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电子控制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68170 阅读:3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6 1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功率电子控制开关,由第一电阻至第五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五电容、第一三极管至第三三极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可控硅组成,电路中主要由第二三极管、第三电阻、第三电容、可控硅、第五电容和第三三极管组成软启动电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电容、电阻、二极管、三极管和可控硅构成,不采用集成芯片,有效提高使用寿命,同时也节省了成本,主要针对于大功率的负载用电器,防止启动时电压对负载用电器的冲击,有效保护用电器,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High power electronic control switch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igh power electronic control switch is composed of a first resistor, a first capacitor resistor to fifth to fifth to third capacitor, a first triode transistor, the first diode and fifth diode,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the circuit consists of second transistors, third resistors, third capacitors, capacitors and thyristor, fifth the third transistor composed of soft start circuit,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utility model is composed by capacitors, resistors, diodes, transistors and thyristors, the integrated chip,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ervice life, but also saves the cost, mainly for high power load using electrical appliances, electrical appliances to prevent voltage on the load shock when starting the appliance with effective protection, has the value of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功率电子控制开关
本技术涉及电子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大功率电子控制开关。
技术介绍
电子开关是指利用电子电路以及电力电子器件实现电路通断的运行单元,至少包括一个可控的电子驱动器件,如晶闸管、晶体管、场效应管、可控硅、继电器等。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子开关主要是指触摸开关、感应开关、声控开关、无线开关等墙壁开关。现有技术中,电子控制开关大多是直接导通的,然而,对于负载功率较大的用电器的话,电压的冲击会导致用电器受损,而这类防冲击的电路控制开关种类繁多,技术效果各有千秋,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大功率电子控制开关。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由第一电阻至第五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五电容、第一三极管至第三三极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可控硅组成,第一电阻R1为100Ω、第二电阻R2为400Ω、第三电阻R3为500Ω、第四电阻R4为2kΩ、第五电阻R5为27kΩ、第一电容C1为300uf、第二电容C2为470uf、第三电容C3为100uf、第四电容C4为1000uf、第五电容C5为10uf、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为NPN型三极管、第三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第一二极管至第四二极管型号均为IN4007、第五二极管型号为IN4001、可控硅型号为2N6397;交流电源的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交流电源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同时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一电容的第二端、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第三电容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可控硅的正极和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负载用电器的第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可控硅的负极、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负载用电器的第二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第四电容的第二端、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第五电容的第二端和可控硅的控制端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是一种大功率电子控制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电容、电阻、二极管、三极管和可控硅构成,不采用集成芯片,有效提高使用寿命,同时也节省了成本,主要针对于大功率的负载用电器,防止启动时电压对负载用电器的冲击,有效保护用电器,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结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由第一电阻R1至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至第五电容C5、第一三极管VT1至第三三极管VT3、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可控硅SCR组成,第一电阻R1为100Ω、第二电阻R2为400Ω、第三电阻R3为500Ω、第四电阻R4为2kΩ、第五电阻R5为27kΩ、第一电容C1为300uf、第二电容C2为470uf、第三电容C3为100uf、第四电容C4为1000uf、第五电容C5为10uf、第一三极管VT1和第二三极管VT2均为NPN型三极管、第三三极管VT3为PNP型三极管,第一二极管D1至第四二极管D4型号均为IN4007、第五二极管D5型号为IN4001、可控硅SCR型号为2N6397;交流电源AC的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交流电源AC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同时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同时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可控硅SCR的正极和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和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和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负载用电器FZ的第一端,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和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同时与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可控硅SCR的负极、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与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负载用电器FZ的第二端,第三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同时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和可控硅SCR的控制端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电路中主要由第二三极管VT2、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可控硅SCR、第五电容C5和第三三极管VT3组成软启动电路,刚接通电源时,第三电容C3等效于短路,电源经第三电阻R3、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第三电容C3到地,第二三极管VT2饱和导通,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点电位被拉到低电位,第三三极管VT3因没有基极电流而截止,负载用电器不工作。随着第三电容C3缓慢充电饱和,第三三极管VT3的导通角逐渐导通,达到缓慢启动的功能。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大功率电子控制开关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功率电子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由第一电阻至第五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五电容、第一三极管至第三三极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可控硅组成,第一电阻为100Ω、第二电阻为400Ω、第三电阻为500Ω、第四电阻为2kΩ、第五电阻为27kΩ、第一电容为300uf、第二电容为470uf、第三电容为100uf、第四电容为1000uf、第五电容为10uf、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为NPN型三极管、第三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第一二极管至第四二极管型号均为IN4007、第五二极管型号为IN4001、可控硅型号为2N6397;交流电源的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交流电源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同时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一电容的第二端、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第三电容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可控硅的正极和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负载用电器的第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可控硅的负极、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负载用电器的第二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第四电容的第二端、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第五电容的第二端和可控硅的控制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功率电子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由第一电阻至第五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五电容、第一三极管至第三三极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可控硅组成,第一电阻为100Ω、第二电阻为400Ω、第三电阻为500Ω、第四电阻为2kΩ、第五电阻为27kΩ、第一电容为300uf、第二电容为470uf、第三电容为100uf、第四电容为1000uf、第五电容为10uf、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为NPN型三极管、第三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第一二极管至第四二极管型号均为IN4007、第五二极管型号为IN4001、可控硅型号为2N6397;交流电源的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交流电源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第三二极管的负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远哲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