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菌株及其选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15563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其保藏号为CGMCC  No.1821,还提供该菌株的选育方法,包括:选取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10号菌株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13号菌株作为杂交亲本菌株;对亲本菌株分别进行单孢分离;选择单核菌丝,进行培养配对;筛选和培养杂交新菌株等。本发明专利技术杏鲍菇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形态较好,呈典型的保龄球形,子实体产量和单菇鲜重高,菌肉厚,菌柄较短,是个高产优质的杏鲍菇新菌株,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技术介绍
食用菌杂交育种是一种较常用的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中以单孢杂交法最精确,故应用较多。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是一种市场销售前景较好的高档食用菌。杏鲍菇的有性生殖方式为异宗结合,利用不同菌株间产生的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形成双核菌丝的原理,可以选育出新的杂交菌株。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原理,本专利技术以杏鲍菇10号菌株和杏鲍菇13号菌株作亲本菌株,进行单孢杂交育种,选育出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杂交新菌株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杂交亲本菌株选取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10号菌株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13号菌株作为杂交亲本菌株;2)对所述亲本菌株分别进行单孢分离,并将分离得到的单孢子接种在PDA培养基上;3)选择单核菌丝,进行培养配对将无锁状联合的所述两个亲本菌株的单核菌丝接种在同一皿的PDA培养基平板上;4)选择和培养杂交新菌株将步骤3)中有锁状联合的菌丝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培养,从杂交杂交组合中选择菌丝生长速度快且菌丝生长势强的杂交菌株,转接于PDA试管斜面上进行培养,得到杂交新菌株。对于上述获得的杂交新菌株,通过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验证杂交新菌株与亲本菌株间的关系。5)常规培养,进行拮抗试验采用三点接种法分别将所述的杂交新菌株和所述的两个亲本菌株接种在同一PDA培养基平皿内进行培养,观察记录各菌株间拮抗状况;6)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将所述的杂交新菌株和所述的两个亲本菌株的菌丝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观察记录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 7)任选地,进行出菇对比试验,测定所述的杂交新菌株和所述的两个亲本菌株的子实体产量、单菇鲜重和子实体形态特征。所述的两个亲本菌株均已公开出售,可以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购买得到。所述的WA培养基为单孢子分离培养基,其配方为琼脂20g,水1000ml。所述的PDA培养基为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培养基,其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本专利技术提供由上述方法获得的杂交新菌株。具体地,提供一种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杂交新菌株,该菌株样品已于2006年9月21日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所保藏,保藏地址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其保藏号为CGMCC No.1821,菌株经检测存活,分类命名为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的杏鲍菇杂交新菌种。进一步地,所述的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其平均生物学效率为118.33%,平均子实体单菇鲜重120.03g,子实体形态呈保龄球形,平均菌盖直径为4.81cm,平均菌肉厚度为1.93cm,平均菌柄长度为8.36cm,平均菌柄直径为4.00cm。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杏鲍菇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形态较好,呈典型的保龄球形,子实体产量和单菇鲜重高,菌肉厚,菌柄较短,是个高产优质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杏鲍菇杂交新菌株与其两个亲本菌株的拮抗试验结果。图2为本专利技术杏鲍菇杂交新菌株与其两个亲本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图3为本专利技术杏鲍菇杂交新菌株与其两个亲本菌株的子实体形态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杂交新菌株的选育方法如下1)选择杂交亲本菌株选取杏鲍菇10号菌株和杏鲍菇13号菌株作为杂交亲本菌株,这两个亲本菌株均可从公开出售的商业途径购买得到。例如,可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购买。2)制作培养基单孢子分离培养基,即WA培养基,其配方为琼脂20g,水1000ml,按常规方法制作。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培养基,即PDA培养基,其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按常规方法制作。3)制备培养料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80%,麦麸18%,蔗糖1%,石膏1%,含水量60%,按常规方法制备。4)对两个亲本菌株分别进行单孢分离分别选取生长健壮的杏鲍菇10号菌株和杏鲍菇13号菌株子实体各一朵,用75%酒精棉球擦拭表面消毒,在无菌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剪刀剪取带有菌褶的1cm3的子实体,吊挂在盛有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在常温下吊挂20h,收集担孢子。将收集到担孢子的原液进行稀释,稀释倍数为10-1、10-2、10-3。然后用玻棒划线法,在WA培养基平皿内分别接种不同稀释倍数的担孢子悬液。随之在25℃温箱内培养2~3天后,在显微镜下,用无菌接种针挑取刚刚萌发的单孢子,接种在PDA培养基的平皿内。5)选择单核菌丝,进行培养配对镜检单孢子萌发的单核菌丝,观察有无锁状联合。将无锁状联合的单核菌丝转接到PDA试管斜面上,于25℃下培养,待菌丝长满斜面培养基后放入冰箱内备用。将杏鲍菇10号菌株和杏鲍菇13号菌株的单核菌丝接种在同一皿的PDA培养基平板上,接种点相距3cm,在25℃下培养。在两种单核菌丝接触处镜检,发现锁状联合的说明配对杂交成功。6)选择和培养杂交新菌株将有锁状联合的菌丝接种在PDA平皿培养基上,于25℃下培养5天,从杂交组合中选择菌丝生长速度快且菌丝生长势强的杂交菌株,转接于PDA试管斜面上,进行培养后备用,即得到杂交新菌株,本专利技术人对其中获得的一个具体菌株称其为杏鲍菇16号杂交菌株,并于2006年9月2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其保藏号为CGMCC No.1821。7)进行拮抗试验在PDA培养基平皿内,采用三点接种法分别接种杏鲍菇10号、杏鲍菇13号两个亲本菌株与杏鲍菇16号杂交菌株。每二点间相距2cm,接种后在25℃温箱内培养,观察记录各菌株间拮抗状况。试验结果请参见图1,杏鲍菇16号杂交菌株与杏鲍菇10号和13号两个亲本菌株间拮抗试验效果明显,每两个菌株间均有明显的拮抗线。8)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每个样品取20mg菌丝,加入60μL酶提取液,在冰浴中研磨后,离心取上清液备用。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浓缩胶浓度为2.5%(pH值为6.8),分离胶浓度为7%(pH值为8.8),在4℃下电泳,浓缩胶电泳电压为150V,分离胶电泳电压为300V。将电泳后的凝胶浸入酯酶染色液中,30℃染色1小时。观察记录杏鲍菇10号、13号两个亲本菌株与16号杂交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试验结果请参见图2,其中,1号和2号为杏鲍菇13号菌株酶带,3号和4号为杏鲍菇16号菌株酶带,5号和6号为杏鲍菇10号菌株酶带。杏鲍菇16号杂交菌株与杏鲍菇10号和13号两个亲本菌株间酯酶同工酶酶谱如图2所示,在Rf值为0.207-0.868之间,杏鲍菇16号杂交菌株与10号和13号两个亲本菌株有8条共同酶带,Rf值分别为0.207、0.256、0.292、0.418、0.459、0.706、0.735、0.868,但在宽窄、浓淡上略有不同。在Rf值为0.0649、0.155、0.640处,杏鲍菇10号菌株和13号菌株有酶带,但在宽窄、浓淡上略有不同。在Rf值为0.528、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杂交新菌株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杂交亲本菌株:选取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10号菌株和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13号 菌株作为杂交亲本菌株;2)对所述亲本菌株分别进行单孢分离,并将分离得到的单孢子接种在PDA培养基上;3)选择单核菌丝,进行培养配对:将无锁状联合的所述两个亲本菌株的单核菌丝接种在同一皿的PDA培养基平板上;4)选择和 培养杂交新菌株:将步骤3)中有锁状联合的菌丝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培养,从杂交杂交组合中选择菌丝生长速度快且菌丝生长势强的杂交菌株,转接于PDA试管斜面上进行培养,得到杂交新菌株。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宇陈文良耿小丽王守现孟莉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