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无损尖峰电压吸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3864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无损尖峰电压吸收电路,开关管截止的时候产生的尖峰电压通过第二二极管向储能电容充电,将开关管上的尖峰电压限制在一个合理的电压值。开关管导通的时候通过第一电感线圈储存能量,并通过设置在同一个磁芯上的第三电感线圈和第三二极管将储能电容内的能量释放到负载端,实现了尖峰电压的无损耗吸收,解决了开关管额外损耗的技术问题。

A lossless peak voltage absorption circuit based on coupled inductors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lossless peak voltage absorption circuit based on the coupling inductor, and the peak voltage generated when the switch is cut off is charged to the energy storage capacitor through the second diode, and the peak voltage of the switch tube is limited to a reasonable voltage value. When the switch tube conduction through the first inductor energy storage and energy storage capacitor in energy to the load by setting in the same core third inductance coil and third diodes, realizes no loss absorption peak voltage, solves the technical problem of extra loss of sw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无损尖峰电压吸收电路
本技术涉及尖峰电压吸收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无损尖峰电压吸收电路。
技术介绍
BOOST升压电路因其结构简单、高可靠性、高效率、低成本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功率场合。但是,目前的BOOST电路很难实现大的升压倍率,如果把升压倍率提高会导致功率器件受耐压值和导通电阻的影响,让实际的功率和电压没法做大做高。参见图1和图2可知,现有的吸收电路都是简单的RC或者RDC,其工作原理为:开关管M1截止的时候通关电阻R22向吸收电容C13充电,或者二极管D1向吸收电容C13充电,然后通过开关管M1的导通来将吸收电容C13里面的能量释放,迎接下一次的关断产生的尖峰电压。上述吸收电路存在以下缺陷:吸收电容不能太大或者放电电阻不能太小,如果想要吸收效果好就要将电容C13变大,电阻R22变小,这样都会导致在释放电容C13能量的时候增加开关管的额外的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尖峰电压无损吸收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开关管的额外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无损尖峰电压吸收电路,包括开关管、第一电感线圈、第二电感线圈、第三电感线圈、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储能电容,其中第一电感线圈的一端与开关管的集电极和第二电感线圈的一端以及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二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三电感线圈的一端以及储能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共同连接至负载的一端,开关管的发射极与储能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负载的另一端,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三电感线圈设置在同一个磁芯上。本技术的吸收电路工作时,开关管在截止的时候产生的尖峰电压通过第二二极管向储能电容充电,利用电容上的电压不能突变的原理将开关管上的尖峰电压给限制在一个合理的电压值。开关管导通时在第一电感线圈储存能量,由于第三电感线圈和第一电感线圈是同一个磁芯,所以在开关管导通时第三电感线圈也耦合了能量,在开关管截止时通过第三电感线圈和第三二极管将储能电容内的能量释放到负载端,从而实现了无损耗吸收的目的。本技术所用器件较少,电路结构简单,容易控制。储能电容吸收了开关管上的尖峰电压,在开关管导通时又没有增加开关管的负担,反而将能量通过第三二极管释放到负载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开关管的额外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BOOST升压电路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损吸收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无损尖峰电压吸收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开关管的额外损耗较大的问题。具体的,如图3所示,基于耦合电感的无损尖峰电压吸收电路,包括开关管M1、第一电感线圈L1A、第二电感线圈L1B、第三电感线圈L1C、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储能电容C1,其中第一电感线圈L1A的一端与开关管M1的集电极和第二电感线圈L1B的一端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电感线圈L1B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三电感线圈L1C的一端以及储能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感线圈L1C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共同连接至负载的一端,开关管M1的发射极与储能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至负载的另一端,第一电感线圈L1A和第三电感线圈L1C设置在同一个磁芯上。具体的工作原理为:开关管M1在截止的时候产生的尖峰电压通过第二二极管D2向储能电容C1充电,利用电容上的电压不能突变的原理将开关管M1上的尖峰电压给限制在一个合理的电压值。开关管M1导通时在第一电感L1A储存能量,由于第三电感线圈L1C和第一电感线圈L1A是同一个磁芯,所以在开关管M1导通时第三电感线圈L1C也耦合了能量,在开关管M1截止时通过第三电感线圈L1C和第三二极管D3将储能电容C1内的能量释放到负载端,从而实现了无损耗吸收的目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基于耦合电容的无损尖峰电压吸收电路结构简单,容易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吸收电路中开关管的额外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无损尖峰电压吸收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无损尖峰电压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管(M1)、第一电感线圈(L1A)、第二电感线圈(L1B)、第三电感线圈(L1C)、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储能电容(C1)和负载,其中第一电感线圈(L1A)的一端与开关管(M1)的集电极和第二电感线圈(L1B)的一端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电感线圈(L1B)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三电感线圈(L1C)的一端以及储能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感线圈(L1C)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共同连接至负载的一端,开关管(M1)的发射极与储能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至负载的另一端,第一电感线圈(L1A)和第三电感线圈(L1C)设置在同一个磁芯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无损尖峰电压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管(M1)、第一电感线圈(L1A)、第二电感线圈(L1B)、第三电感线圈(L1C)、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储能电容(C1)和负载,其中第一电感线圈(L1A)的一端与开关管(M1)的集电极和第二电感线圈(L1B)的一端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电感线圈(L1B)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成林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艾美威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