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葛顺英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石油勘探的钻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12323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5 0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石油勘探的钻孔装置,包括底座、立柱、横梁和钻孔机构,钻孔机构包括高度调节组件和光控制模块,紧固单元包括支座、固定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夹套和驱动单元,中控机构中设有工作电源电路,该用于石油勘探的钻孔装置中,第二电机控制驱动齿轮转动,限位套能够向上移动,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固定板铰接,且垂直方向上的位移不变,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就会拉动夹套,两个夹套就会加紧钻头,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在工作电源电路中,集成电路的型号为MAX732,工作范围是在‑65℃到160℃,能够提高装置的工作范围,提高了其实用价值。

A drilling device for oil exploratio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drilling device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which comprises a base, column, beam and drilling mechanism, the drill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height adjusting component and light control module, a fastening unit comprises a support, a fixed plate, a first connecting rod, second connecting rod, a jacket and a drive unit, a power supply circuit control mechanism for the oil exploration, drilling equipment, second motor driving gear to rotate, the limiting sleeve can move upward, one end of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 is hinged with the fixing plate, the displacement and the vertical direction unchanged, the other end of the connecting rod second will pull the jacket, two jacket will intensify bit,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evice; the power supply circuit, integrated circuit model for MAX732, the scope of work is in 65 C to 160 C, the device can improve the scope of work, improve the In fact, it is of valu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石油勘探的钻孔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石油勘探的钻孔装置。
技术介绍
石油勘探是指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石油勘探为国家增加原油储备及相关油气产品,现在的指示灯控制电路内部结构复杂,提高了其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钻孔装置的市场价值。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需要钻孔装置对该区域进行勘探。但是由于装置需要长时间进行钻孔,这样对于钻头的紧固的要求很高,而由于现有的钻孔装置对于钻头的紧固措施不到位,容易在钻孔的过程中,使得钻头发生松动,从而影响了钻孔的进度,降低了装置的可靠性;不仅如此,石油勘探的地域范围较广,特别是在一些高海拔的地区,由于该地区的气候环境比较恶劣,温度极低,而装置内部的工作电源电路中的元器件的工作温度范围一般都设定在常温状态下,这样就限制了装置的适用范围,降低了其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石油勘探的钻孔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石油勘探的钻孔装置,包括底座、立柱、横梁和钻孔机构,所述立柱设置在底座的一侧,所述横梁设置在立柱的顶端,所述钻孔机构设置在横梁的下方;所述钻孔机构包括高度调节组件和光控制模块,所述高度调节组件设置在横梁的下方且与光控制模块传动连接,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升降板和高度调节单元,所述高度调节单元与升降板传动连接;所述光控制模块包括灯光控制电路,所述灯光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第三发光二极管D3、第四发光二极管D4、第五发光二极管D5、第六发光二极管D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外接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C2、第四发光二极管D4、第五发光二极管D5和第六发光二极管D6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C1、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和第三发光二极管D3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和第三发光二极管D3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四发光二极管D4、第五发光二极管D5和第六发光二极管D6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与第一电容C1并联,所述第二电阻R2与第二电容C2并联,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接地,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五发光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阳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接地,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与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灯光控制模块中,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组成多谐振荡器,通过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耦合,能够保证发光二极管进行闪烁。同时通过改变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容量,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阻值,能够控制闪烁的速度,提高了多媒体设备的实用性;而且该灯光控制模块中采用了简单常规的元器件,不仅保证了性能,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所述限位套的两侧均设有条形齿,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电机和驱动齿轮,所述第二电机与驱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条形齿与驱动齿轮啮合;所述立柱上设有中控机构,所述中控机构中设有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中央控制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的气缸控制模块、电机控制模块、无线通讯模块、显示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模块和工作电源模块,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均电机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气缸与气缸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工作电源模块包括工作电源电路,所述工作电源电路包括集成电路、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二极管,所述集成电路的型号为MAX732,所述集成电路的关断端与集成电路的电源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电源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电源端通过第一电感与集成电路的内部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内部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端与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且通过二极管、第二电感和第八电容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电源输出端通过第三电容接地且通过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补偿电容连接端分别与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接地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软启动端通过第六电容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基准端通过第七电容接地。具体的,所述升降板的一侧设有导向套管,所述导向套管套设在立柱的外周,所述升降板通过导向套管与立柱连接,所述导向套管的内部设有若干限位槽,所述立柱与限位槽对应的位置设有与限位槽匹配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竖向设置。其中,在升降板上下移动的时候,通过导向套管内部的导向槽与导向块匹配,从而实现升降板按照指定的轨迹移动,同时由于导向块均竖向设置,从而提高了升降板升降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体的,所述高度调节单元包括气缸和活塞杆,所述气缸通过活塞杆与升降板传动连接,所述气缸设置在横梁的上方。其中,气缸通过活塞杆来实现对升降板的高度的调节。具体的,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伺服电机。其中,伺服电机可使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准确,可以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伺服电机转子转速受输入信号控制,并能快速反应,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且具有机电时间常数小、线性度高、始动电压等特性,可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从而保证了装置工作的可靠性。具体的,所述中控机构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显示界面和若干控制按键,所述显示界面与显示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与按键控制模块电连接。具体的,所述显示界面为液晶显示屏。具体的,所述控制按键为轻触按键。具体的,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为三氟锂电池,所述蓄电池与工作电源模块电连接。具体的,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包括蓝牙,所述蓝牙通过蓝牙4.0通讯协议与外部通讯终端无线连接。具体的,所述固定板和升降板之间设有支撑杆。其中,在对钻头进行紧固的时候,会产生反向作用力,从而使得固定板发生形变,为了提高了固定板的使用寿命,加入了支撑杆,通过三角形固定的原理,提高了固定板的紧固性,提高了其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石油勘探的钻孔装置中,第二电机控制驱动齿轮转动,限位套能够向上移动,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固定板铰接,而且垂直方向上的位移不变,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就会拉动夹套,两个夹套就会加紧钻头,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不仅如此,在工作电源电路中,该集成电路的型号为MAX732,其工作范围是在-65℃到160℃,能够提高装置的工作范围,提高了其实用价值,在灯光控制模块中采用了简单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石油勘探的钻孔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石油勘探的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立柱、横梁和钻孔机构,所述立柱设置在底座的一侧,所述横梁设置在立柱的顶端,所述钻孔机构设置在横梁的下方;所述钻孔机构包括高度调节组件和光控制模块,所述高度调节组件设置在横梁的下方且与光控制模块传动连接,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升降板和高度调节单元,所述高度调节单元与升降板传动连接;所述光控制模块包括灯光控制电路,所述灯光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第三发光二极管(D3)、第四发光二极管(D4)、第五发光二极管(D5)、第六发光二极管(D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外接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C2)、第四发光二极管(D4)、第五发光二极管(D5)和第六发光二极管(D6)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C1)、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和第三发光二极管(D3)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和第三发光二极管(D3)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四发光二极管(D4)、第五发光二极管(D5)和第六发光二极管(D6)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与第一电容(C1)并联,所述第二电阻(R2)与第二电容(C2)并联,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接地,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五发光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阳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接地,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与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限位套的两侧均设有条形齿,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电机和驱动齿轮,所述第二电机与驱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条形齿与驱动齿轮啮合;所述立柱上设有中控机构,所述中控机构中设有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中央控制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的气缸控制模块、电机控制模块、无线通讯模块、显示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模块和工作电源模块,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均电机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气缸与气缸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工作电源模块包括工作电源电路,所述工作电源电路包括集成电路、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二极管,所述集成电路的型号为MAX732,所述集成电路的关断端与集成电路的电源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电源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电源端通过第一电感与集成电路的内部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内部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端与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且通过二极管、第二电感和第八电容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电源输出端通过第三电容接地且通过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补偿电容连接端分别与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接地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软启动端通过第六电容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基准端通过第七电容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石油勘探的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立柱、横梁和钻孔机构,所述立柱设置在底座的一侧,所述横梁设置在立柱的顶端,所述钻孔机构设置在横梁的下方;所述钻孔机构包括高度调节组件和光控制模块,所述高度调节组件设置在横梁的下方且与光控制模块传动连接,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升降板和高度调节单元,所述高度调节单元与升降板传动连接;所述光控制模块包括灯光控制电路,所述灯光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第三发光二极管(D3)、第四发光二极管(D4)、第五发光二极管(D5)、第六发光二极管(D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外接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C2)、第四发光二极管(D4)、第五发光二极管(D5)和第六发光二极管(D6)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一电容(C1)、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和第三发光二极管(D3)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和第三发光二极管(D3)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四发光二极管(D4)、第五发光二极管(D5)和第六发光二极管(D6)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与第一电容(C1)并联,所述第二电阻(R2)与第二电容(C2)并联,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接地,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五发光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阳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接地,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与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限位套的两侧均设有条形齿,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电机和驱动齿轮,所述第二电机与驱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条形齿与驱动齿轮啮合;所述立柱上设有中控机构,所述中控机构中设有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中央控制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的气缸控制模块、电机控制模块、无线通讯模块、显示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顺英
申请(专利权)人:葛顺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