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5270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1 1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包括依次相放置第一车床、第二车床、第三车床、第四车床,还包括供内圈放置的上料筒、设置在上料筒与第一车床之间的第一自动传输装置、设置在第一车床与第二车床之间的第二自动传输装置、设置在第二车床与第三车床之间的第三自动传输装置、设置在第三车床与第四车床之间的第四自动传输装置、收集筒、设置在第四车床与收集筒之间的第五自动传输装置,第三自动传输装置包括有驱使内圈翻转后进入到第三车床的上料处的翻转机构。在第三自动传输装置上的翻转机构能实现对内圈进行翻转,从而能实现对双滚珠轴承的内圈进行车第二滚道,最终实现对内圈的自动生产,提高加工效率。

An automatic production line for inner ring of double ball bea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轴承加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
技术介绍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双滚珠轴承的内圈在加工时需要经过多道车削工序:车内孔、车第一滚道、车第二滚道、车倒角等;由于各车削工序所使用的刀具各不相同,因此无法在同一车床上完成内圈的所有车削工序,所以会安排多台车床分别加工,但是在各工序车床之间的物料转运较为麻烦。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104096858B,授权公告日为2017年2月15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加工微型轴承套圈的全自动生产线,包括多台通过料道连接在一起的车床及设于生产线前端的圆盘上料机,在所述圆盘上料机与车床之间、相邻两车床之间均设有用于提升工件的提升机,所述车床包括床身、主轴、用于驱动所述主轴旋转的电机、自动上料机构、拖板机构、与所述拖板机构固定连接的接料机构及设于所述接料机构出口下端的震动圆盘机。这种加工微型轴承套圈的全自动生产线通过在圆盘上料机和车床之间、相邻的两车床之间设置有用于提升工件的提升机,使得套圈经过上一工序车床加工后进入到下一工序车床加工的过程中,套圈通过提升机和料道进行输送,从而实现自动送料加工,但是双滚珠轴承的内圈需要车第一滚道以及第二滚道,此时需要将内圈翻转后进行加工,但是该加工微型轴承套圈的全自动生产线并不能解决该问题,难以对双滚珠轴承的内圈进行自动加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能自动对内圈进行加工。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包括依次相放置且用于车内孔的第一车床、用于车第一滚道的第二车床、用于车第二滚道的第三车床、用于车倒角的第四车床,还包括供内圈放置的上料筒、设置在所述上料筒与所述第一车床之间的第一自动传输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车床与所述第二车床之间的第二自动传输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车床与所述第三车床之间的第三自动传输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车床与所述第四车床之间的第四自动传输装置、用于收集加工后的内圈的收集筒、设置在所述第四车床与所述收集筒之间的第五自动传输装置,所述第三自动传输装置包括有驱使内圈翻转后进入到所述第三车床的上料处的翻转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双滚珠轴承的内圈在加工时,依次经过上料筒、第一自动传输装置、第一车床、第二自动传输装置、第二车床、第三自动传输装置、第三车床、第四自动传输装置、第四车床、第五自动传输装置、收集筒;内圈先进入第一车床上进行车内孔,继而进入到第二车床上进行车第一滚道,且从第二车床进入到第三车床的过程中,因第三自动传输装置包括有驱使内圈翻转的翻转机构,从而使得内圈翻转后进入到第三车床上进行车第二滚道,再进入到第四车床上进行车倒角,最终进入到收集筒内进行收集,从而实现对双滚珠轴承的内圈的自动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自动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三下料轨道,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车床的下料处且另一端向下延伸以供内圈向下滚落;第三取料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车床的下料处且用于使得加工后的内圈落在所述第三下料轨道内;第三提升机构,包括下端与所述第三下料轨道相连接且上端与所述翻转机构相连接的第三提升架、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三提升架上下两端的第三转轴、联动在两个所述第三转轴之间的第三传输带、驱动任一所述第三转轴转动的第三动力源、沿着所述第三传输带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用于供来自所述第三下料轨道的内圈搁置后朝向远离所述第三下料轨道一侧下滑的第三倾斜板、设置在所述第三提升架上且用于防止内圈在提升过程中掉落的第三限位板;第三上料轨道,一端连接在所述翻转机构上且另一端向下延伸后连接在所述第三车床的上料处;所述翻转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限位板上端的所述第三提升架上且具有供来自所述第三倾斜板上的内圈滚落的出料轨道的出料架,所述出料架与所述第三下料轨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传输带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三上料轨道与所述出料架的连接处朝向靠近所述第三下料轨道与所述第三提升架的连接处的一侧弯曲后连接到所述第三车床的上料处。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从第二车床加工后的内圈通过第三取料机构使得内圈落在第三下料轨道内;内圈从第三下料轨道中向下滚落后进入到提升机构处,且内圈搁置在第三倾斜板上且通过第三传输带的转动向上提升,在内圈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三限位板防止内圈在提升过程中落下;且当内圈运动到翻转机构处,从第三限位板上滚落到翻转机构的出料架的出料轨道内,此时因出料架和第三下料轨道分别位于第三传输带宽度方向的两侧,且第三上料轨道和出料架的连接处朝向靠近第三下料轨道和第三提升架的连接处的一侧弯曲,此时内圈通过第三下料轨道传输到第三车床上时,内圈已经翻转方向,从而实现对内圈的另一端进行车第二滚道。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取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车床上且靠近所述第三下料轨道与所述第二车床连接处的第三气缸,所述第三下料轨道与所述第二车床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车床的推料装置与所述第三气缸之间,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在伸长时靠近所述第二车床的推料装置处且用于供被所述第二车床的推料装置推出的内圈套设,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在靠近所述第二车床的推料装置处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在伸缩时经过所述第三下料轨道与所述第二车床连接处的上方,所述第三下料轨道上形成有与沿着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伸缩方向滑移的内圈相触碰后落在所述第三下料轨道内的限位端。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内圈通过第二车床进行车第一滚道后,先使得第三气缸的活塞杆朝向第二车床的下料处倾斜向上延伸,此时第三气缸的活塞杆靠近第二车床的下料处,从而使得被第二车床的推料装置推出的内圈套设在第三气缸的活塞杆上,继续内圈沿着活塞杆下滑,此时当内圈经过第三下料轨道与第二车床连接处的上方时,内圈触碰到第三下料轨道的限位端上后落在第三下料轨道内,实现自动下料。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料筒包括有筒体、转动连接在所述筒体内的底部且用于供内圈放置的转盘、驱动所述转盘转动的动力件、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周侧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自动传输装置相连接的下料斗、设置在所述筒体与所述下料斗之间且用于使得内圈以水平状态传输到所述下料斗处的挡料组件,所述挡料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内壁上且下端面与所述转盘上端面之间形成有供内圈随着所述转盘转动过程中以水平状态进入的限位口的限位架、设置在所述限位架与所述下料斗之间且具有用于连通所述限位口与所述下料斗的导料道的导料架,所述限位口的高度大于一个内圈的高度且小于两个内圈的高度。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动力件带动转盘转动时,在转盘上的内圈随着转盘转动,在转盘上呈水平状态放置的内圈能通过限位架的限位口进入到限位架内,且该内圈通过后续进入的内圈的推动,前面的内圈会通过导料架上形成的导料道进入到下料斗内传输;此时避免两个相叠加的内圈、或者以竖直放置的内圈进入到下料斗内。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自动传输装置包括:第一下料轨道,一端连接在所述上料筒的下料处且另一端向下延伸以供内圈向下滚落;第一挡料机构,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下料轨道上的第一下料口、固定在所述第一下料轨道下端面的第一挡料气缸、设置在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包括依次相放置且用于车内孔的第一车床(2)、用于车第一滚道的第二车床(3)、用于车第二滚道的第三车床(4)、用于车倒角的第四车床(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内圈放置的上料筒(1)、设置在所述上料筒(1)与所述第一车床(2)之间的第一自动传输装置(7)、设置在所述第一车床(2)与所述第二车床(3)之间的第二自动传输装置(8)、设置在所述第二车床(3)与所述第三车床(4)之间的第三自动传输装置(9)、设置在所述第三车床(4)与所述第四车床(5)之间的第四自动传输装置(10)、用于收集加工后的内圈的收集筒(6)、设置在所述第四车床(5)与所述收集筒(6)之间的第五自动传输装置(11),所述第三自动传输装置(9)包括有驱使内圈翻转后进入到所述第三车床(4)的上料处的翻转机构(9.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包括依次相放置且用于车内孔的第一车床(2)、用于车第一滚道的第二车床(3)、用于车第二滚道的第三车床(4)、用于车倒角的第四车床(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内圈放置的上料筒(1)、设置在所述上料筒(1)与所述第一车床(2)之间的第一自动传输装置(7)、设置在所述第一车床(2)与所述第二车床(3)之间的第二自动传输装置(8)、设置在所述第二车床(3)与所述第三车床(4)之间的第三自动传输装置(9)、设置在所述第三车床(4)与所述第四车床(5)之间的第四自动传输装置(10)、用于收集加工后的内圈的收集筒(6)、设置在所述第四车床(5)与所述收集筒(6)之间的第五自动传输装置(11),所述第三自动传输装置(9)包括有驱使内圈翻转后进入到所述第三车床(4)的上料处的翻转机构(9.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自动传输装置(9)还包括:第三下料轨道(9.1),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车床(3)的下料处且另一端向下延伸以供内圈向下滚落;第三取料机构(9.2),设置在所述第二车床(3)的下料处且用于使得加工后的内圈落在所述第三下料轨道(9.1)内;第三提升机构(9.3),包括下端与所述第三下料轨道(9.1)相连接且上端与所述翻转机构(9.5)相连接的第三提升架(9.31)、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三提升架(9.31)上下两端的第三转轴(9.32)、联动在两个所述第三转轴(9.32)之间的第三传输带(9.33)、驱动任一所述第三转轴(9.32)转动的第三动力源(9.34)、沿着所述第三传输带(9.33)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用于供来自所述第三下料轨道(9.1)的内圈搁置后朝向远离所述第三下料轨道(9.1)一侧下滑的第三倾斜板(9.35)、设置在所述第三提升架(9.31)上且用于防止内圈在提升过程中掉落的第三限位板(9.36);第三上料轨道(9.4),一端连接在所述翻转机构(9.5)上且另一端向下延伸后连接在所述第三车床(4)的上料处;所述翻转机构(9.5)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限位板(9.36)上端的所述第三提升架(9.31)上且具有供来自所述第三倾斜板(9.35)上的内圈滚落的出料轨道(9.52)的出料架(9.51),所述出料架(9.51)与所述第三下料轨道(9.1)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传输带(9.33)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三上料轨道(9.4)与所述出料架(9.51)的连接处朝向靠近所述第三下料轨道(9.1)与所述第三提升架(9.31)的连接处的一侧弯曲后连接到所述第三车床(4)的上料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取料机构(9.2)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车床(3)上且靠近所述第三下料轨道(9.1)与所述第二车床(3)连接处的第三气缸(9.22),所述第三下料轨道(9.1)与所述第二车床(3)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车床(3)的推料装置(13.6)与所述第三气缸(9.22)之间,所述第三气缸(9.22)的活塞杆在伸长时靠近所述第二车床(3)的推料装置(13.6)处且用于供被所述第二车床(3)的推料装置(13.6)推出的内圈套设,所述第三气缸(9.22)的活塞杆在靠近所述第二车床(3)的推料装置(13.6)处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三气缸(9.22)的活塞杆在伸缩时经过所述第三下料轨道(9.1)与所述第二车床(3)连接处的上方,所述第三下料轨道(9.1)上形成有与沿着所述第三气缸(9.22)的活塞杆伸缩方向滑移的内圈相触碰后落在所述第三下料轨道(9.1)内的限位端(9.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筒(1)包括有筒体(1.2)、转动连接在所述筒体(1.2)内的底部且用于供内圈放置的转盘(1.3)、驱动所述转盘(1.3)转动的动力件(1.4)、设置在所述筒体(1.2)的周侧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自动传输装置(7)相连接的下料斗(1.5)、设置在所述筒体(1.2)与所述下料斗(1.5)之间且用于使得内圈以水平状态传输到所述下料斗(1.5)处的挡料组件(1.6),所述挡料组件(1.6)包括设置在所述筒体(1.2)的内壁上且下端面与所述转盘(1.3)上端面之间形成有供内圈随着所述转盘(1.3)转动过程中以水平状态进入的限位口(1.611)的限位架(1.61)、设置在所述限位架(1.61)与所述下料斗(1.5)之间且具有用于连通所述限位口(1.611)与所述下料斗(1.5)的导料道(1.621)的导料架(1.62),所述限位口(1.611)的高度大于一个内圈的高度且小于两个内圈的高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自动传输装置(7)包括:第一下料轨道(7.1),一端连接在所述上料筒(1)的下料处且另一端向下延伸以供内圈向下滚落;第一挡料机构(7.2),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下料轨道(7.1)上的第一下料口(7.21)、固定在所述第一下料轨道(7.1)下端面的第一挡料气缸(7.22)、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料气缸(7.22)的活塞杆上且在所述第一挡料气缸(7.22)的驱动下能穿过所述第一下料口(7.21)的第一下料挡板(7.23),且当所述第一下料挡板(7.23)向下运动后,内圈从所述第一下料挡板(7.23)的上端面滚落;第一提升机构(7.3),包括下端与所述第一下料轨道(7.1)连接的第一提升架(7.31)、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提升架(7.31)上下两端的第一转轴(7.32)、联动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7.32)之间的第一传输带(7.33)、驱动任一所述第一转轴(7.32)转动的第一动力源(7.34)、沿着所述第一传输带(7.33)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用于供来自所述第一下料轨道(7.1)的内圈搁置后朝向远离所述第一下料轨道(7.1)一侧下滑的第一倾斜板(7.35)、设置在所述第一提升架(7.31)上且用于防止内圈在提升过程中掉落的第一限位板(7.36);第一上料轨道(7.4),一端连接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7.36)上方的所述第一提升架(7.31)上且另一端向下延伸后连接在第一车床(2)的上料处,所述第一上料轨道(7.4)用于承接来自所述第一倾斜板(7.35)上滚落的内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滚珠轴承内圈的自动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自动传输装置(8)包括:第二下料轨道(8.1),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车床(2)的下料处且另一端向下延伸以供内圈向下滚落;第二取料机构(8.2),包括朝向靠近所述第一车床(2)的下料处一侧伸缩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料轨道(8.1)上且用于承接被所述第一车床(2)的推料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康华潘坚俊
申请(专利权)人:新昌县康利达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