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座型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9123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3 19: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座型减振器,包括内部设有圆柱形的容置空间的壳体,插设于容置空间内的中柱,设于肩部与第一端之间的第一减振垫,设于肩部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二减振垫,以及设于安装空间内的密封圈和折返帽。使用时,由于密封圈的外壁紧贴在第二减振垫上,折返帽的内壁贴合在中柱上,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三间隙,折返帽与中柱一起进行往复运动,在减振器振动过程中属于动态结构。两个结构组成的摩擦副在振动中会产生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运动。发生径向位移时,折返帽运动,当折返帽沿径向发生最大位移时,两个结构对内部空间仍是密封的。避免第一减振垫和第二减振垫因磨损产生的碎屑掉落。

A support damper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shock absorber, especially relates to a bearing type shock absorber,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containing space is arranged inside the cylinder, inserted in the containing space in the first column, the damping pad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shoulder and the end of the second shock pad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shoulder and the second end of the sealing ring and exhumation and a cap in the installation space. When used, because the outer wall of the sealing ring is tightly attached to the second damping pad, the inner wall of the return cap is attached to the middle column, and there is a third gap between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shell, and the reciprocating cap is reciprocating with the middle column, and belongs to the dynamic structure in the vibration process of the shock absorber. The friction pairs of the two structures will produce two directions in the axial and radial directions in the vibration. Radial displacement, reentrant cap movement, when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ccurs when the radial reentrant brim, two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l space is still sealed. Avoid the first damping pad and second damping pad to fall from the debris caused by we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座型减振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器
,尤其涉及一种支座型减振器。
技术介绍
随着金属减振器应用日益广泛,更多用户都要求减振器有密封。但因减振器工作时,需要振动位移空间传递、衰减振源位移,同时还要保证在较大运动速度条件下具有比较好的密封效果,因此支座型减振器的密封一直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已有的密封结构是聚四氟乙烯,将其制作成薄片结构进行密封,但这种结构受材料特性影响大,弹性模量低,振动时,材料容易发生变形,与结构间产生较大间隙,长时间振动后,几乎没有动态密封效果,此外支座型金属橡胶减振器为本为全金属材料,如果结构中有非金属材料,则会对减振器的环境适用性会有较大影响,使原减振器不能很好的应用酸、碱等恶劣环境中,这也是支座型减振器一直受限,不能较大范围应用的原因。如图1所示现有的支座型减振器包括外壳体1、减振垫2、减振垫4和中柱3。中柱3和外壳体1分别连接被减振设备和安装固定端,工作时二者形成相对运动。中柱3通过压缩减振垫2和减振垫4将力传递给减振垫2和减振垫4,减振垫2和减振垫4在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同时利用自身阻尼吸收振动能量。为保证减振器正常工作,外壳体1与中柱3发生相对运动时,需要留有运动位移空间,由于减振垫均采用金属橡胶制成,金属橡胶是一种疏松多孔的功能性阻尼材料,其结构是由绕卷,拉伸,编织,模压成型等工艺制备的,通过以上工艺成型的金属橡胶,其金属丝之间呈现相互啮合的大分子孔隙结构。振动时,金属橡胶发生弹性变形,金属丝相互摩擦提供阻尼,因此金属橡胶是金属减振器的核心元件,但随着金属橡胶的使用周期增加,丝与丝之间的磨损日益剧烈,在超设计负荷或者超使用量级应用条件下,金属橡胶会发生掉丝或者过度磨损产生铁屑,而此时这些异物掉落在电路板或者其他导电金属结构中,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金属丝磨损会发生断丝或产生铁屑等多余物,多余物通过振动摩擦不断地在运动位移空间内聚集。而靠近中柱长端端面位置的振动空间开放,在一定条件下,异物会掉落在减振器外部。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的支座型减振器在使用时减振垫磨损产生的碎屑掉落影响会对其他设备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座型减振器,包括内部设有圆柱形的容置空间的壳体,且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封闭,第二端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容置空间的直径;插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中柱,所述中柱的中部的外壁上设有沿周向设置的肩部,所述肩部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设于所述肩部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第一减振垫,所述第一减振垫套设于中柱上,所述第一减振垫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且所述第一减振垫两端分别与所述肩部及所述第一端贴合;设于所述肩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二减振垫,所述第二减振垫套设于所述中柱上,所述第二减振垫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且所述第二减振垫的一端与所述肩部贴合,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存在安装空间;以及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密封圈和折返帽,所述密封圈和所述折返帽均套设于所述中柱上,所述密封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减振垫贴合,且所述密封圈的内壁与所述中柱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密封圈的外壁紧贴在所述第二减振垫上;所述折返帽的两端面分别与所述密封圈和第二端贴合,且所述折返帽的内壁贴合在所述中柱上,所述折返帽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三间隙。其中,所述第一减振垫和第二减振垫的材料均为金属橡胶。其中,所述密封圈的内径大于所述中柱的直径,所述密封圈的外径等于所述容置空间的直径。其中,所述折返帽包括套设部,所述套设部的一端沿周向向外延伸形成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与所述密封圈及所述第二端搭接。其中,所述套设部的中心设有套设孔,所述套设孔的直径等于所述中柱的直径。其中,所述套设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其中,所述密封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密封圈的内径,小于所述密封圈的外径。其中,所述密封圈的外径为M1,所述密封圈的内径为M2,所述密封部的外径为N1,所述套设孔的孔径为N2,M1-M2<N1-N2,M1<2N1-M2。其中,所述中柱插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之间存在第四间隙。(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座型减振器,包括内部设有圆柱形的容置空间的壳体,且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封闭,第二端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容置空间的直径;插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中柱,所述中柱的中部的外壁上设有沿周向设置的肩部,所述肩部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设于所述肩部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第一减振垫,所述第一减振垫套设于中柱上,所述第一减振垫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且所述第一减振垫两端分别与所述肩部及所述第一端贴合;设于所述肩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二减振垫,所述第二减振垫套设于所述中柱上,所述第二减振垫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且所述减振垫的一端与所述肩部贴合,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存在安装空间;以及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密封圈和折返帽,所述密封圈和所述折返帽均套设于所述中柱上,所述密封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减振垫贴合,且所述密封圈的内壁与所述中柱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密封圈的外壁紧贴在所述第二减振垫上;所述折返帽的两端面分别与所述密封圈和第二端贴合,且所述折返帽的内壁贴合在所述中柱上,所述折返帽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三间隙。使用时,由于密封圈的外壁紧贴在第二减振垫上,密封圈在振动过程中结构不产生径向位移,属于摩擦副中的静态结构。折返帽的内壁贴合在中柱上,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三间隙,折返帽与中柱一起进行往复运动,在减振器振动过程中属于动态结构。两个结构组成的摩擦副在振动中会产生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运动。发生径向位移时,折返帽运动,当折返帽沿径向发生最大位移时,两个结构对内部空间仍是密封的。发生轴向位移时,折返帽连同密封圈一起压缩减振垫,此时密封圈和折返帽等效活塞的密封环对内部空间进行密封。避免第一减振垫和第二减振垫因磨损产生的碎屑掉落。该支座型金属减振器保障全金属减振器的良好环境适用性,密封良好,解决现有的支座型减振器在振动条件下的密封问题,在轴向和径向长时间振动条件下都没有异物漏出,同时密封结构也不影响减振器的减振效果。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有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技术特征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现有技术中支座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座型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圈和折返帽的配合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座型减振器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体;2:减振垫;3:中柱;4:减振垫;5:壳体;6:第一减振垫;7:中柱;8:第二减振垫;9:密封圈;10:折返帽;101:套设部;102:密封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支座型减振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座型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设有圆柱形的容置空间的壳体,且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封闭,第二端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容置空间的直径;插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中柱,所述中柱的中部的外壁上设有沿周向设置的肩部,所述肩部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设于所述肩部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第一减振垫,所述第一减振垫套设于中柱上,所述第一减振垫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且所述第一减振垫两端分别与所述肩部及所述第一端贴合;设于所述肩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二减振垫,所述第二减振垫套设于所述中柱上,所述第二减振垫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且所述第二减振垫的一端与所述肩部贴合,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存在安装空间;以及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密封圈和折返帽,所述密封圈和所述折返帽均套设于所述中柱上,所述密封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减振垫贴合,且所述密封圈的内壁与所述中柱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密封圈的外壁紧贴在所述第二减振垫上;所述折返帽的两端面分别与所述密封圈和第二端贴合,且所述折返帽的内壁贴合在所述中柱上,所述折返帽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座型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设有圆柱形的容置空间的壳体,且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封闭,第二端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容置空间的直径;插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中柱,所述中柱的中部的外壁上设有沿周向设置的肩部,所述肩部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设于所述肩部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第一减振垫,所述第一减振垫套设于中柱上,所述第一减振垫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且所述第一减振垫两端分别与所述肩部及所述第一端贴合;设于所述肩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二减振垫,所述第二减振垫套设于所述中柱上,所述第二减振垫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且所述第二减振垫的一端与所述肩部贴合,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存在安装空间;以及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密封圈和折返帽,所述密封圈和所述折返帽均套设于所述中柱上,所述密封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减振垫贴合,且所述密封圈的内壁与所述中柱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密封圈的外壁紧贴在所述第二减振垫上;所述折返帽的两端面分别与所述密封圈和第二端贴合,且所述折返帽的内壁贴合在所述中柱上,所述折返帽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三间隙。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宏伟宋建华赵爽王瑞瑞张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