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92568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8 0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包括上预埋楼板和下预埋楼板,所述下预埋楼板下方连接有伸入地下100米以上的桩柱,所述上预埋楼板上方连接有用于与建筑体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柱,上预埋楼板与下预埋楼板之间设有减震体,所述减震体为减震橡胶层与钢板层相间层叠,所述减震橡胶层与钢板层之间撒放有铅粉,上预埋楼板、减震体、下预埋楼板之间贯穿有拉紧钢丝绳,所述减震体外围设有一层防水橡胶圈,防水橡胶圈外设有一混凝土保护圈,上预埋楼板与下预埋楼板侧边通过半圆钢圈连接。该建筑隔震减震装置采用叠层结构形成减震体的方式组成的控制减震体系,能够承受稍微上下浮动左右移动,来耗散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效果,降低了施工难度,空间分布更加灵活,施工完成后再地基上浇灌水泥混凝土,确保建筑安全可靠。

Building isolation and shock absorb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uilding isolation device, including pre buried under the floor and embedded floor, the floor is connected with the pre buried piles into the underground 100 meters above, the pre buried floor above is attached to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and the building body connection, embedded on the floor between the with the embedded floor with a damping body, the body is a rubber damping layer and the steel layer and laminated between the rubber layer and the steel layer release has lead powder, pre buried under the floor, a damping body, embedded between floors through tension wire rope, wherein the periphery is provided with a layer of waterproof shock waterproof rubber ring, rubber ring is a concrete protective ring, pre buried under the floor slab and the pre buried side is connected through a semicircular ring. Control system composed of the building isolation device with laminated structure formed a damping body way, can withstand slightly floating up and down and move around to dissipate seismic energy, the effect of shock absorption,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construc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more flexible, constructio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foundation pouring cement concrete, to ensure safe and reliable constr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隔震减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说是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各种建筑的破坏,使人们意识到,建筑应具有足够抵抗地震灾害破坏的能力。近几年来,各国建筑抵抗地震灾害打击破坏的方式,基本都是大大提高建筑物结构的强度与刚度,以此来对抗地震作用的打击,然而地震——这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仍然严重的破坏和毁灭人类的各种建筑,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世界各国的专业人士对建筑结构抵抗地震破坏的研究进行了几十年,现在终于意识到,人类自己设计建造的各种建筑,对地球自身释放能量产生的地震破坏是无法对抗的。因而,许多专家学者又都在寻求一种与地球自然规律不产生对抗或抗拒的减震设计方法,去适应“地震”这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这是人类对客观规律——地震释放地球内力的正确认识。建筑结构减震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种减震的装置(或构件),将不可抗拒的地震力与建筑物隔离开来,从而达到减少地震冲击力的破坏,使建筑物可以继续安全使用,这不是一件简单的设计工作。它需要既减小地震力的大小,又不能造成建筑变形过大、不稳定,甚至倾覆的危险。建筑结构减震设计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及震害实践表明,如果要求建筑结构在遭受地震作用下不破坏或不倒塌。然而目前很多建筑减震方式还是不够优化,建筑减震成本比较高,并且减震效果不明显,只能在小地震中发挥作用,在类似汶川地震这样大地震都失效,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是本技术研究的对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该建筑隔震减震装置采用叠层结构形成减震体的方式组成的控制减震体系,能够承受稍微上下浮动左右移动,来耗散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效果,降低了施工难度,空间分布更加灵活,施工完成后再地基上浇灌水泥混凝土,确保建筑安全可靠。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包括上预埋楼板和下预埋楼板,所述下预埋楼板下方连接有伸入地下100米以上的桩柱,所述上预埋楼板上方连接有用于与建筑体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柱,上预埋楼板与下预埋楼板之间设有减震体,所述减震体为减震橡胶层与钢板层相间层叠,所述减震橡胶层与钢板层之间撒放有铅粉,上预埋楼板、减震体、下预埋楼板之间贯穿有拉紧钢丝绳,所述减震体外围设有一层防水橡胶圈,防水橡胶圈外设有一混凝土保护圈,上预埋楼板与下预埋楼板侧边通过半圆钢圈连接。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是该建筑隔震减震装置采用减震橡胶层与钢板层相间层叠,减震橡胶层与钢板层之间撒放有铅粉这样的叠层结构形成减震体的方式组成的控制减震体系,能够承受稍微上下浮动左右移动,来耗散地震能量;二上预埋楼板、减震体、下预埋楼板之间贯穿有拉紧钢丝绳,在强烈地震状态下,钢丝绳不易中断,不仅达到减震效果,而且地震后无需大量维修,降低了施工难度,空间分布更加灵活;三是减震体外围设有一层防水橡胶圈,防水橡胶圈外设有一混凝土保护圈,具有防护减震体的作用,使其寿命长;四是上预埋楼板与下预埋楼板侧边通过半圆钢圈连接,施工完成后再地基上浇灌水泥混凝土,确保建筑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的建筑隔震减震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但本技术并不限于此。参考图例1,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包括上预埋楼板2和下预埋楼板9,所述下预埋楼板9下方连接有伸入地下100米以上的桩柱10,所述上预埋楼板2上方连接有用于与建筑体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柱1,上预埋楼板2与下预埋楼板9之间设有减震体,所述减震体为减震橡胶层3与钢板层4相间层叠,所述减震橡胶层3与钢板层4之间撒放有铅粉5,上预埋楼板2、减震体、下预埋楼板9之间贯穿有拉紧钢丝绳11,所述减震体外围设有一层防水橡胶圈6,防水橡胶圈6外设有一混凝土保护圈7,上预埋楼板2与下预埋楼板9侧边通过半圆钢圈8连接。该建筑隔震减震装置采用减震橡胶层与钢板层相间层叠,减震橡胶层与钢板层之间撒放有铅粉这样的叠层结构形成减震体的方式组成的控制减震体系,能够承受稍微上下浮动左右移动,来耗散地震能量,上预埋楼板、减震体、下预埋楼板之间贯穿有拉紧钢丝绳,在强烈地震状态下,钢丝绳不易中断,不仅达到减震效果,而且地震后无需大量维修,降低了施工难度,空间分布更加灵活,减震体外围设有一层防水橡胶圈,防水橡胶圈外设有一混凝土保护圈,具有防护减震体的作用,使其寿命长,上预埋楼板与下预埋楼板侧边通过半圆钢圈连接,施工完成后再地基上浇灌水泥混凝土,确保建筑安全可靠。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的涵盖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建筑隔震减震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包括上预埋楼板和下预埋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预埋楼板下方连接有伸入地下100米以上的桩柱,所述上预埋楼板上方连接有用于与建筑体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柱,上预埋楼板与下预埋楼板之间设有减震体,所述减震体为减震橡胶层与钢板层相间层叠,所述减震橡胶层与钢板层之间撒放有铅粉,上预埋楼板、减震体、下预埋楼板之间贯穿有拉紧钢丝绳,所述减震体外围设有一层防水橡胶圈,防水橡胶圈外设有一混凝土保护圈,上预埋楼板与下预埋楼板侧边通过半圆钢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包括上预埋楼板和下预埋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预埋楼板下方连接有伸入地下100米以上的桩柱,所述上预埋楼板上方连接有用于与建筑体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柱,上预埋楼板与下预埋楼板之间设有减震体,所述减震体为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南和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古拉斯置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