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61103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5 17: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所述复配杀菌剂包括氰烯菌酯与种菌唑,所述氰烯菌酯与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40∶40~1时,对小麦赤霉病菌生长的抑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的应用,可显著提高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延缓小麦赤霉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大幅降低了农药使用剂量、降低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对环境友好。本发明专利技术为我国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治理,增加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药
,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类栽培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锈病和叶枯病是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尤其是由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不仅能够造成毁灭性的产量损失,而且在感染的谷粒中还会产生大量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等毒素,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威胁人和动物的健康。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可由多种镰刀菌或称镰孢菌(Fusariumspp.)引起的芽腐、苗枯和穗腐/穗枯的子囊菌病害。其病原包括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黄色镰刀菌(F.culmor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雪腐镰刀菌(F.nivale)等近20个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混合种群引起的,其中南方麦区以亚洲镰刀菌为主,北方麦区以禾谷镰刀菌为主。由于抗病育种受到对镰刀菌具有免疫或高抗基因资源的限制,目前使用杀菌剂仍是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主要用于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和使用剂量的增大,小麦赤霉病菌早已对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且抗性频率不断增加,抗性范围逐年扩大,常导致小麦赤霉病防治失败,造成病害流行加剧。专利技术人通过近30年的抗药性监测,发现中国华东地区对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镰刀菌已经形成优势群体,常用的多菌灵、硫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基本丧失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价值。尤为严重的是,小麦赤霉病菌产生抗药性会导致DON毒素合成显著增加,加重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和食品安全的风险。而目前,小麦赤霉病仍是以多菌灵单剂或含有多菌灵的复配剂为主进行防治,由于抗药性群体的增加,农民为了减少产量损失,往往加倍使用多菌灵等杀菌剂,生产中实际使用剂量往往是制剂推荐剂量的2-3倍,且施药次数也有所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抗药性、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是当今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大社会需求。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试验号:JS399-19,英文名:phenamacril)是由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研发的氰基丙烯酸酯类新型选择性杀菌剂,对植物镰刀菌具有较高专化活性,特别是对镰刀菌菌丝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活性。该产品2001年进入田间示范试验,显示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良好市场前景。目前已获得中国专利技术专利,2005年完成农药临时登记,成为我国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菌剂。有研究指出,氰烯菌酯有望成为一种治理小麦赤霉病的替代药剂,尤其在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但是,室内研究表明,赤霉病菌在此类药剂的高选择压下极易产生抗药性,存在一定的抗药性风险。因此在目前抗病品种缺乏的情况下,为了延缓或克服病原菌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避免连续单一使用氰烯菌酯,应与其他类型的杀菌剂轮换或混合使用。种菌唑是一种三唑类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英文通用名称:Ipconazole,分子式:C18H24ClN3O,化学名称:2-((4-氯苄基)甲基-5-(1-异丙基)-1-(1H-1,2,4-三唑-1-甲基)环戊醇,CAS:125225-28-7,具有内吸活性、保护和治疗活性,能有效地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通过种子处理由根部向茎叶传导,对赤霉病、叶斑病、枯萎病有很好的防效。为此,本专利技术人在总结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氰烯菌酯和种菌唑进行组合防控小麦赤霉病,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与分析,该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防控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防止与延缓小麦赤霉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提供一种对小麦赤霉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氰烯菌酯与种菌唑的杀菌剂组合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上述杀菌剂组合物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复配制剂,与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多菌灵无交互抗药性,能有效治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且防止和延缓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作用位点单一、易产生抗药性问题。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所述复配杀菌剂包括氰烯菌酯和种菌唑,所述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40~40∶1。其中,上述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20~20∶1。其中,上述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10~10∶1。其中,上述复配杀菌剂还包括在农药中可接受的载体和助剂。其中,上述复配杀菌剂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微乳剂或水分散粒剂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上述复配杀菌剂中所述的载体为水、高岭土、硅藻土、凹凸棒土或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上述复配杀菌剂中所述的助剂为乙醇、甲醇、乙二醇、丙二醇、NNO-1、NNO-7、黄原胶、聚乙二醇、甘油、拉开粉、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硫酸铵、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月桂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甲醛树酯聚氧乙基醚、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磺酸聚甲醛缩合物、N-甲基吡咯烷酮、烷基苯磺酸钙、丁基萘磺酸钠、苯甲酸、木质素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硅酮类化合物、硅酸镁铝或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上述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的应用。有益效果:专利技术人通过对植物病害的发生、防治药剂使用技术、作用机制和抗药性的研究,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本专利技术通过利用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与种菌唑进行复配筛选,其目的是获得增效配方、降低农药用量和生产成本、提高防效、治理抗药性。本专利技术经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其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种菌唑理化性质互容,使用安全,药效显著。与其他农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复配杀菌剂中氰烯菌酯和种菌唑分别为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与过去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流药剂多菌灵无交互抗药性。2.本专利技术的复配杀菌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环境友好等优点。3.该复配杀菌剂属于复配农药,具有相容性,提高了杀菌活性,减少了单一杀菌剂的用药剂量,节省了农药使用成本。4.该复配杀菌剂能够降低病原菌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杀菌剂包括氰烯菌酯和种菌唑,所述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40~4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杀菌剂包括氰烯菌酯和种菌
唑,所述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40~4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
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20~2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
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10~1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配杀
菌剂还包括在农药中可接受的载体和助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配杀
菌剂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微乳剂或水分散粒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明国段亚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