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9959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8 1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涉及电池内电芯极片制作领域;包括多个结构相同传送机构,传送机构均包括上方传动装置、下方传动装置、可调手柄以及固定座;上方传动装置包括上方电机、第一同步带轮以及第一同步带;所述下方传动装置包括下方电机、第二同步带轮以及第二同步带;所述第一同步带位于第二同步带上方,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之间的间隙用于传送电芯极片;所述可调手柄安装于固定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双皮带压夹式的传送方式,使得电芯极片牢固的随着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前进,可以极大的增加电芯极片与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

A new type of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electric core electrod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ovel electric core pole piece conveying device, relates to a battery electric core pole piece production field; the same structure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omprises a top driving device, transmission device, adjustable handle below and above the fixed seat; the transmission device comprises an upper motor, a first synchronous belt and the first round of synchronous belt; the lower part of a transmission device comprises a motor, a synchronous belt wheel below second and second synchronous belt; the first synchronous belt is located at second above the gap between the first synchronous belt, synchronous belt and second synchronous belt for transmitting electric core pole plate; the adjustable handle installed on the fixed seat;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double belt press clamping transmission type, the electric core pole piece firmly with the first second synchronous belt and synchronous belt can greatly advance Increase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core and the synchronous bel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池内电芯极片制作领域,更具体的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制作电芯极片的自动传送装置种类繁多,针对极片的自动传送装置主要驱动辊送的方式夹住极片来传送,由于极片与辊之间摩擦力不够,容易打滑,导致传送过程中极片易脱落而且精度不好把握。并且,传统的自动传送装置受制于精度上的要求,不能够高速的运行,因此极片的传送速度较慢,传送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该装置极大的增大了电芯极片与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电芯极片不会出现脱落的情况。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多个结构相同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均包括上方传动装置、下方传动装置、可调手柄以及固定座;所述上方传动装置包括上方电机、第一同步带轮以及第一同步带,所述的上方电机固定于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同步带套在第一同步带轮上,并通过上方电机的带动而转动;所述下方传动装置包括下方电机、第二同步带轮以及第二同步带,所述下方电机固定在固定座上,且位于上方电机的下方位置,所述第二同步带套在第二同步带轮上,并通过下方电机的带动而转动;所述第一同步带位于第二同步带上方,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之间的间隙用于传送电芯极片;所述可调手柄安装于固定座上,该可调手柄用于调节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之间的间距。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上方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所述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固定于固定座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同步带轮的两侧,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用于压紧在所述的第一同步带上。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下方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三压紧轮和第四压紧轮,所述第三压紧轮和第四压紧轮固定于固定座上,且分别位于第二同步带轮的两侧,第三压紧轮和第四压紧轮用于压紧在所述的第二同步带上。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的上方传动装置和下方转动装置均包括一减速机,其中一个减速机设置于上方电机和第一同步带轮之间,另一个减速机设置于下方电机和第二同步带轮之间,且减速机均固定在所述的固定座上。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上方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一固定架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转动轮,所述的第一同步带套在第一转动轮上。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下方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转动轮,所述的第二同步带套在第二转动轮上。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第二固定架下方设置有张紧轮,所述第二同步带绕过所述的张紧轮。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均为高扭矩同步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双皮带压夹式的传送方式,使得电芯极片牢固的随着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前进,可以极大的增加电芯极片与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同时采用双皮带压夹式的传动方式可以达到高精度的效果;电芯极片的传输速度较快,提高了传送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通过该装置对电芯极片进行传送,具体的,该传送装置包括多个结构相同传送机构10,多个传送机构10依次并排设置,通过传送机构10的依次传送,实现对电芯极片的传送。在本实施例中,该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包括有三个传送机构10,传送机构10包括上方传动装置、下方传动装置、可调手柄20以及固定座30;所述上方传动装置包括上方电机401、第一同步带轮402以及第一同步带403,所述的上方电机401固定于固定座30上,所述第一同步带403套在第一同步带轮402上,并通过上方电机401的带动而转动;所述下方传动装置包括下方电机501、第二同步带轮502以及第二同步带503,所述下方电机501固定在固定座30上,且位于上方电机401的下方位置,所述第二同步带503套在第二同步带轮502上,并通过下方电机501的带动而转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方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架404,第一固定架404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转动轮,所述的第一同步带403套在第一转动轮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同步带403位于第二同步带503上方,第一同步带403和第二同步带503之间的间隙用于传送电芯极片,通过第一同步带403和第二同步带503夹住电芯极片,通过同步带的带动将极片向前推送;所述可调手柄20安装于固定座30上,该可调手柄20用于调节第一同步带403和第二同步带503之间的间距,当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停止运行时,通过掰动手柄,可使上方传动装置远离下方传动装置,增大第一同步带403与第二同步带503之间的距离;另外,所述的上方传动装置和下方转动装置均包括一减速机60,其中一个减速机60设置于上方电机401和第一同步带轮402之间,另一个减速机60设置于下方电机501和第二同步带轮502之间,且减速机60均固定在所述的固定座30上;另外,所述下方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架504,第二固定架504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转动轮,所述的第二同步带503套在第二转动轮上。如图2所示,所述上方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一压紧轮405和第二压紧轮406,所述第一压紧轮405和第二压紧轮406固定于固定座30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同步带轮的两侧,第一压紧轮405和第二压紧轮406用于压紧在所述的第一同步带403上;所述下方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三压紧轮505和第四压紧轮506,所述第三压紧轮505和第四压紧轮506固定于固定座30上,且分别位于第二同步带轮502的两侧,第三压紧轮505和第四压紧轮506用于压紧在所述的第二同步带503上。为了避免第二同步带503在转动过程中出现“打滑”的现象,所述第二固定架504下方还设置有张紧轮5041,所述第二同步带503绕过所述的张紧轮5041,通过张紧轮5041对第二同步带503进一步的实现张紧。通过上述的结构,其最右端为电芯极片的入料口,当电芯极片进入装置中时,固定座两侧重载拉伸弹簧拉动上方传动装置,电芯极片则压紧在第一同步带403和第二同步带503之间;此后同时启动上方电机401和下方电机501,当上方电机401的转动带动第一同步带403向前运动,下方电机501的转动带动第二同步带503向前运动,使第一同步带403和第二同步带503朝相同的方向转动,使电芯极片在收到压力的同时向前运行,从上一个传送机构10传递至下一个传送机构10,以完成电芯极片的传送;本技术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采用双皮带压夹式的传送方式,使得电芯极片牢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结构相同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均包括上方传动装置、下方传动装置、可调手柄以及固定座;所述上方传动装置包括上方电机、第一同步带轮以及第一同步带,所述的上方电机固定于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同步带套在第一同步带轮上,并通过上方电机的带动而转动;所述下方传动装置包括下方电机、第二同步带轮以及第二同步带,所述下方电机固定在固定座上,且位于上方电机的下方位置,所述第二同步带套在第二同步带轮上,并通过下方电机的带动而转动;所述第一同步带位于第二同步带上方,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之间的间隙用于传送电芯极片;所述可调手柄安装于固定座上,该可调手柄用于调节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之间的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结构相同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均包括上方传动装置、下方传动装置、可调手柄以及固定座;所述上方传动装置包括上方电机、第一同步带轮以及第一同步带,所述的上方电机固定于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同步带套在第一同步带轮上,并通过上方电机的带动而转动;所述下方传动装置包括下方电机、第二同步带轮以及第二同步带,所述下方电机固定在固定座上,且位于上方电机的下方位置,所述第二同步带套在第二同步带轮上,并通过下方电机的带动而转动;所述第一同步带位于第二同步带上方,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之间的间隙用于传送电芯极片;所述可调手柄安装于固定座上,该可调手柄用于调节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之间的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所述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固定于固定座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同步带轮的两侧,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用于压紧在所述的第一同步带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电芯极片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方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三压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树立薛超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格林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