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康成专利>正文

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18561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8 0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包括带状中肋,以及设置在带状中肋左右两侧的用于阻止地下水向工程缝渗透的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的横断面均为变截面,变截面由上部向下部逐渐减小,第一翼板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止水棱,第二翼板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二止水棱,第一止水棱和第二止水棱均为楔形止水棱,楔形止水棱具有一个斜面,第一止水棱的斜面与第一翼板之间的夹角和第二止水棱的斜面与第二翼板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得渗水的流线加长,加大渗水的阻力,能够有效的避免或减轻工程缝渗水,止水效果好,简化了背贴式排水止水带的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A back attached drainage water stop bel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ack stick type drainage strip, including strip ribs, and arranged in the strip for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rib to prevent groundwater engineering seam penetration the first wing plate and the wing plate section second, the first wing plate and the second wing plate are variable cross-section, decreased gradually by the variable section the upper part to the lower side, two and the first wing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sealing edge, two sides and second wing plate are provided with second sealing edges, first sealing edges and second sealing edges are wedge-shaped sealing edges, edge sealing wedge has an inclined plane, the angle between the bevel and the first the first sealing edge of the wing plate angle and second sealing edge slope and second wing plate are all acute. The utility model can make the streamline of water seepage lengthen and increase the resistance of water seepage. It can effectively avoid or reduce the seepage of Engineering joints, and has good sealing effect. It simplifies the structure of the backfill drainage drainage belt and reduces the manufacturing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
本技术属于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
,涉及一种排水止水带,具体涉及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
技术介绍
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渗漏水多发生在衬砌的施工缝、伸缩缝和沉降缝(简称工程缝)上,现有技术中,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在衬砌工程缝防水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与中国专利“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公告号为CN202250109U,专利号为ZL201120396860.3),实际成产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1、背贴式排水止水带的制造过程复杂,制造成本高,且制造的背贴式排水止水带产品质量不易控制;2、止水棱的止水效果差,几乎起不到止水的作用;因此,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应该提出一种便于制造且止水效果好的背贴式排水止水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在第一翼板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第一止水棱,在第二翼板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第二止水棱,且第一止水棱和第二止水棱均为楔形止水棱,楔形止水棱具有一个斜面,能够使得渗水的流线加长,加大渗水的阻力,能够有效的避免或减轻工程缝渗水,止水效果好,简化了背贴式排水止水带的结构,使得背贴式排水止水带的制造工艺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包括带状中肋、以及设置在带状中肋左右两侧的用于阻止地下水向工程缝渗透的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所述带状中肋的上方设置有滤水条,所述带状中肋上设置有绕道,所述绕道与滤水条之间形成与地下工程排水系统相连通的排水通道,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均沿带状中肋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的上部与带状中肋的左侧面连接,所述第二翼板的上部与带状中肋的右侧面连接,所述第一翼板的下部向远离第二翼板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翼板的下部向远离第一翼板的一侧倾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的横断面均为变截面,所述变截面由上部向下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一翼板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止水棱,所述第二翼板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二止水棱,所述第一止水棱和第二止水棱均为楔形止水棱,所述楔形止水棱具有一个斜面,所述第一止水棱的斜面与第一翼板之间的夹角和所述第二止水棱的斜面与第二翼板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上述的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其特征在于:第一止水棱和第二止水棱的数量均为多个。上述的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为30°~60°。上述的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对称布设在带状中肋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翼板和带状中肋之间的夹角为120°~150°。上述的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条的宽度与带状中肋的宽度相一致。上述的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中肋、第一翼板、第二翼板、以及第一止水棱和第二止水棱为一体成型结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在第一翼板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第一止水棱,在第二翼板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第二止水棱,且第一止水棱和第二止水棱均为楔形止水棱,当渗水绕第一翼板的背水面至工程缝时,渗水需要绕过第一止水棱,当渗水绕第二翼板的背水面至工程缝时,渗水需要绕过第二止水棱,且第一止水棱和第二止水棱均为楔形止水棱,楔形止水棱具有一个斜面,能够使得渗水的流线加长,加大渗水的阻力,能够有效的避免或减轻工程缝渗水,止水效果好。2、本技术通过将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的横断面设计为变截面,且变截面由上部向下部逐渐减小,不仅能够满足该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强度的要求,而且能够保证该背贴式排水止水带使用寿命,简化了背贴式排水止水带的结构,使得背贴式排水止水带的制造工艺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3、本技术滤水条的宽度与带状中肋的宽度相一致,能够有效的防止水泥浆堆积在滤水条的周围,从而影响渗水绕过第一翼板或第二翼板的背水面,使用效果好。4、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制造成本低,便于推广应用。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在第一翼板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第一止水棱,在第二翼板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第二止水棱,且第一止水棱和第二止水棱均为楔形止水棱,楔形止水棱具有一个斜面,能够使得渗水的流线加长,加大渗水的阻力,能够有效的避免或减轻工程缝渗水,止水效果好,简化了背贴式排水止水带的结构,使得背贴式排水止水带的制造工艺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与端头模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带状中肋;2—第一翼板;3—第二翼板;4—绕道;5—滤水条;6—排水通道;7-1—第一止水棱;7-2—第二止水棱;8—端头模板;9—先浇筑衬砌段;10—后浇筑衬砌段;11—工程缝。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带状中肋1、以及设置在带状中肋1左右两侧的用于阻止地下水向工程缝渗透的第一翼板2和第二翼板3,所述带状中肋1的上方设置有滤水条5,所述带状中肋1上设置有绕道4,所述绕道4与滤水条5之间形成与地下工程排水系统相连通的排水通道6,所述第一翼板2和第二翼板3均沿带状中肋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2的上部与带状中肋1的左侧面连接,所述第二翼板2的上部与带状中肋1的右侧面连接,所述第一翼板2的下部向远离第二翼板3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翼板3的下部向远离第一翼板2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一翼板2和第二翼板3的横断面均为变截面,所述变截面由上部向下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一翼板2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止水棱7-1,所述第二翼板3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二止水棱7-2,所述第一止水棱7-1和第二止水棱7-2均为楔形止水棱,所述楔形止水棱具有一个斜面,所述第一止水棱7-1的斜面与第一翼板2之间的夹角和所述第二止水棱7-2的斜面与第二翼板3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如图3和图4所示,实际使用时,首先,将该背贴式排水止水带的迎水面紧贴衬砌混凝土施工时的基面;接着,将端头模板8插接在带状中肋1下方,端头模板8应该位于绕道4背水面的左侧,再固定好端头模板8;其次,现场浇筑先浇筑衬砌段9,在先浇筑衬砌段9浇筑完成后,拆除端头模板8,移动模板台车至后浇筑衬砌段10,再现场浇筑后浇筑衬砌段10,在后浇筑衬砌段10浇筑完成后,继续拆除端头模板8,再次前移模板台车,如此循环,衬砌段不断向前延伸,此时,先浇筑衬砌段9和后浇筑衬砌段10之间形成工程缝11,且工程缝11位于绕道4背水面的左侧,由于背贴式排水止水带的存在,隧道围岩中的地下水便难以向隧道内空间渗漏。实际使用时,第一止水棱7-1沿着第一翼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止水棱7-2沿着第二翼板3的长度方向延伸,地下水沿该背贴式排水止水带的迎水面流动至滤水条5时,由于绕道4与滤水条5之间形成排水通道6,因此,地下水很容易透过滤水条5进入排水通道6,并由排水通道6排向地下工程排水系统;当渗水绕第一翼板2的背水面至工程缝11时,渗水需要绕过设置在第一翼板2内外两个侧面上的第一止水棱7-1,当渗水绕第二翼板3的背水面至工程缝11时,渗水需要绕过设置在第二翼板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包括带状中肋(1)、以及设置在带状中肋(1)左右两侧的用于阻止地下水向工程缝渗透的第一翼板(2)和第二翼板(3),所述带状中肋(1)的上方设置有滤水条(5),所述带状中肋(1)上设置有绕道(4),所述绕道(4)与滤水条(5)之间形成与地下工程排水系统相连通的排水通道(6),所述第一翼板(2)和第二翼板(3)均沿带状中肋(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2)的上部与带状中肋(1)的左侧面连接,所述第二翼板(2)的上部与带状中肋(1)的右侧面连接,所述第一翼板(2)的下部向远离第二翼板(3)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翼板(3)的下部向远离第一翼板(2)的一侧倾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板(2)和第二翼板(3)的横断面均为变截面,所述变截面由上部向下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一翼板(2)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止水棱(7‑1),所述第二翼板(3)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二止水棱(7‑2),所述第一止水棱(7‑1)和第二止水棱(7‑2)均为楔形止水棱,所述楔形止水棱具有一个斜面,所述第一止水棱(7‑1)的斜面与第一翼板(2)之间的夹角和所述第二止水棱(7‑2)的斜面与第二翼板(3)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包括带状中肋(1)、以及设置在带状中肋(1)左右两侧的用于阻止地下水向工程缝渗透的第一翼板(2)和第二翼板(3),所述带状中肋(1)的上方设置有滤水条(5),所述带状中肋(1)上设置有绕道(4),所述绕道(4)与滤水条(5)之间形成与地下工程排水系统相连通的排水通道(6),所述第一翼板(2)和第二翼板(3)均沿带状中肋(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2)的上部与带状中肋(1)的左侧面连接,所述第二翼板(2)的上部与带状中肋(1)的右侧面连接,所述第一翼板(2)的下部向远离第二翼板(3)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翼板(3)的下部向远离第一翼板(2)的一侧倾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板(2)和第二翼板(3)的横断面均为变截面,所述变截面由上部向下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一翼板(2)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止水棱(7-1),所述第二翼板(3)的内外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二止水棱(7-2),所述第一止水棱(7-1)和第二止水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康成
申请(专利权)人:吕康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