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防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03992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7 1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请求保护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活性成分由氟唑菌苯胺和苯噻菌胺组成,活性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氟唑菌苯胺5‑35%、苯噻菌胺15‑30%;可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A fungicidal composition for control of wheat scab and its control method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防治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病害,不仅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该病害发生后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此外,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给食品制造业带来严重的潜在威胁。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生产上多年来主要依赖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由于常年单一用药,目前很多地区已发现田间多菌灵高抗菌株,抗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急需寻找某些对赤霉病有良好抑菌效果的替换药剂。氟唑菌苯胺,penflufen,该杀菌剂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呼吸链电子传递复合体Ⅱ,阻断能量代谢,从而抑制线粒体功能。主要用于防治马铃薯、水稻、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isopropyl,是由组合化学工业公司和Ihara公司联合开发的新型杀菌剂。苯噻菌胺对卵菌纲真菌病害有很好的活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氟唑菌苯胺和苯噻菌胺组成,活性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氟唑菌苯胺5‑35%、苯噻菌胺15‑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氟唑菌苯胺和苯噻菌胺组成,活性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氟唑菌苯胺5-35%、苯噻菌胺15-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氟唑菌苯胺25%、苯噻菌胺2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李玮赵竹张向前陈欢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