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升降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0150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1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升降杆,所述第一电路上设有第一工作继电器U1,所述第二电路上设有第二工作继电器U2,当第一工作继电器U1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下降;当第二工作继电器U2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上升,有效解决了现有工控机的采集卡输出的信号只有数字信号,输出的电压小于5V,无法直接使继电器正常驱动问题。

A kind of lift rod based on relay control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elay control technology field, in particular to a lifting rod based on relay control, the first circuit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relay U1, the second circuit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relay U2, when the first relay U1, the motor terminal voltag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48V, lifting rod to decline; when the second relay U2, mot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minal +48V voltage, the lifting rod to rise, effectively solve the existing computer acquisition card output signal only digital signal, the output voltage is less than 5V, can not directly make relay normal driving problem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升降杆
本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控制
,尤其是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升降杆。
技术介绍
继电器(英文名称:relay)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由于工控机的采集卡输出的信号只有数字信号,输出的电压小于5V,而继电器的驱动电压为5V,为了能够使继电器正常驱动,需要加上外围电路,在这里,设计了一个简单电路,使用一个三极管和一个二极管便可以实现此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工控机的采集卡输出的信号只有数字信号,输出的电压小于5V,无法直接使继电器正常驱动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升降杆,所述第一电路上设有第一工作继电器U1,所述第二电路上设有第二工作继电器U2,当第一工作继电器U1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下降;当第二工作继电器U2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上升,有效解决了现有工控机的采集卡输出的信号只有数字信号,输出的电压小于5V,无法直接使继电器正常驱动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升降杆,包括第一支电路和第二支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路上设有第一工作继电器U1,所述第二电路上设有第二工作继电器U2,当第一工作继电器U1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下降;当第二工作继电器U2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上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电路还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以及与第一工作继电器U1并联的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工作继电器U1的4、5端口分别和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二支电路还包括第二三极管Q2、第二电阻R2、以及与第二工作继电器U2并联的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二工作继电器U2的4、5端口分别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其中,所述第一工作继电器U1的3端口和所述第二工作继电器U2的6端口接48V的直流电压,所述第一工作继电器U1的1端口和所述第二工作继电器U2的8端口接地;继电器的4端口和5端口为驱动接口,继电器的2号端口和7号端口为公共端,继电器的1端口和8端口为常开端状态,继电器的3端口和6端口为常闭端状态。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工作继电器U1和第二工作继电器U2为OML-SS-205L继电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和所述第二三极管Q2为S8050三极管。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阻R1和所述第二电阻R2为4.7K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工作继电器U1和第二工作继电器U2的驱动电压为5V。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升降杆,所述第一电路上设有第一工作继电器U1,所述第二电路上设有第二工作继电器U2,当第一工作继电器U1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下降;当第二工作继电器U2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上升,有效解决了现有工控机的采集卡输出的信号只有数字信号,输出的电压小于5V,无法直接使继电器正常驱动问题;所述第一工作继电器U1和第二工作继电器U2为OML-SS-205L继电器,所述第一三极管Q1和所述第二三极管Q2为S8050三极管,成本低,通用性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继电器的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PCB板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实施例1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升降杆,包括第一支电路和第二支电路,其中,第一电路上设有第一工作继电器U1,第二电路上设有第二工作继电器U2,当第一工作继电器U1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下降;当第二工作继电器U2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上升;第一支电路还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以及与第一工作继电器U1并联的第一二极管D1,第一工作继电器U1的4、5端口分别和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第二支电路还包括第二三极管Q2、第二电阻R2、以及与第二工作继电器U2并联的第二二极管D2,第二工作继电器U2的4、5端口分别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其中,第一工作继电器U1的3端口和第二工作继电器U2的6端口接48V的直流电压,第一工作继电器U1的1端口和第二工作继电器U2的8端口接地;继电器的4端口和5端口为驱动接口,继电器的2号端口和7号端口为公共端,继电器的1端口和8端口为常开端状态,继电器的3端口和6端口为常闭端状态。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工作继电器U1和第二工作继电器U2为OML-SS-205L继电器。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为S8050三极管。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为4.7KΩ。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工作继电器U1和第二工作继电器U2的驱动电压为5V。继电器的4、5接口为驱动接口,驱动电压为5V,即在4和5接口端加上5V电压时,继电器才能够驱动。继电器的2和7为公共端,继电器的3和6为常闭端,继电器的1和8为常开端。当继电器不工作时,常闭端和公共端是相连的,当继电器工作时,公共端和常开端相连。输入的高电平触发三极管导通,当三极管由导通变为截止时,继电器会产生一个较大的自感电压。为了消除这个感生电动势的有害影响,在继电器线圈两端反向并联抑制二极管,以吸收该电动势。当继电器正常驱动时,公共端和常开端导通,当继电器不工作时,公共端和常闭端导通。当我们输入高电平的时候触发三极管导通,三极管选用的型号为S8050,电阻选用4.7KΩ。当三极管由导通变为截至时,继电器会产生一个较大的自感电压,为了消除这个感生电动势的有害影响,防止三极管被击穿,所以在继电器线圈两端反向并联抑制二极管,以吸收该电动势,使电路更加安全。当继电器不工作时(即4和5端未加5V电压信号),公共端(端口2和7)和常闭端(端口3和6)连接。此时两个继电器都不工作,同样电机的正负端没有电压。当继电器U1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一个-48V的电压,这时候升降杆往下降,当继电器U2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一个+48V的电压,这时候升降杆往上升。以上述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专利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专利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升降杆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升降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电路和第二支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路上设有第一工作继电器U1,所述第二电路上设有第二工作继电器U2,当第一工作继电器U1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下降;当第二工作继电器U2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上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升降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电路和第二支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路上设有第一工作继电器U1,所述第二电路上设有第二工作继电器U2,当第一工作继电器U1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下降;当第二工作继电器U2工作时,电机的正负端有+48V的电压,升降杆往上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升降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电路还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以及与第一工作继电器U1并联的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工作继电器U1的4、5端口分别和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二支电路还包括第二三极管Q2、第二电阻R2、以及与第二工作继电器U2并联的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二工作继电器U2的4、5端口分别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其中,所述第一工作继电器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全意田锦
申请(专利权)人:金陵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