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及该结构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29916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8 1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沉管浇筑领域,特别是一种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其包括浇筑孔、排气孔和L型材,所述浇筑孔设在最终接头钢壳的隔舱顶板上,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隔舱顶板的侧边旁或角落,所述L型材固定在所述隔舱内壁且和隔舱内壁组合形成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浇筑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进行振捣工序的情况下使高流动性混凝土能够更好地填满最终接头钢壳的隔舱的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以及该结构的制造方法。

Steel shell concrete pouring exhaust structur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is structure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immersed tube pouring, especially a steel shell concrete exhaust structure, including pouring hole, vent and L profiles, the cabin roof pouring hole is arranged in the final joint steel shell on the side of the exhaust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roof of the compartment or near the corner, the the L profile is fixed in the cabin wall and compartment wall are combined to form a groove shaped structure, toward the pouring opening of the groove shaped structure; the object of the invention is to provide a high fluidity concrete to better fill the final joint of the steel shell compartment without vibration the process conditions of steel shell concrete exhaust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及该结构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沉管浇筑领域,特别是一种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及该结构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现某些跨度很大的大型桥梁往往包括海底隧道段,海底隧道由若干个沉管连接而成,本申请涉及到的海底隧道除了若干个沉管以外,在最终的两个沉管对接处,还有起到同时连接两侧沉管的“三明治沉管结构”(也叫最终接头,所述最终接头也是沉管,是仅有一段的较为特别的沉管,这段沉管与其两端的沉管对接后,海底隧道贯通)。所述最终接头的结构较为特殊,制造最终接头时,是先制造一个钢壳,然后在钢壳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后和钢壳一起组成最终接头。浇筑时采用高流动性混凝土(已提交专利申请)进行浇筑,浇筑大部分隔舱(最终接头钢壳内部通过设置若干个隔板,形成若干个隔舱)时不再振捣,所以浇筑以及排气结构的设置尤为关键,如何设置浇筑排气结构才能保证在不振捣的情况下,使高流动性混凝土能够更好地填满隔窗,成为了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进行振捣工序的情况下使高流动性混凝土能够更好地填满最终接头钢壳的隔舱的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以及该结构的制造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其包括浇筑孔、排气孔和L型材,所述浇筑孔设在最终接头钢壳的隔舱顶板上,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隔舱顶板的侧边旁或角落,所述L型材固定在所述隔舱内壁且和隔舱内壁组合形成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浇筑孔。高流动性混凝土在从浇筑孔浇筑到钢壳内时,会朝向远离浇筑孔的方向流动,本申请设置的L型材一方面是为了混凝土凝固后能更好地和钢壳结合,使最终接头整体的强度和刚度更高,另一方面,槽状结构朝向所述浇筑孔,则高流动性混凝土顺势流入槽状结构,在不需要振捣的情况下,所述槽状结构里不易出现气泡,填充饱满。假如,所述型材为T型材,其和隔舱内壁形成两个槽状结构,一个朝向浇筑孔,另一个背向浇筑孔,则高流动性混凝土流入浇筑孔后,是以回流的形式流入背向浇筑孔的槽状结构,容易因为回流产生气泡,则隔舱无法被混凝土填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浇筑孔设置在所述隔舱顶面的的几何中心处,高流动性混凝土从浇筑孔流入隔舱时,能够均匀地向四周扩散,使浇筑时整个被浇筑隔舱的受力更均匀,钢壳(最终接头钢壳内部通过设置若干个隔板,形成若干个隔舱)不易变形,保证了最终接头尺寸的精度,同时浇筑时后续流入的混凝土能够均匀地向四周扩散,对先流入的混凝土造成的压力均匀,使浇筑时整个被浇筑隔舱的受力更均匀,钢壳不易变形,假如浇筑孔在侧边或角落,在浇筑时不仅混凝土的重量给予隔舱的压力不均,未设置浇筑孔的隔舱顶板对应的隔舱部分所受压力相对较大,同时后浇入的混凝土则全部朝向未设置浇筑孔的隔舱顶板对应的隔舱部分流动,浇入时流动的动能所产生的压力相对较大,则未设置浇筑孔的隔舱顶板对应的隔舱部分易变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L型材为型钢,刚度和强度更高,使钢壳的强度和刚度增强,同时使混凝土凝固后能够更稳定地通过型钢以及钢壳内壁和钢壳形成一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槽状结构为矩形槽,L型材一侧板面垂直地固定连接在隔舱内壁,矩形槽的槽口口径等于矩形槽内最大面积的内壁口径,如果槽口口径小于矩形槽内最大面积的内壁口径,则容易在浇筑混凝土时再槽内形成气泡,影响填充的状态,如果槽口口径大于矩形槽内最大面积的内壁口径,则L型材上和隔舱内壁连接的侧板和内壁间还会形成一个三角柱槽(位于所述槽状结构背面),由于其开口是背对浇筑孔方向,则在浇筑时易形成气泡,影响浇筑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L型材数量为两个以上,至少有两个槽状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浇筑孔的两侧,对浇筑孔周围的隔舱结构以及隔舱整体结构支撑效果更好(由于浇筑孔是位于隔舱顶板的孔,所以自然这一块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会相对其他未开孔部分较弱,易变形),防止变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L型材数量为两个以上,至少有两个槽状结构的开口相对,由于槽状结构开口是朝向浇筑孔的,而浇筑孔位于隔舱顶板的几何中心,所以两个槽状结构的开口相对则必然是L型材对称地设置在浇筑孔的两侧,这样既避免了气泡等导致混凝土无法填满隔舱的情况发生的同时也对浇筑孔周围的隔舱结构以及隔舱整体结构支撑效果更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排气孔距离隔舱顶板边缘5-10cm。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制造方法,其包括步骤:A、在最终接头钢壳的隔舱顶板上设置浇筑孔;B、在所述隔舱顶板的侧边旁或角落设置排气孔;C、在所述隔舱内壁固定安装L型材,所述L型材和隔舱内壁组合形成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浇筑孔;步骤A、B和C实施的顺序可调换。高流动性混凝土在从浇筑孔浇筑到钢壳内时,会朝向远离浇筑孔的方向流动,本申请设置的L型材一方面是为了混凝土凝固后能更好地和钢壳结合,使最终接头整体的强度和刚度更高,另一方面,槽状结构朝向所述浇筑孔,则高流动性混凝土顺势流入槽状结构,在不需要振捣的情况下,所述槽状结构里不易出现气泡,填充饱满。假如,所述型材为T型材,其和隔舱内壁形成两个槽状结构,一个朝向浇筑孔,另一个背向浇筑孔,则高流动性混凝土流入浇筑孔后,是以回流的形式流入背向浇筑孔的槽状结构,容易因为回流产生气泡,则隔舱无法被混凝土填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步骤A中,浇筑孔设置位置为所述隔舱顶面的的几何中心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步骤C中,所述L型材数量为两个以上,至少有两个槽状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浇筑孔的两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高流动性混凝土在从浇筑孔浇筑到钢壳内时,会朝向远离浇筑孔的方向流动,本申请设置的L型材一方面是为了混凝土凝固后能更好地和钢壳结合,使最终接头整体的强度和刚度更高,另一方面,槽状结构朝向所述浇筑孔,则高流动性混凝土顺势流入槽状结构,在不需要振捣的情况下,所述槽状结构里不易出现气泡,填充饱满。假如,所述型材为T型材,其和隔舱内壁形成两个槽状结构,一个朝向浇筑孔,另一个背向浇筑孔,则高流动性混凝土流入浇筑孔后,是以回流的形式流入背向浇筑孔的槽状结构,容易因为回流产生气泡,则隔舱无法被混凝土填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排气孔,2-L型材,3-浇筑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专利技术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2,一种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其包括浇筑孔3、排气孔1和L型材2(本实施例中为L型钢),所述浇筑孔3设在最终接头钢壳的隔舱顶板上,所述排气孔1设置在所述隔舱顶板的侧边旁或角落,所述L型材2固定在所述隔舱内壁且和隔舱内壁组合形成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浇筑孔3。具体的,所述浇筑孔3设置在所述隔舱顶面的的几何中心处,所述槽状结构为矩形槽,所述L型材2数量为四个且离灌注孔的轴线距离相等,两个L型材2位于隔舱顶板,另外两个则位于隔舱底板,同顶板或底板上的两个槽状结构的开口相对,四个L型材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及该结构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其包括浇筑孔和排气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L型材,所述浇筑孔设在最终接头钢壳的隔舱顶板上,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隔舱顶板的侧边旁或角落,所述L型材固定在所述隔舱内壁且和隔舱内壁组合形成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浇筑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其包括浇筑孔和排气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L型材,所述浇筑孔设在最终接头钢壳的隔舱顶板上,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隔舱顶板的侧边旁或角落,所述L型材固定在所述隔舱内壁且和隔舱内壁组合形成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浇筑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筑孔设置在所述隔舱顶面的的几何中心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材为型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状结构为矩形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材数量为两个以上,至少有两个槽状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浇筑孔的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壳混凝土浇筑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长城杨红高纪兵游川苏怀平冯伟王李李誉文刘超孙雨冲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