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防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03992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7 1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请求保护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活性成分由氟唑菌苯胺和苯噻菌胺组成,活性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氟唑菌苯胺5‑35%、苯噻菌胺15‑30%;可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A fungicidal composition for control of wheat scab and its control method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防治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病害,不仅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该病害发生后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此外,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给食品制造业带来严重的潜在威胁。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生产上多年来主要依赖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由于常年单一用药,目前很多地区已发现田间多菌灵高抗菌株,抗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急需寻找某些对赤霉病有良好抑菌效果的替换药剂。氟唑菌苯胺,penflufen,该杀菌剂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呼吸链电子传递复合体Ⅱ,阻断能量代谢,从而抑制线粒体功能。主要用于防治马铃薯、水稻、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isopropyl,是由组合化学工业公司和Ihara公司联合开发的新型杀菌剂。苯噻菌胺对卵菌纲真菌病害有很好的活性,具有很强的预防、治疗、渗透活性,而且有很好的持效性和耐雨水冲刷性。目前合理的化学杀菌剂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延长施药适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减少残留、延缓真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积极特点,杀菌剂复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并具有显著增效作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活性成分由氟唑菌苯胺和苯噻菌胺组成,活性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氟唑菌苯胺5-35%、苯噻菌胺15-3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活性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氟唑菌苯胺10-30%、苯噻菌胺20-2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活性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氟唑菌苯胺25%、苯噻菌胺20%。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可制备成农业上适宜的制剂。优选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种衣剂、微乳剂、水乳剂等。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小麦赤霉病的用途。一种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方法,将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施用于小麦;活性成分可分开或组合施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两种有效成分复配,作用机理独特不存在交互抗性,降低了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病害的抗性治理,其推广应用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制剂实施例实施例135%氟唑菌苯胺·苯噻菌胺可湿性粉剂氟唑菌苯胺原药5%,苯噻菌胺原药30%,聚羧酸盐5%,木质素磺酸钠5%,白碳黑5%,高岭土补至100%。实施例250%氟唑菌苯胺·苯噻菌胺悬浮剂氟唑菌苯胺原药35%,苯噻菌胺原药15%,烷基苯磺酸钙盐5%,丙二醇5%,聚乙烯醇0.3%,有机硅消泡剂0.1%,柠檬酸0.2%,水补至100%。实施例335%氟唑菌苯胺·苯噻菌胺微乳剂氟唑菌苯胺10%、苯噻菌胺25%、植物油5%、N-甲基吡咯烷酮5%、农乳600#7%、农乳500#8%、司盘80#3%、600#磷酸酯4%、乙二醇5%、硅酮类化合物0.2%、水补至100%。实施例4:45%氟唑菌苯胺·苯噻菌胺水乳剂氟唑菌苯胺25%、苯噻菌胺20%、N-甲基吡咯烷酮3%、烷基苯磺酸钙15%、乙二醇2%、硅酮类化合物1%、硅酸镁铝3%、水补至100%,生物测定实施例杀菌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方法:根据用药种类和数量不同,试验设5个处理,以不施药空白处理作对照(CK)。随机排列,各处理面积67.2m2,其他管理措施相同。试验共施药2次,第1次施药时间为小麦齐穗期;第2次施药时间为第1次施药后7d。施药器械为手动喷雾器,试验期间不用其他杀菌剂。考查防治效果在小麦赤霉病稳定期进行,各处理采取4点取样,每点调查面积50cm×50cm,分级记载发病穗数和无病健穗,计算穗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具体结果参见表1.表1杀菌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由表1可知,与单剂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并且田间观察表明,本专利技术杀菌组合物对小麦安全综上,本专利技术组合物对作物安全,与单剂相比,扩大了杀菌谱,降低了用药次数,节省了成本。所以本专利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氟唑菌苯胺和苯噻菌胺组成,活性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氟唑菌苯胺5‑35%、苯噻菌胺15‑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氟唑菌苯胺和苯噻菌胺组成,活性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氟唑菌苯胺5-35%、苯噻菌胺15-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氟唑菌苯胺25%、苯噻菌胺2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李玮赵竹张向前陈欢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