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4666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7 1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开关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包括,一第一开关单元,连接于一主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一端和一参考节点之间;一第二开关单元,连接于主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二端和参考节点之间;一有源吸收单元,与第一开关单元或第二开关单元并联,有源吸收单元包括一钳位电容和与钳位电容串联的一第一开关管;一自驱动单元,包括充放电支路,于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交替导通与关断中可切换地充电及放电,以实现对有源吸收单元的控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主变压器的副边多开关单元交替开通、关断的电路拓扑,利用各开关单元交替开通、关断时的能量与时序,实现对有源吸收单元的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无需额外逻辑信号发生电路,无需辅助电压源。

An active absorption self driving circui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switching power supply, in particular relates to a active absorption including self driving circuit, a first switch unit, the output voltage between the first end connected to a main transformer side and a reference node; a second switch unit between the output voltage side is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transformer and the second terminal of the reference node an active absorption unit; and a first switch unit or second switch units in parallel, active absorption unit includes a clamp capacitor and a first switch connected with the clamp capacitor tube; a driving unit, including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branch, on the first switch unit and a second switch unit alternating turn-on and turn off switching in charge and discharge control of the active absorption unit to achieve. The utility model for the main transformer switch unit alternating circuit topology is turned on or off, the switch unit alternately opened, energy and time off, to achieve control of the active absorption unit, the circuit structure is simple, without additional logic signal generating circuit, without auxiliary voltage sou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开关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有源吸收电路。
技术介绍
开关器件是开关电源中的重要元件,其电压耐受能力直接影响器件的成本与性能。由于实际电路设计中寄生参数的存在,尤其是寄生电感的存在,在开关器件开通、关断时会引起开关器件寄生电容与电路中寄生电感的谐振,在开关器件两端形成电压尖峰,从而增加了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带来额外的损耗,产生更大的电磁污染。因此,开关器件两端由寄生参数引起的电压尖峰是开关电源设计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极大限制了开关电源产品的性能、增加了成本、延长了产品的开发周期;针对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有源吸收电路是一种主要的解决方法,然而,有源吸收电路由于有源开关器件的存在,电路结构与控制方法复杂,尤其针对副边整流管的吸收电路,由于电路原、副边需要隔离,副边有源吸收电路的驱动信号非常难以产生,而产生该控制信号的成本、电路设计空间较高,限制了有源吸收电路的应用;而且,有源吸收电路通常需要副边辅助电源为控制、驱动电路提供能量,在变换器开、关机及短路、过流等异常工作状态,辅助电压源处于非正常状态,阻碍了有源吸收电路在该工作状态下的正常工作,造成变换器在开、关机及短路、过流等异常工作状态时,开关管电压应力异常增加。此类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有源吸收电路的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具体包括: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包括,一第一开关单元,连接于一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一端和一参考节点(X)之间;一第二开关单元,连接于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二端和所述参考节点(X)之间,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交替导通与关断;一有源吸收单元,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或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并联,所述有源吸收单元包括一钳位电容(C1)和与所述钳位电容(C1)串联的一第一开关管(Q1);一自驱动单元,所述自驱动单元包括充放电支路,所述自驱动单元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交替导通与关断中可切换地充电及放电,以实现对所述有源吸收单元的控制。本技术的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所述充放电支路包括一第二开关管(Q2)、一第三电容(C3)、一第一电阻(R1)、一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两端并联一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通过一第二电阻(R2)连接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与所述第三电容(C3)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本技术的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所述充放电支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管(Q2)、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二极管(D1)对所述第三电容(C3)充电;所述第三电容(C3)电压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二开关管(Q2)放电。本技术的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所述充放电支路包括一第二开关管(Q2)、一第三电容(C3)、一第一电阻(R1)、一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两端并联一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通过一第二电阻(R2)连接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与所述第三电容(C3)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本技术的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所述充放电支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管(Q2)、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二极管(D1)对所述第三电容(C3)充电;所述第三电容(C3)电压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第四电阻(R4)、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第二开关管(Q2)放电。本技术的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参考节点(X)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开关单元采用一续流管,所述续流管的漏极与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续流管的源极与所述参考节点(X)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采用一整流管,所述整流管的漏极与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整流管的源极与所述参考节点(X)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还包括一输出滤波电感及一输出滤波电容,相互串联地连接于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一端和所述参考节点(X)之间,所述输出滤波电容的两端并联负载电阻。本技术的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还包括:一主开关支路,所述主开关支路上连接一原边主管(QMAIN);一辅开关支路,与所述主开关支路并联,包括一钳位P沟道MOSFET管(QAUX)及一钳位电容(Cclamp);所述主开关支路与所述辅开关支路交替导通及关断。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路:包括上述的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所述电路为双管正激电路、或三绕组复位正激电路、或谐振复位正激电路、或有源钳位正激电路、或正反激电路。上述的电路,所述电路还可以为半桥或全桥副边的全波整流电路或倍流整流电路或全桥整流电路。有益效果:本技术针对主变压器的副边存在多开关单元,并且多开关单元交替开通、关断的电路拓扑,利用各开关单元交替开通、关断时的能量与时序,实现对有源吸收单元的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无需额外逻辑信号发生电路,无需辅助电压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电路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图1中主要器件的工作波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方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方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其中,包括,一第一开关单元,连接于一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一端和一参考节点(X)之间;一第二开关单元,连接于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二端和参考节点(X)之间,第二开关单元与第一开关单元交替导通与关断;一有源吸收单元,与第一开关单元或第二开关单元并联,有源吸收单元包括一钳位电容(C1)和与钳位电容(C1)串联的一第一开关管(Q1);一自驱动单元,自驱动单元包括充放电支路,自驱动单元于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交替导通与关断中可切换地充电及放电,以实现对有源吸收单元的控制。本技术针对主变压器的副边存在多开关单元,并且多开关单元交替开通、关断的电路拓扑,利用各开关单元交替开通、关断时的能量与时序,实现对有源吸收单元的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无需额外逻辑信号发生电路,无需辅助电压源。本技术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开关单元,连接于一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一端和一参考节点(X)之间;一第二开关单元,连接于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二端和所述参考节点(X)之间,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交替导通与关断;一有源吸收单元,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或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并联,所述有源吸收单元包括一钳位电容(C1)和与所述钳位电容(C1)串联的一第一开关管(Q1);一自驱动单元,所述自驱动单元包括充放电支路,所述自驱动单元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交替导通与关断中可切换地充电及放电,以实现对所述有源吸收单元的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开关单元,连接于一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一端和一参考节点(X)之间;一第二开关单元,连接于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二端和所述参考节点(X)之间,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交替导通与关断;一有源吸收单元,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或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并联,所述有源吸收单元包括一钳位电容(C1)和与所述钳位电容(C1)串联的一第一开关管(Q1);一自驱动单元,所述自驱动单元包括充放电支路,所述自驱动单元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交替导通与关断中可切换地充电及放电,以实现对所述有源吸收单元的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支路包括一第二开关管(Q2)、一第三电容(C3)、一第一电阻(R1)、一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两端并联一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通过一第二电阻(R2)连接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与所述第三电容(C3)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支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管(Q2)、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二极管(D1)对所述第三电容(C3)充电;所述第三电容(C3)电压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二开关管(Q2)放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源吸收自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支路包括一第二开关管(Q2)、一第三电容(C3)、一第一电阻(R1)、一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两端并联一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通过一第二电阻(R2)连接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主变压器(T1)的输出电压侧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斌黎艳龙杨鑫乔宗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英联电子系统有限公司李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