次性合成,提供制备效率;二、制备的材料样品具有多组分性。本专利技术可一次性制备多种成分组合的材料样品,大大提升筛选最优成分组合配比条件的效率;三、样品内外同步加热的方式加热效率高。本专利技术利用微波在材料内部产生热量直接加热材料的同时,还利用对微波具有强吸收的物质制成坩埚,其在微波场作用下升温并辅助加热材料,两种方式的同步加热大大提升材料的加热效率;四、所制备单体样品的原料使用量小。本专利技术所合成的批量金属样品其单体尺寸小(几个厘米)、质量小(几十至几百克),因此原料的使用量也很少,这种尺寸的金属样品既能真实体现结构材料的各种性能,又能节约大量成本,相比常规实验级试制原料用量低至少100倍。附图说明图1为微波控温加热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3的侧视图。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微波腔体2微波源发生器3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4载物平台5保护气体进气口6真空抽气口7蜂巢阵列主体8单体蜂房坩埚9混合粉体材料17蜂巢阵列主体抽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一种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3,在微波控温加热炉(如图1所示)内的微波作用下,可实现对具有不同成分组合的混合粉体材料9系列一次性在梯度温度场下的高通量烧结熔融制备。所述混合粉体材料9为按一定的配比关系均匀混合的母体材料粉末和欲添加元素或组分粉末(粒度直径约1nm-100μm)。金属粉体的粒度选择:微波对金属粉的穿透深度可用微波作用于金属的趋肤深度δ来表示,见以下公式:(式中,ρ为金属粉的电阻率,λ为微波的波长),如:当选用金属锡粉时,室温下其电阻率ρ约为11.3×10-8Ω·m,对于使用2450MHz微波来说波长λ是0.12m,可得微波作用在金属锡粉的深度δ为3.377μm,也就是说选用粒度直径约为6.754μm(2δ)最合适;虽然金属粉粒度越小,微波作用越好,但其价格也越贵,因此,在2450MHz微波能场作用下,对于金属锡来说,粉末粒度选择10-100μm比较经济合适,优选为10μm。如图2和图3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

【技术保护点】
一种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其特征在于:该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3)在微波控温加热炉内的微波作用下,实现对具有相同或不同成分组合的多个混合粉体材料(9)一次性在梯度温度场下的高通量烧结熔融制备;所述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3)包括由微波可穿透材料制成的蜂巢阵列主体(7)和多个排列在蜂巢阵列主体(7)中的单体蜂房坩埚(8);多个单体蜂房坩埚(8)相邻且不接触地排列成正六边形的蜂巢阵列;相邻的单体蜂房坩埚(8)由具有梯度变化吸收微波能的材料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其特征在于:该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3)在微波控温加热炉内的微波作用下,实现对具有相同或不同成分组合的多个混合粉体材料(9)一次性在梯度温度场下的高通量烧结熔融制备;所述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3)包括由微波可穿透材料制成的蜂巢阵列主体(7)和多个排列在蜂巢阵列主体(7)中的单体蜂房坩埚(8);多个单体蜂房坩埚(8)相邻且不接触地排列成正六边形的蜂巢阵列;相邻的单体蜂房坩埚(8)由具有梯度变化吸收微波能的材料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阵列主体(7)为空心结构,防止相邻单体蜂房坩埚(8)相互间的热传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阵列主体(7)上设置有用于抽真空的蜂巢阵列主体抽气口(17),压力范围0.01-1Pa。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度温度场多通道蜂巢阵列坩埚,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蜂房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舟贾云海赵雷王蓬李小佳李冬玲陈学斌冯光
申请(专利权)人:钢铁研究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