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身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056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涉及一种鞋,是具有与在沙土上步行同样的步行效果,步行时消耗的热量多,在短时期内消除运动不足的减肥效果很高的鞋。本发明专利技术切割中底以及踩踏部,通过将容积吸收体埋设在该切口部分上,可以产生步行时起伏的效果,提高运动强度。该中底形成鞋底最上层部;该踩踏部在中层鞋底的鞋后跟中央部分的接地压力部和拇指肚部附近;该容积吸收体具有弹性,在侧面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具有纵向位移功能。再有,在上述最上层部的上面,通过插入由发泡体构成的冲击吸收材料的鞋垫后穿用,可以助长起伏的效果,该发泡体具有多个贯通鞋后跟部分和拇指肚部附近的踩踏部分的空隙。通过使用有关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鞋,可以谋求步行时的运动热量的增加,扩大减肥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塑身鞋,是具有与在沙土上步行同样的步行效果,步行时消耗的热量多,在短时期内消除运动不足的减肥效果很高的塑身鞋。
技术介绍
在如此繁忙的现代,作为消除每天的运动不足的手段是采用散步。因为散步可根据各自的体力,还有可随时进行,所以从高龄者到儿童都可兼作娱乐而实施。由于追求所谓的如果花费相同的时间而提高运动效果的方法,所以采用或是在鞋上增加负载的步行方法、或使用翘起脚尖的鞋、或是进行在沙滩步行的距离竞走等。沙滩散步是通过在接地时,按压沙层使鞋后跟部贯入沙层,然后在踢出时,也按压沙层使踩踏部贯入沙层,以提高运动强度,可以说与普通的散步相比,可获得约1.2-1.5倍左右的运动量。仅仅这些,消耗的能量就多,塑身效果很大。将该足部的运动,即深踏鞋后跟部、踢出也深踏踩踏部的步行,定义为起伏效果。作为获得起伏效果的现有技术,第一方法是提供下述的塑身鞋,即,鞋底部至少是由中层鞋底和下层鞋底及外层鞋底构成的,上述中层鞋底具有较硬的弹力,中间的下层鞋底不论是否弹性地柔软,在负载状态下,通过作用力可成为新的形状,对应于负载的作用方向而变形,产生起伏效果,运动效果高,有可感觉到在沙地上裸足步行的感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第二方法是在鞋底的形状上谋求起伏效果的提案。提出了下述的塑身鞋,即,鞋后跟部接地面相对于连结鞋底上面的脚尖前端和鞋后跟部后端的线,向下方倾斜,通过使脚尖部以与拇指肚部相对应的踩踏部为基点向上方倾斜,而使鞋后跟部深陷,脚尖翘起,使上下位移大,运动效果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开发出了兼备冲击吸收性和反弹性两方面的运动鞋。已被公知的有,例如“具有鞋底,在鞋底的厚度内形成凹部,具有弹性体的鞋,该弹性体可拆下地收纳在该凹部内,具有可选择的硬度特性。”(专利文献3),或“在中层鞋底上形成切口部,在该切口部安装有由发泡体构成的缓冲材料的运动鞋,该发泡体为乙烯·辛烯共聚物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混合物。”(专利文献4)。特表2003-508098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2-65310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1-91801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2001-128707号公报有关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的塑身鞋都有起伏效果,谋求提高运动的活动量,但有关专利文献1的鞋在鞋底部构造中,在中间的底形成部的全面上设置的下层鞋底,无论是否弹性地柔软,在负载状态下,通过作用力而成为新的形状,由于对应于负载的作用方向而变形,所以存在容易产生所谓的横摆,容易扭伤的课题。专利文献3或专利文献4的运动鞋改良了网球或篮球等的运动的停止和突进时的剧烈动作时的冲击性和反弹性,以减轻足部的负担为目的,有在散步时等的氧消耗量等的消耗能量小,塑身效果少的课题。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的鞋适用于运动量大,动作剧烈的网球或篮球等的运动,是运动专用鞋,由于不是以散步为目的的鞋,所以即使穿鞋步行,也存在使身体脂肪燃烧的效果小、消耗的热量少、塑身效果不足的课题。另外,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的塑身鞋,均为在制造时需要新的生产设备,例如鞋模具,难以提供价格便宜的鞋。另外,存在鞋底部的设计也受到限制的课题。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以往技术的课题,而进行锐意研究,以提供一种塑身鞋为目的,即,在步行时具有稳定感,与以往的散步相比,通过起伏效果,提高了运动的活动量,使身体脂肪尽可能地燃烧(即,增大了氧消耗量等的消耗能量),通过减肥效果谋求塑身的提高,运动量小,动作稳定,而且即使较长时间步行也不会横摆,步行稳定,而且在鞋的制造方面,可以使用以往的生产设备,进行自由的设计,成本低、适合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第1技术方案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塑身鞋,其特征在于,具有切口部和容积吸收体,该切口部是在形成鞋底最上层部的中底、以及中层鞋底或在中层鞋底中的鞋后跟中央部分的接地压力部和拇指肚部附近的踩踏部上形成;该容积吸收体具有埋设在上述切口部上的弹性,具有纵向的位移功能。第2技术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塑身鞋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容积吸收体是具有多个贯通的空隙的弹性体。第3技术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塑身鞋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鞋底最上层部的上面具有鞋垫,该鞋垫具有由发泡体形成的冲击吸收性,该发泡体在鞋后跟部分和拇指肚部附近的踩踏部分上具有多个贯通的空隙。第4技术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1至第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塑身鞋中,其特征在于,中底是形成为从鞋后跟部分到脚心部分的长度的半中底。第5技术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1至第4技术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塑身鞋中,其特征在于,外层鞋底由透明或半透明的弹性组成体形成,通过上述外层鞋底可目视识别上述容积吸收体。一般的散步专用鞋的基本的鞋底部通常是由中底/中层鞋底/外层鞋底这三层构造构成的。本专利技术其鞋底部的基本构造保持原样,对中底以及中层鞋底或在中层鞋底中的鞋后跟部分的接地压力部以及拇指肚部附近的踩踏部进行切口,通过在该切口部分埋设具有弹性、具有纵向位移功能的容积吸收体,在步行时产生起伏效果,谋求运动量的提高,在短时间谋求塑身效果。中底使用有弹力的比较硬的物体,例如皮板、木板等。以此获得使步行稳定的作用。另外,在中底设置宽度方向的槽或缝隙等,使在拇指肚附近的踩踏部分容易屈曲的情况下,在踢出时,踩踏部可较深地踏入,进行步行,可以使起伏的效果很大。有关本专利技术的中底的厚度通常是0.5-1.0mm。另外,作为中底,也可以使用从鞋后跟部分到脚心部分的半中底。若使用半中底,则因为在拇指肚附近的踩踏部分不存在硬的中底,所以屈曲性良好,踢出也可以使踩踏部较深地踏入。为了使鞋的轻量化以及缓冲性良好,中层鞋底使用发泡体。作为发泡体,例如是由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聚氨酯树脂、氯乙烯树脂等的发泡体形成的,硬度在50-80(JIS K6253E型)的范围,更好的是硬度在55-75(JIS K6253 E型)的范围。中层鞋底的厚度为4-12mm,最好为5-10mm。据此,由于有适度的缓冲性、轻量,所以即使长时间步行,疲劳感也少,可以顺畅地发挥起伏效果。在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具有弹性的容积吸收体中,使用具有多个贯通的空隙的橡胶或热可塑性弹性体、含有空心粒子体的橡胶或热可塑性弹性体、海绵以及空气弹簧等。作为容积吸收体,硬度为30-60,最好使用35-55(JIS K6253 E型)。作为构成容积吸收体的具有多个贯通的空隙的弹性体,最好使用在连续气泡的弹性发泡体、独立气泡的弹性发泡体上开设有贯通孔或贯通槽(长孔)的,具有粘弹性,在柔软的橡胶或热可塑性弹性体上开设有贯通孔或贯通槽等的物质。为了在设置于中层鞋底的狭小空间内,产生起伏的效果,可知需要相当大的容积变化。例如,密封有空气的空气包等,虽然空气可逃逸的场所较少,位移量小,但可知通过设置本专利技术的贯通孔或贯通槽的空隙,弹性发泡体与没有设置空隙的弹性发泡体相比,位移量要增大很多。为了提高起伏效果,最好设置贯通孔或长孔状的贯通槽。在作为容积吸收体,使用独立发泡体的情况下,考虑到内置的气体球的容积收缩,贯通的空隙(孔或槽)的容量(空隙部的容积的总和,在厚度相等的片状发泡体的情况下,空隙率也可以等同于面积,即开孔率)最好为容积吸收体的容量的2-10%。具体地说,若为贯通孔,则形成的尺寸为1-3mm,每1cm2为0.1-3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塑身鞋,其特征在于,具有切口部和容积吸收体,该切口部是在形成鞋底最上层部的中底、以及中层鞋底或在中层鞋底中的鞋后跟中央部分的接地压力部和拇指肚部附近的踩踏部上形成;该容积吸收体具有埋设在上述切口部上的弹性,具有纵向的位移功能。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6-25 180371/2003;JP 2004-6-9 171874/2004;J1.一种塑身鞋,其特征在于,具有切口部和容积吸收体,该切口部是在形成鞋底最上层部的中底、以及中层鞋底或在中层鞋底中的鞋后跟中央部分的接地压力部和拇指肚部附近的踩踏部上形成;该容积吸收体具有埋设在上述切口部上的弹性,具有纵向的位移功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鞋,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村博喜秋满茂喜松浦隆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月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