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盘式工作装置及其滑动回转支撑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27163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6: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滚盘式工作装置及其滑动回转支撑,其属于工程机械领域。它主要包括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之间设有滑动齿圈,滑动齿圈的上方和下方与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之间分别设有复合滑动轴承Ⅱ和密封圈,滑动外齿圈内侧与下固定板之间设有复合滑动轴承Ⅰ;所述滑动齿圈与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接触的滑动面上分别设有润滑油槽,下固定板上设有润滑孔,润滑孔与润滑油槽相通,润滑孔内设有润滑油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滑动端与固定端为面接触,润滑油膜更易形成,润滑更充分,且更换成本低,仅更换失效部件即可。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用于平地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滚盘式工作装置及其滑动回转支撑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程机械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滚盘式工作装置及其滑动回转支撑。
技术介绍
平地机通过铲刀工作装置实现道路与农田的平整、刮边坡、刮斜沟等各种工作。在工作中需要通过回转驱动机构驱动回转架及铲刀回转,从而实现铲刀回转角度调整,满足各种工况需求。目前平地机回转架及铲刀与牵引架有两种连接方式:一是托盘式工作装置,回转架通过导向板、压板与牵引架连接,此种连接方式成本高、易造成异常磨损,异常磨损发生后就需要更换整个回转架,成本高、更换不方便;且回转架及铲刀与牵引架间隙调整较为困难。二是滚盘式工作装置,回转架通过滚动回转支撑与牵引架连接;此种连接方式解决了托盘式工作装置异常磨损、回转架及铲刀与牵引架间隙调整困难的问题。但是,现有的滚动回转支撑的滚盘式工作装置存在如下缺点:1、在绝大多数工况与工作时间内,铲刀的左右回转角度一般在15~50゜内,铲刀回转角度范围较小,且施工过程中铲刀回转角度存在调整频率低、速度低等特点,因此大部分工作载荷及瞬间冲击作用均发生在滚动回转支撑15~50゜内的滚动球体与滚道上,使滚动球体及滚道局部承受载荷。同时,滚动球体与滚道多为线接触或点接触,接触应力相对较高、润滑油膜不易形成,导致15~50゜范围内的滚动球体与滚道容易出现点蚀等早期疲劳损坏现象;2、当滚动回转支撑的滚动球体或滚道出现点蚀等损伤影响正常使用时,必须更换整个滚动回转支撑,更换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滚盘式工作装置及其滑动回转支撑,该滑动回转支撑的滑动端与固定端为面接触,润滑油膜更易形成,润滑更充分,且更换成本低,仅更换失效部件即可。所述的滑动回转支撑,包括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之间设有滑动齿圈,滑动齿圈的上方和下方与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之间分别设有复合滑动轴承Ⅱ和密封圈,滑动外齿圈内侧与下固定板之间设有复合滑动轴承Ⅰ。进一步的,所述滑动齿圈为滑动外齿圈,滑动外齿圈位于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的外侧。进一步的,所述滑动齿圈为滑动内齿圈,滑动内齿圈位于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的内侧。进一步的,所述滑动齿圈与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接触的滑动面上分别设有润滑油槽,下固定板上设有润滑孔,润滑孔与润滑油槽相通,润滑孔内设有润滑油杯。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为VR型密封圈或O型密封圈。所述的滚盘式工作装置,包括平地机牵引架和回转架,所述平地机牵引架和回转架之间设有上述的滑动回转支撑。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与平地机牵引架固定连接,滑动齿圈与回转架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装配而成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作为固定端,滑动齿圈为滑动端,固定端与滑动端为面接触,润滑油膜更易形成,润滑更充分,相较于传统的滚动回转支撑,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接触应力大大降低,避免了滚动球体与滚道线接触或点接触,从而避免了因接触应力高出现的点蚀等损伤现象,延长了使用寿命;2、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滑动齿圈装配而成,在某部件失效时,仅更换失效部件即可,相较于传统的滚动回转支撑,大大降低了更换成本;3、本专利技术相较于托盘式工作装置,装配及使用过程中,无需调整轴向间隙和径向间隙,避免了异常磨损;滑动回转支撑某部件失效后仅需更换此失效件即可,不需更换整体回转架及齿圈,更换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剖示图;图3为图1中B-B向剖示图;图4为O型密封圈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5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三中滑动回转支撑的安装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回转驱动机构;2、平地机牵引架;3、滑动回转支撑;4、回转架;301、上固定板;302、下固定板;303、复合滑动轴承Ⅰ;304、复合滑动轴承Ⅱ;305、密封圈;306、滑动外齿圈;307、滑动内齿圈;308、润滑油杯;309、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滑动回转支撑3包括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之间设有滑动齿圈,滑动齿圈为滑动外齿圈306,滑动外齿圈306位于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的外侧,滑动外齿圈306的上方和下方与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之间分别设有复合滑动轴承Ⅱ304和密封圈305,密封圈305为VR型密封圈,滑动外齿圈306内侧与下固定板302之间设有复合滑动轴承Ⅰ303;如图3所示,滑动外齿圈306与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接触的滑动面上分别设有润滑油槽,下固定板302上设有润滑孔,润滑孔与润滑油槽相通,润滑孔内设有润滑油杯308。如图4所示,密封圈305还可以采用O型密封圈。本实施例在制作时,上固定板301加工有环形槽分别用于安装复合滑动轴承Ⅱ304和密封圈305;下固定板302加工有环形槽分别安装复合滑动轴承Ⅱ304、密封圈305和复合滑动轴承Ⅰ303。复合滑动轴承Ⅰ303限制滑动齿圈的径向运动,滑动齿圈可绕复合滑动轴承Ⅰ303的中心轴旋转,上固定板301加工有若干通孔,下固定板302加工有若干螺纹孔,上固定板301与下固定板302通过螺钉309连接,组成滑动回转支撑3的固定端,限制滑动齿圈的轴向运动。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所述滑动齿圈为滑动内齿圈307,滑动内齿圈307位于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的内侧;其它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三:如图6所示,滚盘式工作装置,包括平地机牵引架2和回转架4,所述平地机牵引架2和回转架4之间设有实施例一所述的滑动回转支撑3。实施例四:如图8所示,所述平地机牵引架2和回转架4之间设有实施例二所述的滑动回转支撑3。如图7和图9所示,安装时,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通过紧固件与平地机牵引架2固定连接,滑动齿圈通过紧固件与回转架4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根据工况需求,通过回转驱动机构1驱动滑动回转支撑3中的滑动齿圈相对下固定板302与复合滑动轴承Ⅰ303的中心轴旋转,下固定板302与复合滑动轴承Ⅰ303限制滑动齿圈的径向运动;上固定板301与下固定板302通过螺钉309连接,组成滑动回转支撑3的固定端,通过上固定板301与下固定板302之间的复合滑动轴承Ⅱ304限制滑动齿圈的轴向运动;同时,上固定板301与下固定板302通过紧固件与平地机牵引架2连接,进一步限制滑动齿圈的轴向运动。滑动齿圈带动回转架4的旋转,从而带动铲刀回转,实现铲刀回转角度的调整。日常使用保养过程中,润滑脂通过润滑油杯308、下固定板302的径向润滑孔、滑动齿圈滑动面的轴向润滑油槽及上、下滑动面的周向、径向润滑油槽进入到滑动齿圈与复合滑动轴承Ⅱ304及复合滑动轴承Ⅰ303的滑动接触面,从而形成润滑油膜,减少摩擦阻力和磨损;密封圈305防止杂质进入,形成有效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滚盘式工作装置及其滑动回转支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滑动回转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之间设有滑动齿圈,滑动齿圈的上方和下方与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之间分别设有复合滑动轴承Ⅱ(304)和密封圈(305),滑动外齿圈(306)内侧与下固定板(302)之间设有复合滑动轴承Ⅰ(30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动回转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之间设有滑动齿圈,滑动齿圈的上方和下方与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之间分别设有复合滑动轴承Ⅱ(304)和密封圈(305),滑动外齿圈(306)内侧与下固定板(302)之间设有复合滑动轴承Ⅰ(3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回转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齿圈为滑动外齿圈(306),滑动外齿圈(306)位于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的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回转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齿圈为滑动内齿圈(307),滑动内齿圈(307)位于上固定板(301)和下固定板(302)的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回转支撑,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迟峰王永苗国华崔元福赵旭光冯克祥王桂印刘洪超李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