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2073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4 1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设计机电混合控制结构,通过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12),针对电控伸缩杆(8)进行精准控制,进而通过电控伸缩杆(8)针对移动块(4)沿导轨杆(3)进行移动,与固定块(2)相结合实现电控传动,针对目标物进行夹压,同时,基于内嵌设置于移动块(4)挤压面上的压力传感器(9),捕获针对目标物进行夹压时的夹压力,此次获得夹压稳定信号,并采用指示灯(10)进行输出,最后采用螺钉(6),配合装置台(1)设置的各个限位孔(11)针对夹压状态下的移动块(4)进行限位,有效保证了夹压的稳定性,提高了实际夹压的工作效率。

An intelligent motor driving fix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intelligent motor driven fixture design, electromechanical control structure, through the specific design of the motor drive circuit (12), the electric telescopic rod (8) for accurate control, and then through the electric telescopic rod (8) for the mobile block (4) along the guide rod (3) of mobile and fixed block (2) combined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electronic transmission, aiming at the target pressure, at the same time, embedded in mobile settings based on block (4) on the surface of the extrusion pressure sensor (9), acquisition of the clamp pressure clamp pressure for target, this time pressure signal, and the the indicating lamp (10) output, the screw (6), with the device of Taiwan (1) arranged each limit hole (11) for clamping moving block compressive condition (4) to limit,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effective pressur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actual pinch pressure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属于智能夹具

技术介绍
夹具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用来固定加工对象,夹具的种类很多,小到常见的手持夹具,大到工装夹具,夹具的工作原理有以转动点为轴点实现夹压的,有通过对夹杆进行彼此相对移动实现夹压的,但无论哪种夹具,其所实现的夹压过程,均是基于与目标物体的接触,并通过接触力来实现针对目标物体的夹压,但是现有的夹具多为机械结构,即通过螺纹传动或杠杆轴点转动原理,实现机械式固定夹压,但是此种方式在固定夹压后,会随着针对目标物的进一步操作,夹压稳定性会慢慢降低,这就影响了夹压实际应用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机电混合控制结构,基于电控传动与智能检测的基础之上,设计插销式卡位结构,能够实现稳定夹压限位效果的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包括装置台、固定块、导轨杆、移动块、限位板、螺钉、电控伸缩杆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压力传感器、指示灯、电机驱动电路;其中,电控伸缩杆经过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压力传感器、指示灯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为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固定块固定设置于装置台上表面的一侧,固定块的其中一侧面为平面结构,定义该面为固定块挤压面,导轨杆的一端与固定块的挤压面相固定连接,且导轨杆所在直线与固定块的挤压面相垂直,导轨杆的另一端与限位板其中一面相固定连接,限位板竖直设置于装置台上表面,且导轨杆所在直线与限位板相垂直;电控伸缩杆的电机和电机驱动电路均固定设置于限位板上面向固定块的一面上,电控伸缩杆的伸缩杆指向固定块方向,且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固定块挤压面相垂直;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控伸缩杆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控伸缩杆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移动块的其中一侧面为平面结构,定义该面为移动块挤压面,移动块上设置通孔,通孔贯穿移动块挤压面,以及相对的另一面,通孔的内径大于导轨杆的外径,移动块上的通孔套设于导轨杆上,且移动块的挤压面与固定块的挤压面彼此相对,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顶端与移动块上相对挤压面的另一面固定连接,移动块随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伸缩、沿导轨杆来回移动;控制模块、电源和指示灯设置于移动块的顶部,压力传感器内嵌设置于移动块挤压面上,且压力传感器的检测面高出移动块挤压面1mm;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最大长度时,压力传感器所检测压力值大于0;装置台上沿移动块随电控伸缩杆工作的移动路径上连续设置各个限位孔,各个限位孔竖直贯穿装置台的上下面,各个限位孔的内径与螺钉的外径相适应,螺钉的侧面一周设置外螺纹,各个限位孔的内壁上均设置与螺钉侧面一周外螺纹相对应的内螺纹。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控伸缩杆为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本技术所述一种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设计的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机电混合控制结构,通过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针对电控伸缩杆进行精准控制,进而通过电控伸缩杆针对移动块沿导轨杆进行移动,与固定块相结合实现电控传动,针对目标物进行夹压,同时,基于内嵌设置于移动块挤压面上的压力传感器,捕获针对目标物进行夹压时的夹压力,此次获得夹压稳定信号,并采用指示灯进行输出,最后采用螺钉,配合装置台设置的各个限位孔针对夹压状态下的移动块进行限位,从而基于电控传动与智能检测的基础之上,通过机械式结构进行稳定限位,有效保证了夹压的稳定性,提高了实际夹压的工作效率;(2)本技术设计的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中,针对电控伸缩杆,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使得本技术所设计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具有高效的夹压操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3)本技术设计的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中,针对控制模块,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进一步设计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设计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装置台,2.固定块,3.导轨杆,4.移动块,5.限位板,6.螺钉,7.控制模块,8.电控伸缩杆,9.压力传感器,10.指示灯,11.限位孔,12.电机驱动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包括装置台1、固定块2、导轨杆3、移动块4、限位板5、螺钉6、电控伸缩杆8和控制模块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的电源、压力传感器9、指示灯10、电机驱动电路12;其中,电控伸缩杆8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2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7分别为压力传感器9、指示灯10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7、电机驱动电路12为电控伸缩杆8进行供电;固定块2固定设置于装置台1上表面的一侧,固定块2的其中一侧面为平面结构,定义该面为固定块2挤压面,导轨杆3的一端与固定块2的挤压面相固定连接,且导轨杆3所在直线与固定块2的挤压面相垂直,导轨杆3的另一端与限位板5其中一面相固定连接,限位板5竖直设置于装置台1上表面,且导轨杆3所在直线与限位板5相垂直;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和电机驱动电路12均固定设置于限位板5上面向固定块2的一面上,电控伸缩杆8的伸缩杆指向固定块2方向,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固定块2挤压面相垂直;电机驱动电路12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台(1)、固定块(2)、导轨杆(3)、移动块(4)、限位板(5)、螺钉(6)、电控伸缩杆(8)和控制模块(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的电源、压力传感器(9)、指示灯(10)、电机驱动电路(12);其中,电控伸缩杆(8)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2)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7)分别为压力传感器(9)、指示灯(10)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7)、电机驱动电路(12)为电控伸缩杆(8)进行供电;固定块(2)固定设置于装置台(1)上表面的一侧,固定块(2)的其中一侧面为平面结构,定义该面为固定块(2)挤压面,导轨杆(3)的一端与固定块(2)的挤压面相固定连接,且导轨杆(3)所在直线与固定块(2)的挤压面相垂直,导轨杆(3)的另一端与限位板(5)其中一面相固定连接,限位板(5)竖直设置于装置台(1)上表面,且导轨杆(3)所在直线与限位板(5)相垂直;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和电机驱动电路(12)均固定设置于限位板(5)上面向固定块(2)的一面上,电控伸缩杆(8)的伸缩杆指向固定块(2)方向,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固定块(2)挤压面相垂直;电机驱动电路(12)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7)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移动块(4)的其中一侧面为平面结构,定义该面为移动块(4)挤压面,移动块(4)上设置通孔,通孔贯穿移动块(4)挤压面,以及相对的另一面,通孔的内径大于导轨杆(3)的外径,移动块(4)上的通孔套设于导轨杆(3)上,且移动块(4)的挤压面与固定块(2)的挤压面彼此相对,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顶端与移动块(4)上相对挤压面的另一面固定连接,移动块(4)随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的伸缩、沿导轨杆(3)来回移动;控制模块(7)、电源和指示灯(10)设置于移动块(4)的顶部,压力传感器(9)内嵌设置于移动块(4)挤压面上,且压力传感器(9)的检测面高出移动块(4)挤压面1mm;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最大长度时,压力传感器(9)所检测压力值大于0;装置台(1)上沿移动块(4)随电控伸缩杆(8)工作的移动路径上连续设置各个限位孔(11),各个限位孔(11)竖直贯穿装置台(1)的上下面,各个限位孔(11)的内径与螺钉(6)的外径相适应,螺钉(6)的侧面一周设置外螺纹,各个限位孔(11)的内壁上均设置与螺钉(6)侧面一周外螺纹相对应的内螺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电机推动式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台(1)、固定块(2)、导轨杆(3)、移动块(4)、限位板(5)、螺钉(6)、电控伸缩杆(8)和控制模块(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的电源、压力传感器(9)、指示灯(10)、电机驱动电路(12);其中,电控伸缩杆(8)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2)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7)分别为压力传感器(9)、指示灯(10)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7)、电机驱动电路(12)为电控伸缩杆(8)进行供电;固定块(2)固定设置于装置台(1)上表面的一侧,固定块(2)的其中一侧面为平面结构,定义该面为固定块(2)挤压面,导轨杆(3)的一端与固定块(2)的挤压面相固定连接,且导轨杆(3)所在直线与固定块(2)的挤压面相垂直,导轨杆(3)的另一端与限位板(5)其中一面相固定连接,限位板(5)竖直设置于装置台(1)上表面,且导轨杆(3)所在直线与限位板(5)相垂直;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和电机驱动电路(12)均固定设置于限位板(5)上面向固定块(2)的一面上,电控伸缩杆(8)的伸缩杆指向固定块(2)方向,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固定块(2)挤压面相垂直;电机驱动电路(12)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7)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凌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康柏斯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