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华专利>正文

一种发动机机械增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2996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机械增压结构,其结构包括转子、齿轮箱、增压器主体、驱动轮、调速器、皮带轮、转轴、旁通阀、壳体,所述壳体为两侧截面相等且侧方凸起的凸型,内侧表面与转子外侧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壳体侧方高度为40cm‑50cm,所述增压器主体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长方体结构,底部表面设在壳体内侧底部表面上方且相互垂直,增压器主体底部长度为30c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调速器,检测杆对转子的转速检测,经传感器传递到调速器主体上,通过处理芯片对转速数据处理,使调速器主体通过电路板控制执行器对转子调整转速,避免增压过高对发动机造成损坏,有效提高增压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机械增压结构
本技术是一种发动机机械增压结构,属于发动机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如内燃机、外燃机、电动机等。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0620141612.3的一种发动机机械增压结构。本技术包括安装于壳体两端的进气管和排气管,壳体内装有偏心柱状转子,转子一端装有联轴节,叶片活装于转子柱面;转子柱面开有数个长条形叶片槽,长条形叶片插在叶片槽内,叶片槽内端相对于转子轴心顺时针偏角A为30°至32°。增压装置通过联轴节与转动机构相连,从而驱动转子运转,利用转子与增压器体偏心原理,实现叶片扫气增压的目的。采用特殊角度的叶片槽,可改善叶片与壳体的摩擦、震动,增强扫气效果。上述装置结构简单,体积较小,且增压效果好,适用于汽车和摩托车发动机增压。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进行增压时,无法使机械增压保持运行,易使增压过高对发动机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机械增压结构,以解决上述设备进行增压时,无法使机械增压保持运行,易使增压过高对发动机造成损坏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发动机机械增压结构,其结构包括转子、齿轮箱、增压器主体、驱动轮、调速器、皮带轮、转轴、旁通阀、壳体,所述壳体为两侧截面相等且侧方凸起的凸型,内侧表面与转子外侧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壳体侧方高度为40cm-50cm,所述增压器主体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长方体结构,底部表面设在壳体内侧底部表面上方且相互垂直,增压器主体底部长度为30cm,所述壳体内侧表面与转子外侧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壳体长度为80cm,所述壳体内侧底部表面上方设有增压器主体底部表面且相互垂直,增压器主体高度为10cm,所述转子内外硬实且表面呈螺纹状的圆柱体结构,侧方表面中央设在齿轮箱侧方表面中央,转子长度与增压器主体底部长度同为30cm,所述旁通阀为外壁硬实侧方内凹的凹型,侧方表面与壳体侧方表面上方采用焊接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转轴7为内外硬实的圆柱体结构,四周表面设在壳体凸起内侧表面,转轴长度为40cm-45cm,所述齿轮箱外侧表面与壳体侧方表面末端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壳体底部表面下方设有调速器侧方表面中央;所述调速器由执行器501、调速器主体、传感器、电路板、处理芯片、外壳、检测杆组成,所述执行器底部表面设在电路板顶部表面边沿相互垂直,所述调速器主体底部表面末端与电路板顶部表面中央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调速器主体与外壳底部间距为50mm-60mm,所述电路板顶部表面边沿设有传感器底部表面且相互垂直,传感器长度为1cm,所述电路板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长方体结构,底部表面设在外壳内侧表面上方且相互平行,电路板长度为7cm,所述调速器主体侧方表面中央设有处理芯片侧方表面,所述外壳呈现外壁硬实且凸起的凸型,侧方表面中央与检测杆四周表面采用过盈配合活动连接,外壳长度比电路板长度两侧增加为50mm,所述检测杆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圆柱体结构,壳体底部表面下方设有检测杆侧方表面中央。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圆柱体结构,转轴侧方表面末端贯穿驱动轮内侧表面中央,驱动轮直径为5cm-6.5cm。进一步地,所述皮带轮为两侧凸起中央内凹的工型,壳体侧方表面末端设有皮带轮侧方表面中央,皮带轮6直径为8cm。进一步地,所述转子直径为15cm-20cm。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直径为3cm。进一步地,所述皮带轮内凹长度为5cm。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由金属制成。进一步地,所述转子与齿轮箱配套使用。进一步的,所述调速器主体为HW-A-1020型号的调速器。进一步的,所述处理芯片为51系列单片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设有调速器,检测杆对转子的转速检测,经传感器传递到调速器主体上,通过处理芯片对转速数据处理,使调速器主体通过电路板控制执行器对转子调整转速,避免增压过高对发动机造成损坏,有效提高增压效果。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机械增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调速器示意图;图中:转子-1、齿轮箱-2、增压器主体-3、驱动轮-4、调速器-5、执行器-501、调速器主体-502、传感器-503、电路板-504、处理芯片-505、外壳-506、检测杆-507、皮带轮-6、转轴-7、旁通阀-8、壳体-9。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机械增压结构,其结构包括转子1、齿轮箱2、增压器主体3、驱动轮4、调速器5、皮带轮6、转轴7、旁通阀8、壳体9,所述壳体9为两侧截面相等且侧方凸起的凸型,内侧表面与转子1外侧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壳体9侧方高度为40cm-50cm,所述增压器主体3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长方体结构,底部表面设在壳体9内侧底部表面上方且相互垂直,增压器主体3底部长度为30cm,所述壳体9内侧表面与转子1外侧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壳体9长度为80cm,所述壳体9内侧底部表面上方设有增压器主体3底部表面且相互垂直,增压器主体3高度为10cm,所述转子1内外硬实且表面呈螺纹状的圆柱体结构,侧方表面中央设在齿轮箱2侧方表面中央,转子1长度与增压器主体3底部长度同为30cm,所述旁通阀8为外壁硬实侧方内凹的凹型,侧方表面与壳体9侧方表面上方采用焊接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转轴7为内外硬实的圆柱体结构,四周表面设在壳体9凸起内侧表面,转轴7长度为40cm-45cm,所述齿轮箱2外侧表面与壳体9侧方表面末端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壳体9底部表面下方设有调速器5侧方表面中央;所述调速器5由执行器501、调速器主体502、传感器503、电路板504、处理芯片505、外壳506、检测杆507组成,所述执行器501底部表面设在电路板504顶部表面边沿相互垂直,所述调速器主体502底部表面末端与电路板504顶部表面中央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调速器主体502与外壳506底部间距为50mm-60mm,所述电路板504顶部表面边沿设有传感器503底部表面且相互垂直,传感器503长度为1cm,所述电路板504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长方体结构,底部表面设在外壳506内侧表面上方且相互平行,电路板504长度为7cm,所述调速器主体502侧方表面中央设有处理芯片505侧方表面,所述外壳506呈现外壁硬实且凸起的凸型,侧方表面中央与检测杆507四周表面采用过盈配合活动连接,外壳506长度比电路板504长度两侧增加为50mm,所述检测杆507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圆柱体结构,壳体9底部表面下方设有检测杆507侧方表面中央。所述驱动轮4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圆柱体结构,转轴7侧方表面末端贯穿驱动轮4内侧表面中央,驱动轮4直径为5cm-6.5cm。所述皮带轮6为两侧凸起中央内凹的工型,壳体9侧方表面末端设有皮带轮6侧方表面中央,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发动机机械增压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机械增压结构,其结构包括转子(1)、齿轮箱(2)、增压器主体(3)、驱动轮(4)、调速器(5)、皮带轮(6)、转轴(7)、旁通阀(8)、壳体(9),所述壳体(9)为两侧截面相等且侧方凸起的凸型,内侧表面与转子(1)外侧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增压器主体(3)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长方体结构,底部表面设在壳体(9)内侧底部表面上方且相互垂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9)内侧表面与转子(1)外侧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壳体(9)内侧底部表面上方设有增压器主体(3)底部表面且相互垂直,所述转子(1)内外硬实且表面呈螺纹状的圆柱体结构,侧方表面中央设在齿轮箱(2)侧方表面中央,转子(1)长度与增压器主体(3)底部长度同为30cm,所述旁通阀(8)为外壁硬实侧方内凹的凹型,侧方表面与壳体(9)侧方表面上方采用焊接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转轴(7)为内外硬实的圆柱体结构,四周表面设在壳体(9)凸起内侧表面,所述齿轮箱(2)外侧表面与壳体(9)侧方表面末端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壳体(9)底部表面下方设有调速器(5)侧方表面中央;所述调速器(5)由执行器(501)、调速器主体(502)、传感器(503)、电路板(504)、处理芯片(505)、外壳(506)、检测杆(507)组成,所述执行器(501)底部表面设在电路板(504)顶部表面边沿相互垂直,所述调速器主体(502)底部表面末端与电路板(504)顶部表面中央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调速器主体(502)与外壳(506)底部间距为50mm‑60mm,所述电路板(504)顶部表面边沿设有传感器(503)底部表面且相互垂直,所述电路板(504)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长方体结构,底部表面设在外壳(506)内侧表面上方且相互平行,所述调速器主体(502)侧方表面中央设有处理芯片(505)侧方表面,所述外壳(506)呈现外壁硬实且凸起的凸型,侧方表面中央与检测杆(507)四周表面采用过盈配合活动连接,外壳(506)长度比电路板(504)长度两侧增加为50mm,所述检测杆(507)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圆柱体结构,壳体(9)底部表面下方设有检测杆(507)侧方表面中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机械增压结构,其结构包括转子(1)、齿轮箱(2)、增压器主体(3)、驱动轮(4)、调速器(5)、皮带轮(6)、转轴(7)、旁通阀(8)、壳体(9),所述壳体(9)为两侧截面相等且侧方凸起的凸型,内侧表面与转子(1)外侧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增压器主体(3)为两侧表面相等且相互平行的长方体结构,底部表面设在壳体(9)内侧底部表面上方且相互垂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9)内侧表面与转子(1)外侧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壳体(9)内侧底部表面上方设有增压器主体(3)底部表面且相互垂直,所述转子(1)内外硬实且表面呈螺纹状的圆柱体结构,侧方表面中央设在齿轮箱(2)侧方表面中央,转子(1)长度与增压器主体(3)底部长度同为30cm,所述旁通阀(8)为外壁硬实侧方内凹的凹型,侧方表面与壳体(9)侧方表面上方采用焊接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转轴(7)为内外硬实的圆柱体结构,四周表面设在壳体(9)凸起内侧表面,所述齿轮箱(2)外侧表面与壳体(9)侧方表面末端采用间隙配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壳体(9)底部表面下方设有调速器(5)侧方表面中央;所述调速器(5)由执行器(501)、调速器主体(502)、传感器(503)、电路板(504)、处理芯片(505)、外壳(506)、检测杆(507)组成,所述执行器(501)底部表面设在电路板(504)顶部表面边沿相互垂直,所述调速器主体(502)底部表面末端与电路板(504)顶部表面中央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活动连接,调速器主体(502)与外壳(506)底部间距为50mm-60mm,所述电路板(5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
申请(专利权)人:陈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