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0977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9 09:13
液压挖掘机(100)具备具有通气阀(14)的液压油箱(10)和安装于通气阀(14)上的通气软管(15)。通气软管(15)具有与通气阀(14)相连的第一流路(31)和从第一流路(31)分支的第二流路(32)及第三流路(33)。第二流路(3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流路(31)的延伸方向不同。第二流路(32)具有开放端。第三流路(33)具有封闭端。

Operating vehicle

A hydraulic excavator (100) has a hydraulic oil tank (10) with a ventilation valve (14) and a ventilation hose (15) mounted on a ventilation valve (14). The ventilation hose (15) has a first flow path (31) connected with the ventilation valve (14) and the second flow (32) and the three flow (33) from the first flow (31) branch.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second stream (32) is different from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first flow path (31). The second rate (32) has an open end. The third flow (33) has a closed e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业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作业车辆。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业车辆具有用于储存向工作装置供给的液压油的液压油箱。储存于液压油箱的液压油的油面伴随着液压油的供排而上升或下降。为了顺畅地供排液压油,在液压油箱上设有用于使液压油箱的内外通气的通气阀。另外,由于从通气阀放出的空气中有时会混入雾状的液压油,因此为了使通气阀周边不被液压油弄脏,向通气阀上安装从通气阀延伸至希望位置的通气软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012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从通气阀放出或吸入空气时,有时会从通气软管发出异响。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状况所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通气软管发出异响的作业车辆。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形态的作业车辆具备具有通气阀的液压油箱和安装于通气阀上的通气软管。通气软管具有与通气阀相连的第一流路和从第一流路分支的第二流路及第三流路。第二流路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流路的延伸方向不同。第二流路具有开放端。第三流路具有封闭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形态的作业车辆,在从通气阀放出液压油箱内的空气的情况下,从第一流路流入分支点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入第三流路,在第三流路内往复流动后流入第二流路。因此,能够抑制从通气软管中发出异响。同样,在从通气阀向液压油箱内吸入空气的情况下,从第二流路流入分支点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入第三流路,在第三流路内往复流动后流入第一流路。因此,能够抑制从通气软管中发出异响。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形态的作业车辆与第二形态相关,第三流路朝封闭端向上方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形态的作业车辆,能够抑制从通气阀排出的空气中所含有的雾状的液压油积存于第三流路的封闭端。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三流路的全长实质上变短,因此能够长时间地维持空气振动的干涉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形态的作业车辆与第一或第二形态相关,第二流路朝所述开放端向下方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形态的作业车辆,能够抑制从通气阀排出的空气中所含有的雾状的液压油积存于分支点附近。其结果是,能够长时间地维持通气阀内的空气的顺畅流动。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通气软管发出异响的作业车辆。附图说明图1是液压挖掘机的侧面图。图2是液压挖掘机的侧方立体图。图3是液压油箱的立体图。图4是液压油箱的侧面图。图5是分支管23的正面图、侧面图及俯视图。图6是示出了通气软管内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了通气软管内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了通气软管内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示意图。图9是示出了通气软管内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0是示出了通气软管内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了通气软管内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了通气软管内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液压挖掘机100的结构>图1是液压挖掘机100的侧面图。图2是液压挖掘机100的侧方立体图。在图2中,拆去了发动机室盖7的一部分。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后”、“左”、“右”表示以从驾驶座观察前方的状态为基准的方向。“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是相同意思。液压挖掘机100是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一例。液压挖掘机100具有车辆本体1和工作装置4。车辆本体1具有行驶体2和回转体3。行驶体2由发动机11的动力驱动。回转体3装载于行驶体2上。回转体3能够相对于行驶体2回转。回转体3具有驾驶室5、机器室盖6、发动机室盖7及配重8。驾驶室5配置于工作装置4的基端部的左侧。机器室盖6配置于驾驶室5的后方。在机器室盖6的内部形成有机器室。在机器室内收容有燃料箱9和液压油箱10等。液压油箱10储存向工作装置4供给的液压油。如图2所示,在液压油箱10上连结有用于向液压泵(未图示)供给液压油的供给管12。关于液压油箱10的结构,见后述。发动机室盖7连接于机器室盖6的后方。在发动机室盖7的内部形成有发动机室。在发动机室内收容有发动机11等。配重8配置于发动机室7的后方。工作装置4安装于回转体3的前部。工作装置4具有大臂4a、小臂4b及铲斗4c。大臂4a的基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回转体3上。大臂4a由大臂缸4d驱动。小臂4b的基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大臂4a的前端部。小臂4b由小臂缸4e驱动。铲斗4c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小臂4b的前端部。铲斗4c由铲斗缸4f驱动。大臂缸4d、小臂缸4e及铲斗缸4f利用从液压油箱10经由液压泵供排的液压油进行伸缩动作。<液压油箱10的结构>图3是液压油箱10的立体图。图4是液压油箱10的侧面图。液压油箱10大致形成为长方体形状。液压油箱10是通过将钢板焊接接合而形成的。在液压油箱10的内部,设有用于储存液压油的储存区域。储存于储存区域的液压油的油面伴随液压油的供排而上升或下降。液压油箱10具有上表面S1及侧面S2。在液压油箱10的上表面S1安装有过滤单元13。过滤单元13从液压油箱10的上表面S1插入内部。过滤单元13将返回液压油箱10的液压油中混入的磨损粉末等过滤掉。在液压油箱10的侧面S2的下端部连结有连接管14。在连接管14上连结有供给管12(参照图2)。在过滤单元13上安装有通气阀15。通气阀15使液压油箱10的内外通气。通气阀15根据液压油的油面变动来调节储存区域内的空气量。如果液压油的油面上升,则经由通气阀15从液压油箱10排出空气,如果液压油的油面下降,则经由通气阀15向液压油箱10吸入空气。也可以在通气阀15中内置过滤器。在通气阀15上安装有通气软管16。从通气阀15放出或吸入的空气在通气软管16中流动。从通气阀15排出的空气中有时会混入雾状的液压油。因此,为了使通气阀15周边不被液压油弄脏,通气软管16朝回转体3的下方延伸。通气软管16具有连接软管20、开放软管21、封闭软管22及分支管23。在通气软管16的内部形成有后述的空气流路30(参照图6)。连接软管20形成为管状。连接软管20将通气阀15与分支管23连结起来。连接软管20的第一端部20a连接于通气阀15。连接软管20的第二端部20b连接于分支管23。连接软管20可以由例如橡胶材料等构成,但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软管20从液压油箱10的上表面S1起沿侧面S2配置,整体上沿铅直方向配置。不过,连接软管20的形状及配置可以适当变更。连接软管20通过固定件24固定于液压油箱10的侧面S2上。开放软管21形成为管状。开放软管21的第一端部21a连接于分支管23。开放软管21的第二端部21b配置于所希望的位置。开放软管21的第二端部21b为开放端。开放软管21的第二端部21b的开口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由通气阀15放出的空气从开放软管21的第二端部21b放出。由通气阀15吸入的空气是从开放软管21的第二端部21b取入的。开放软管21可以由例如橡胶材料等构成,但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开放软管21从分歧管23起向侧方且下方延伸,整体上沿铅直方向延伸。不过,开放软管21的形状及配置可以适当变更。开放软管21通过固定件25固定于液压油箱10的侧面S2上。封闭软管22形成为管状。封闭软管22的第一端部22a连接于分支管23上。封闭软管22的第二端部22b配置于所希望的位置。封闭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作业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通气阀的液压油箱;安装于所述通气阀上的通气软管;所述通气软管具有:与所述通气阀相连的第一流路;从所述第一流路分支的第二流路及第三流路;所述第二流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流路的延伸方向不同,所述第二流路具有开放端,所述第三流路具有封闭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通气阀的液压油箱;安装于所述通气阀上的通气软管;所述通气软管具有:与所述通气阀相连的第一流路;从所述第一流路分支的第二流路及第三流路;所述第二流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流路的延伸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野浩之井手悟和田卓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