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60441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06:05
本新型涉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包括导流管、喷流管、喷头、保温腔及电加热管,导流管的前端和末端均设法兰,且导流管末端通过法兰与喷淋管前端通过法兰相互连接,喷流管嵌于急冷塔内,且前端位于极冷塔外并与喷头连通,保温腔包括腔壁及保温板,电加热管至少一条,环绕导流管轴线包覆在导流管外,且电加热管与导流管两端端面间距离均为导流管有效长度的1/6—1/4。本新型可对活性炭输送管路进行有效防护,避免因温差等因素导致活性炭粘接等而导致的喷淋堵塞现象,同时还可灵活对活性炭的喷淋方向进行调控,并有助于提高活性碳喷淋覆盖面积,有效的降低了物料损耗和增强了活性炭的尾气净化作业效率。

A kind of waste incineration activated carbon mixed injec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waste incineration activated carbon mixed injection device, including diversion tube, jet pipe, nozzle, cavity insulation and electric heating tube, the front and the end of the diversion pipe are provided with flanges, and pipe end through the flange and the spray pipe are connected by the front flange, jet pipe embedded in the quench tower, and located in front of very cold outside the tower and nozzles connected, insulation cavity comprises a cavity wall and the insulation board, at least one electric heating tube, surround the diversion pipe coated on the guide tube axis,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heating pipe and the guide pipe ends are electrically diversion pipe the effective length of the 1/6 - 1/4.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active carbon transfer pipeline to avoid clogging the spray of activated carbon bonding due to temperature and other factors, but also can be flexible to activated carbon spray direction control, and help to improve the spray coverage of activated carbo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material loss and enhance the activity of exhaust gas the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carb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尾气净化装置,确切地说是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进行垃圾焚烧处理作业后,往往会产生含有大量异味、固体颗粒及液滴等污染物的尾气,因此当前在对尾气进行净化处理时,往往需要向高温尾气中直接喷入低温活性炭颗粒,由活性炭颗粒对尾气中的异味、固体颗粒及液滴等污染物进行吸附固化,便于将污染物从尾气中分离出来,降低尾气污染性的效果,同时还可对尾气起到降温作业的效果,但在实际的使用中发现,一方面由于当前喷淋设备的喷头相对固定,因此造成活性炭喷淋范围狭小,并由此造成活性炭喷淋后覆盖面积不足,且在活性炭覆盖范围内的活性炭颗粒密度较大,从而严重影响了活性炭对尾气中污染物吸附净化作业的效率,同时也导致大量活性炭不能有效的参与到对尾气净化作业中,从而造成较大的物料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活性炭喷淋时问问往往较低,因此导致活性炭喷淋管路与外部高温空气间存在较大的温差,从而造成喷淋管路表面极易出现水汽凝结现象,而凝结后的水汽在与活性炭颗粒接触后,极易引发活性炭颗粒粘接并导致活性炭喷淋管路堵塞,从而严重影响了活性炭喷淋作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活性炭喷淋装置,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可对活性炭输送管路进行有效防护,在避免因温差等因素导致活性炭粘接等而导致的喷淋堵塞现象发生,同时还可灵活对活性炭的喷淋方向进行调控,并有助于提高活性碳喷淋覆盖面积,避免因活性炭喷淋区域狭小而导致的活性炭颗粒喷淋后,因密度过大而影响对尾气吸附作业的效果,在提高活性炭利用率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了物料损耗和增强了活性炭的尾气净化作业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包括导流管、喷流管、喷头、保温腔及电加热管,导流管的前端和末端均设法兰,且导流管末端通过法兰与喷淋管前端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喷流管嵌于急冷塔内,且前端位于极冷塔外并与喷头连通,喷头至少一个,通过分流管与喷流管连通,且各喷头间均相互并联,喷头另通过机架与喷流管前端外表面相互连接,保温腔包括腔壁及保温板,其中腔壁为密闭腔体结构,包覆在导流管外并通过导流管两端处的法兰与导流管相互连接,保温板空心管状结构,嵌于腔壁内并包覆在导流管外,且保温板分别与腔壁和导流管同轴分布,保温板两端通过定位槽与腔壁连接,且保温板至少一个,保温板与导流管和腔壁之间的距离相同,电加热管至少一条,环绕导流管轴线包覆在导流管外,且电加热管与导流管两端端面间距离均为导流管有效长度的1/6—1/4。进一步的,所述的喷头与机架间通过转台机构相互铰接,且所述的转台机构上设摆动驱动机构。进一步的,所述的摆动驱动机构为摆动马达、偏心轮机构、摇杆机构及摆杆机构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的,喷头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则各喷头均环绕喷流管轴线呈扇形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的保温腔腔壁的内径为导流管最大外径的3—5倍。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管、喷流管外壁上均设至少一个震荡装置。进一步的,所述的喷流管位于急冷塔内部分外表面上均布若干散热翅板,喷淋管位于急冷塔外部分的外表面上设保温防护层。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可对活性炭输送管路进行有效防护,在避免因温差等因素导致活性炭粘接等而导致的喷淋堵塞现象发生,同时还可灵活对活性炭的喷淋方向进行调控,并有助于提高活性碳喷淋覆盖面积,避免因活性炭喷淋区域狭小而导致的活性炭颗粒喷淋后,因密度过大而影响对尾气吸附作业的效果,在提高活性炭利用率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了物料损耗和增强了活性炭的尾气净化作业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新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包括导流管1、喷流管2、喷头3、保温腔4及电加热管5,导流管1的前端和末端均设法兰6,且导流管1末端通过法兰6与喷淋管2前端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喷流管2嵌于急冷塔7内,且前端位于极冷塔7外并与喷头3连通,喷头3至少一个,通过分流管8与喷流管2连通,且各喷头3间均相互并联,喷头3另通过机架9与喷流管2前端外表面相互连接,保温腔4包括腔壁41及保温板42,其中腔壁41为密闭腔体结构,包覆在导流管1外并通过导流管1两端处的法兰6与导流管1相互连接,保温板42空心管状结构,嵌于腔壁41内并包覆在导流管1外,且保温板42分别与腔壁41和导流管1同轴分布,保温板42两端通过定位槽43与腔壁41连接,且保温板42至少一个,保温板42与导流管1和腔壁41之间的距离相同,电加热管5至少一条,环绕导流管1轴线包覆在导流管1外,且电加热管5与导流管1两端端面间距离均为导流管1有效长度的1/6—1/4。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喷头3与机架9间通过转台机构10相互铰接,且所述的转台机构10上设摆动驱动机构11。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摆动驱动机构11为摆动马达、偏心轮机构、摇杆机构及摆杆机构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中,喷头3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则各喷头3均环绕喷流管2轴线呈扇形分布。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保温腔4腔壁41的内径为导流管1最大外径的3—5倍。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1、喷流管2外壁上均设至少一个震荡装置12。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喷流管2位于急冷塔7内部分外表面上均布若干散热翅板13,喷淋管2位于急冷塔7外部分的外表面上设保温防护层14。本新型在具体实施时,活性炭颗粒首先通过导流管前端进入到导流管中,然后通过导流管后进入喷淋管,并沿着喷淋管首先与急冷塔进行降温处理,然后将经过降温后的通过喷头喷淋与尾气混合,在混合过程中,可根据使用需要,对喷头的喷淋范围和角度进行灵活调整,以提高活性炭的覆盖范围,并降低活性炭喷淋后的密度,提高活性炭与尾气吸附作业的效率,降低活性炭使用量,于此同时,在喷淋过程中,另通过保温腔和点加热管对导流管进行保护和调温,避免因水汽凝结而造成的活性炭粘接堵塞现象发生。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可对活性炭输送管路进行有效防护,在避免因温差等因素导致活性炭粘接等而导致的喷淋堵塞现象发生,同时还可灵活对活性炭的喷淋方向进行调控,并有助于提高活性碳喷淋覆盖面积,避免因活性炭喷淋区域狭小而导致的活性炭颗粒喷淋后,因密度过大而影响对尾气吸附作业的效果,在提高活性炭利用率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了物料损耗和增强了活性炭的尾气净化作业效率。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包括导流管、喷流管、喷头、保温腔及电加热管,所述的导流管的前端和末端均设法兰,且导流管末端通过法兰与喷淋管前端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所述的喷流管嵌于急冷塔内,且前端位于极冷塔外并与喷头连通,所述的喷头至少一个,通过分流管与喷流管连通,且各喷头间均相互并联,所述的喷头另通过机架与喷流管前端外表面相互连接,所述的保温腔包括腔壁及保温板,其中所述的腔壁为密闭腔体结构,包覆在导流管外并通过导流管两端处的法兰与导流管相互连接,所述的保温板空心管状结构,嵌于腔壁内并包覆在导流管外,且所述的保温板分别与腔壁和导流管同轴分布,所述的保温板两端通过定位槽与腔壁连接,且所述的保温板至少一个,保温板与导流管和腔壁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的电加热管至少一条,环绕导流管轴线包覆在导流管外,且所述的电加热管与导流管两端端面间距离均为导流管有效长度的1/6—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包括导流管、喷流管、喷头、保温腔及电加热管,所述的导流管的前端和末端均设法兰,且导流管末端通过法兰与喷淋管前端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所述的喷流管嵌于急冷塔内,且前端位于极冷塔外并与喷头连通,所述的喷头至少一个,通过分流管与喷流管连通,且各喷头间均相互并联,所述的喷头另通过机架与喷流管前端外表面相互连接,所述的保温腔包括腔壁及保温板,其中所述的腔壁为密闭腔体结构,包覆在导流管外并通过导流管两端处的法兰与导流管相互连接,所述的保温板空心管状结构,嵌于腔壁内并包覆在导流管外,且所述的保温板分别与腔壁和导流管同轴分布,所述的保温板两端通过定位槽与腔壁连接,且所述的保温板至少一个,保温板与导流管和腔壁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的电加热管至少一条,环绕导流管轴线包覆在导流管外,且所述的电加热管与导流管两端端面间距离均为导流管有效长度的1/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毅力骆的杨伦洲杨大利
申请(专利权)人:海诺尔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