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在主支撑座的铸造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6972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2 0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在主支撑座的铸造件,包括圆柱形的主体,所述主体后端成型有卸力座,所述主体中心部位成型有锥形设置的定位孔,所述主体两侧设置有第一侧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中部成型有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正面成型有第一标注面板,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正面成型有第二标注面板,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底部成型有第一支撑地脚,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底部成型有第二支撑地脚。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平板构造的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可便于支撑座整体的裂隙监测,同时降低了支撑座自重,缩减了支撑座的生产成本。

A casting piece applied to the main support sea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pplication in the casting of the main supporting seat, which comprises a cylindrical body, the body back molding unloading force base, a positioning hole is arranged cone forming parts of the body center, on both sides of the main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ide frame of the supporting frame and the second side of the said. The first side supporting frame is formed 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positioning block, wherein the first side support frame forming a first positive label panel, the second side support frame forming second mark front panel, wherein the first side support frame is formed at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support foot, the second side support frame second is formed at the bottom of anchor support. The beneficial effect is that the first side supporting frame and the second side supporting frame of the flat plate structure are convenient for monitoring the cracks in the support seat, and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the self weight of the support seat, and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of the support se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在主支撑座的铸造件
本技术属于支撑座铸件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在主支撑座的铸造件。
技术介绍
主支撑座是用于支撑设备主轴的支撑装置,传统的主支撑座多为密闭结构,且外部多成型为平面,设备较沉重。同时在设备内部出现裂纹时不易检查,且容易导致支撑座整体开裂,而造成生产事故。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降低支撑座整体重量,且能够便于裂隙监测的支撑座铸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应用在主支撑座的铸造件。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应用在主支撑座的铸造件,包括圆柱形的主体,所述主体后端成型有卸力座,所述主体中心部位成型有锥形设置的定位孔,所述主体两侧设置有第一侧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中部成型有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正面成型有第一标注面板,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正面成型有第二标注面板,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底部成型有第一支撑地脚,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底部成型有第二支撑地脚。上述结构中,所述主体内部的所述定位孔内部设置转轴轴承后,所述轴承所受的压力经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和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传输给所述第一支撑地脚和所述第二支撑地脚,并经所述卸力座将压力向后输出,降低所述第一支撑地脚与所述第二支撑地脚端部压力,平板构造的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可便于支撑座的裂隙监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地脚与所述第二支撑地脚均为矩形柱,且所述第一支撑地脚与所述第二支撑地脚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地脚与所述第二支撑地脚平行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孔位锥形结构,所述主体端的孔径小于所述卸力座端的孔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厚度为10mm-15mm。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平板构造的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可便于支撑座整体的裂隙监测,同时降低了支撑座自重,缩减了支撑座的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应用在主支撑座的铸造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第一支撑地脚;2、第一标注面板;3、第一定位块;4、第一侧支撑框架;5、卸力座;6、第二侧支撑框架;7、第二标注面板;8、主体;9、定位孔;10、第二支撑地脚。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在主支撑座的铸造件,包括圆柱形的主体8,主体8后端成型有卸力座5,主体8中心部位成型有锥形设置的定位孔9,主体8两侧设置有第一侧支撑框架4与第二侧支撑框架6,第一侧支撑框架4与第二侧支撑框架6用于对主体8和卸力座5进行外部支撑,第一侧支撑框架4中部成型有第一定位块3,第一侧支撑框架4正面成型有第一标注面板2,第二侧支撑框架6正面成型有第二标注面板7,第一侧支撑框架4底部成型有第一支撑地脚1,第二侧支撑框架6底部成型有第二支撑地脚10,第一支撑地脚1与第二支撑地脚10用于对设备进行底部支撑,提高设备的底部着力面积,增加支撑座的稳定性。上述结构中,主体8内部的定位孔9内部设置转轴轴承后,轴承所受的压力经第一侧支撑框架4和第二侧支撑框架6传输给第一支撑地脚1和第二支撑地脚10,并经卸力座5将压力向后输出,降低第一支撑地脚1与第二支撑地脚10端部压力,平板构造的第一侧支撑框架4与第二侧支撑框架6可便于支撑座的裂隙监测。进一步的,第一支撑地脚1与第二支撑地脚10均为矩形柱,且第一支撑地脚1与第二支撑地脚10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支撑地脚1与第二支撑地脚10平行设置,定位孔9位锥形结构,主体8端的孔径小于卸力座5端的孔径,第一侧支撑框架4与第二侧支撑框架6厚度为10mm-15mm。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应用在主支撑座的铸造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在主支撑座的铸造件,包括圆柱形的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后端成型有卸力座,所述主体中心部位成型有锥形设置的定位孔,所述主体两侧设置有第一侧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中部成型有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正面成型有第一标注面板,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正面成型有第二标注面板,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底部成型有第一支撑地脚,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底部成型有第二支撑地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在主支撑座的铸造件,包括圆柱形的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后端成型有卸力座,所述主体中心部位成型有锥形设置的定位孔,所述主体两侧设置有第一侧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中部成型有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正面成型有第一标注面板,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正面成型有第二标注面板,所述第一侧支撑框架底部成型有第一支撑地脚,所述第二侧支撑框架底部成型有第二支撑地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在主支撑座的铸造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文海毛德师于正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美海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