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坞拉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8280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7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改变拉头的结构,解决了将下止放入穿入两个拉头时不顺的缺陷,具体包括同时连接上翼板和下翼板并设在拉头前端侧的引导柱,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滑槽,所述上翼板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下垂设有固定拉头滑动方向的上导板,所述下翼板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上立设有固定拉头滑动方向并与上导板位置对应的下导板,其特征在于:靠近拉头后端侧的上翼板和下翼板上分别设有限位上部和限位下部,所述限位上部和限位下部所包围的空间形成为容纳拉头后端侧的限位腔,所述限位腔的横截面积大于拉头后端侧滑槽的横截面积。

A kind of dock pull head

The present invention by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pull head, the next stop in the solution through the two smooth pull head the defects, including the guide column connected on the wing plate and a lower wing plate and a front side pull head, between the upper wing plate and a lower wing plate forming space of the chute. The upper wing panel on the left and right edge are respectively vertically downwards with the guide plate is fixed on the sliding direction of the pull head, under the guide of the lower wing panel on the left and right edges are vertical upward pull head is provided with a fixed sliding direc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of the guide plat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upper wing plate and a lower wing plate near the rear end side of the pull head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upper and lower limit limit, the limit of the upper limit and surrounded by a lower space is formed to accommodate the pull head of the rear end side limit cavity, the limit of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a cavity is larger than the rear end side of the pull head chu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坞拉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拉链用拉头,特别涉及一种船坞拉头。
技术介绍
随着拉链业的发展,拉链用拉头不断进行着改变,有的更实用、有的更美观,这些改进无一不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便利作出了贡献,科技的发展也为这样的改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对细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双头拉链的产生使得拉链适用在了更广泛的场合,如,CN102481039B的专利,将两个拉链头以相反的方向安装在拉链上,并且通过特殊的下止部件可以实现双向开合拉链的效果,但是当这种拉链使用在衣物上时,尽管十分方便,但是现有的双头拉链上的两个头组合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每当需要将拉链下止穿入两个拉链头时,都必须将两个拉链头对齐,并保持这种状态直至拉链下止穿入,否则,处于上方的拉链头的歪斜会使下止的穿入变得困难,影响了使用者的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作出的,通过改变拉头的结构,解决了将下止放入穿入两个拉头时不顺的缺陷,具体的提供了一种船坞拉头,包括同时连接上翼板和下翼板并设在拉头前端侧的引导柱,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滑槽,所述上翼板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下垂设有固定拉头滑动方向的上导板,所述下翼板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上立设有固定拉头滑动方向并与上导板位置对应的下导板,其特征在于:靠近拉头后端侧的上翼板和下翼板上分别设有限位上部和限位下部,所述限位上部和限位下部所包围的空间形成为容纳拉头后端侧的限位腔,所述限位腔的横截面积大于拉头后端侧滑槽的横截面积。优选的,所述限位上部包括以上翼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两个上卡体,所述限位下部包括以下翼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两个下卡体;两个所述上卡体和两个所述下卡体包围形成的限位腔为限制拉头后端侧摆动的矩形。具体的,这样的结构保证了,在双拉头拉链上,在两个拉头自然下垂时,处于上方的拉头的尾部能嵌入矩形的限位腔中,保证了处于上方的拉头不会随意摆动,影响拉链下止的穿入。优选的,所述上卡体包括同时连接并固定上挡片和上侧挡片的上连接片;所述上翼板上向同时远离拉头后端侧和上翼板表面的方向平滑的延伸形成上挡片,所述上导板向远离拉头后端侧的方向延伸形成与所述上挡片外边缘位置对应的上侧挡片,所述上连接片设于上挡片与上侧挡片之间且与上挡片外边缘位置对应。具体的,上述结构保证了拉头尾部嵌入后的稳定,同时,不会影响处于下方的拉头本身的拉动,不会影响拉链整体使用。优选的,所述下卡体包括同时连接并固定下挡片和下侧挡片的下连接片;所述下翼板上向同时远离拉头后端侧和下翼板表面的方向平滑的延伸形成下挡片,所述下导板向远离拉头后端侧的方向延伸形成与所述下挡片外边缘位置对应的下侧挡片,所述下连接片设于下挡片与下侧挡片之间且与下挡片外边缘位置对应。具体的,上述结构保证了拉头尾部嵌入后的稳定,同时,不会影响处于下方的拉头本身的拉动,不会影响拉链整体使用。优选的,所述上侧挡片的末端向靠近上翼板的方向逐渐收缩地与上连接片连接形成上侧滑动外弧。具体的,这个结构保证了拉头在拉链上滑动时,阻力的减小,使整体结构不影响到拉头的拉动,同时,当处于上方的拉头尾部因自然下滑与其接触时,会被引导至限位腔中,省去了手动调整两个拉头位置的缺陷。优选的,所述下侧挡片的末端向靠近下翼板的方向逐渐收缩地与下连接片连接形成下侧滑动外弧。具体的,这个结构保证了拉头在拉链上滑动时,阻力的减小,使整体结构不影响到拉头的拉动,同时,当处于上方的拉头尾部因自然下滑与其接触时,会被引导至限位腔中,省去了手动调整两个拉头位置的缺陷。优选的,所述上导板内侧沿拉头滑动方向设有同时连接上导板和上翼板的上部滑条,所述上部滑条末端向靠近拉头后端侧的方向逐渐收缩形成上侧滑动内弧;所述下导板内侧沿拉头滑动方向设有同时连接下导板和下翼板的下部滑条,所述下部滑条末端向靠近拉头后端侧的方向逐渐收缩形成下侧滑动内弧。具体的,保证了拉头在拉链上来回运动的流畅性,引导拉头在移动时不会左右晃动,同时便于沿拉链长度方向的某处拉拽拉头时更快速,不卡顿地将拉链牙导入滑槽中。。优选的,两个所述上侧滑动内弧之间的上翼板上设有便于拉头滑动的上侧后端斜面,所述上侧后端斜面为上翼板内表面向外表面逐渐收缩所形成的平滑的弧形端面;两个所述下侧滑动内弧之间的下翼板上设有便于拉头滑动的下侧后端斜面,所述下侧后端斜面为下翼板内表面向外表面逐渐收缩所形成的平滑的弧形端面。具体的,上述结构便于拉头向上移动时,可以将拉链牙引导至滑槽中,减小了拉链牙进入滑槽时的阻力,便于使用。优选的,所述上部滑条靠近拉头后端侧的内表面以减小拉头滑动阻力的方式形成有上部开口弧;所述下部滑条靠近拉头后端侧的内表面以减小拉头滑动阻力的方式形成有下部开口弧。具体的,上部开口弧和下部开口弧的配合,将拉链牙准确的引导至滑槽中,保证了拉头移动时的稳定,不会沿左右方向摆动,提高了双拉头拉链上两个拉头的配合。优选的,所述上翼板设有自上翼板表面贯穿至滑槽的通孔。具体的,上述结构适用于自锁拉头,自锁片会伸入瞳孔中,并与拉链牙卡合。有益效果上述结构的拉头在双拉头的拉链上使用时,不会出现上方的拉头摆动的情况,方便了下止穿入两个拉头,并且不会影响拉头本身在拉链上的移动,同时,将拉链打开时,拉头内部设计对拉头移动进行了左右两侧的限位和减小阻力的设计,便于从下方打开拉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例的船坞拉头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船坞拉头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船坞拉头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船坞拉头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的船坞拉头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船坞拉头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船坞拉头的俯视图方向以引导柱中点为剖面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实施例的船坞拉头的侧视图方向以拉头中心线为剖面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船坞拉头与普通拉头的组合示意图。图10是表示船坞拉头与普通拉头的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坞拉头,包括同时连接上翼板1和下翼板2并设在拉头前端侧41的引导柱3,所述上翼板1和下翼板2之间的空间形成滑槽4,所述上翼板1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下垂设有固定拉头滑动方向的上导板5,所述下翼板2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上立设有固定拉头滑动方向并与上导板位置对应的下导板6,所述上翼板1设有自上翼板1表面贯穿至滑槽4的通孔10,所述上翼板1上设有拉攀保持体101,所述拉攀保持体101中设有伸入通孔10中的自锁片102。靠近拉头后端侧42的上翼板1和下翼板2上分别设有限位上部7和限位下部8,所述限位上部7和限位下部8所包围的空间形成为容纳拉头后端侧42的限位腔9,所述限位腔9的横截面积大于拉头后端侧42的滑槽4的横截面积。所述限位上部7包括以上翼板1中心线对称设置的两个上卡体71,所述限位下部8包括以下翼板2中心线对称设置的两个下卡体81;两个所述上卡体71和两个所述下卡体81包围形成的限位腔9为限制拉头后端侧42摆动的矩形。所述上卡体71包括同时连接并固定上挡片72和上侧挡片73的上连接片74;所述上翼板1上向同时远离拉头后端侧42和上翼板1表面的方向平滑的延伸形成上挡片72,所述上导板5向远离拉头后端侧42的方向延伸形成与所述上挡片72外边缘位置对应的上侧挡片73,所述上连接片74设于上挡片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船坞拉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坞拉头,包括同时连接上翼板和下翼板并设在拉头前端侧的引导柱,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滑槽,所述上翼板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下垂设有固定拉头滑动方向的上导板,所述下翼板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上立设有固定拉头滑动方向并与上导板位置对应的下导板,其特征在于:靠近拉头后端侧的上翼板和下翼板上分别设有限位上部和限位下部,所述限位上部和限位下部所包围的空间形成为容纳拉头后端侧的限位腔,所述限位腔的横截面积大于拉头后端侧滑槽的横截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坞拉头,包括同时连接上翼板和下翼板并设在拉头前端侧的引导柱,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滑槽,所述上翼板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下垂设有固定拉头滑动方向的上导板,所述下翼板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向上立设有固定拉头滑动方向并与上导板位置对应的下导板,其特征在于:靠近拉头后端侧的上翼板和下翼板上分别设有限位上部和限位下部,所述限位上部和限位下部所包围的空间形成为容纳拉头后端侧的限位腔,所述限位腔的横截面积大于拉头后端侧滑槽的横截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坞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上部包括以上翼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两个上卡体,所述限位下部包括以下翼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两个下卡体;两个所述上卡体和两个所述下卡体包围形成的限位腔为限制拉头后端侧摆动的矩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坞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卡体包括同时连接并固定上挡片和上侧挡片的上连接片;所述上翼板上向同时远离拉头后端侧和上翼板表面的方向平滑的延伸形成上挡片,所述上导板向远离拉头后端侧的方向延伸形成与所述上挡片外边缘位置对应的上侧挡片,所述上连接片设于上挡片与上侧挡片之间且与上挡片外边缘位置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船坞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卡体包括同时连接并固定下挡片和下侧挡片的下连接片;所述下翼板上向同时远离拉头后端侧和下翼板表面的方向平滑的延伸形成下挡片,所述下导板向远离拉头后端侧的方向延伸形成与所述下挡片外边缘位置对应的下侧挡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梓仁
申请(专利权)人:理想拉链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