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电路处理的负离子发生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00078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4 0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电路处理的负离子发生器电源,主要由变压器T,放电板DB,场效应管MOS,压控恒流电路,三极管VT1,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6,三极管VT7,三极管VT8,极性电容C4,二极管D3,以及稳压二极管D4等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对输入电压和电流的高瞬态进行抑制,使输入电压和电流保持平稳,从而提高了本发明专利技术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有效的提高了负离子发生器的吸附强度的稳定性,使负离子发生器产生负离子的效果更好,从而很好的满足人们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电路处理的负离子发生器电源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电源,具体的说,是一种多电路处理的负离子发生器电源。
技术介绍
空气负离子被人称作为空气维生素,在室内放置一台空气负离子发生器能有效改善定内空气环境,使人们仿佛回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现代医学也证明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有益于人类身体健康。空气负离子发生器是利用放射性物质,如镭(Ra)、钋(Po)、锶(Si)等辐射的α射线使空气电离,同时利用高压直流的放电板将空气中的正离子吸附,从而提高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而负离子发生器产生的负离子的效率高低则取决于负离子发生器对空气中的正离子吸附强度,即取决于加在负离子发生器放电板上的高压电稳定与否。然而,现有的负离子发生器电源结构复杂,并且存在输出电压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导致负离子发生器的吸附强度不稳定,致使负离子发生器产生负离子的效果较差,从而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提供一种能提高负离子产生效果的负离子发生器电源便成为了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负离子发生器电源结构复杂,并且存在输出电压稳定性较差的缺陷,提供的一种多电路处理的负离子发生器电源。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多电路处理的负离子发生器电源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电路处理的负离子发生器电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变压器T,放电板DB,场效应管MOS,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6,三极管VT7,三极管VT8,串接在变压器T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与三集管VT3的集电极之间的压控恒流电路,负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正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漏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负极经电阻R3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4后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N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1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负极经电阻R2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栅极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电路处理的负离子发生器电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变压器T,放电板DB,场效应管MOS,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6,三极管VT7,三极管VT8,串接在变压器T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与三集管VT3的集电极之间的压控恒流电路,负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正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漏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负极经电阻R3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4后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N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1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负极经电阻R2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栅极相连接、正极与二极管D1的P极共同形成电路的输入端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可调电阻R5,P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与可调电阻R5的调节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2,正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一端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6,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P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变压器T原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3,P极与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N极与经电阻R8后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4,正极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7,正极经电阻R1后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P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经电感L1后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正极经电阻R9后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放电板DB的电源输入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一端与极性电容C7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10,N极与三极管VT8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经电感L2后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负极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正极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翰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