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组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0103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0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组合结构,其包括均温板和与该均温板相连的热管。均温板包括相对盖合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以及第一毛细组织,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之间形成一第一腔室,第一毛细组织暴露于该第一腔室中且由具有第一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形成并具有第一厚度。热管包括管体和第二毛细组织,该管体内形成一第二腔室且该第二腔室和该第一腔室相连通,第二毛细组织设于该管体内并暴露于第二腔室中,且该第二毛细组织由具有第二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形成,并具有该第一厚度且该第二粉粒径大于该第一粉粒径,或者具有异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且该第二粉粒径小于该第一粉粒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优化热交换组合结构的热传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交换组合结构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组合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均温板和热管组合的热交换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均温板为一种板状热交换器,于内部真空的环境内注入工作流体,藉由工作流体的液气相变化执行热交换的功能。现有的均温板具有板状外形,其一般由两相盖合的盖板所组成,利用大表面积的两板面分别作为受热端和散热端。均温板的内部则一般设有毛细组织(wickstructure)以加速工作流体的汽化和流动。为更迅速排除电子元件运作产生的热量,现今会结合均温板和热管来作为散热装置。中国台湾专利号M488038揭露一种具有毛细构件的散热装置,其包含一毛细构件,毛细构件具有贴近壳体内的第一毛细结构的一块体以及由块体延伸、贴近热管内的第二毛细结构的一穿设部。中国台湾专利号M517314揭露一种散热装置,其热管的一开放端插接于壳体的顶侧的开口内,且开放端处一体延伸出一延伸部底接至该壳体腔室内的壳体底侧。中国台湾专利号M522331揭露一种热管和均温板组接结构,热管以开口位置处的止挡部对应壳体上的环墙。中国台湾专利号M532047揭露一种均温板和热管组合结构,其下壳体内具有立板可供热管穿经其中,由热管内延伸出来的毛细组织可和壳体内的毛细组织贴接。中国台湾专利号M533401揭露一种散热装置,其热管内具有至少一纤维束的毛细材可接触壳体内的毛细材。中国台湾专利号M534370亦揭露一种均温板和热管组合结构,其热管的一固定段连接至均温板的上金属壳,藉以使得热管内的毛细组织和壳体内的毛细组织相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够优化传热和散热效果的热交换组合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热交换组合结构,包括均温板及与该均温板相连的热管,该均温板包括相对盖合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以及第一毛细组织,该第一盖板和该第二盖板之间为中空而形成一第一腔室,该第一毛细组织暴露于该第一腔室中,其中,该第一毛细组织由具有第一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形成并具有第一厚度;该热管包括管体和第二毛细组织,该管体内为中空而形成一第二腔室且该第二腔室和该第一腔室相连通,该第二毛细组织设于该管体内并暴露于该第二腔室中,其中,该第二毛细组织由具有第二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形成并具有该第一厚度,该第二粉粒径大于该第一粉粒径。较佳地,该管体包括连接该均温板的一开放端以及一封闭端,该开放端以高周波、硬焊或激光焊的方式固定至该均温板中的一开口处。较佳地,该热交换组合结构还包括填注于该第一腔室和该第二腔室中的工作流体。较佳地,该管体为圆管、椭圆管或扁管。较佳地,该第一毛细组织邻接该第二毛细组织。较佳地,该热交换组合结构还包括分布于该第一腔室中并抵顶于该第一盖板和该第二盖板之间的多个支撑柱。较佳地,任一该支撑柱为毛细结构或实心结构或为毛细结构和实心结构的结合。较佳地,该多个支撑柱由具有第三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而成,该第三粉粒径大于该第一粉粒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热交换组合结构,包括均温板及与该均温板相连的热管,该均温板包括相对盖合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以及第一毛细组织,该第一盖板和该第二盖板之间为中空而形成一第一腔室,该第一毛细组织暴露于该第一腔室中,其中,该第一毛细组织由具有第一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形成并具有第一厚度;该热管包括管体和第二毛细组织,该管体内为中空而形成一第二腔室且该第二腔室和该第一腔室相连通,该第二毛细组织设于该管体内并暴露于该第二腔室中,其中,该第二毛细组织由具有第二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形成并具有异于该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且该第二粉粒径小于该第一粉粒径。较佳地,该管体包括连接该均温板的一开放端以及一封闭端,该开放端以高周波、硬焊或激光焊的方式固定至该均温板中的一开口处。较佳地,该热交换组合结构还包括填注于该第一腔室和该第二腔室中的工作流体。较佳地,该管体为圆管、椭圆管或扁管。较佳地,该第一毛细组织邻接该第二毛细组织。较佳地,该热交换组合结构还包括分布于该第一腔室中并抵顶于该第一盖板和该第二盖板之间的多个支撑柱。较佳地,任一该支撑柱为毛细结构或实心结构或为毛细结构和实心结构的结合。较佳地,该多个支撑柱由具有第三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而成,该第三粉粒径大于该第一粉粒径。本技术热交换组合结构包括均温板和与均温板相连接的热管,均温板内和热管的管体内皆覆有毛细组织,其中,在毛细组织具有相同厚度的前提下,形成热管的管体内的毛细组织的金属粉末的粉粒径大于形成均温板内的毛细组织的金属粉末的粉粒径,能够优化均温板的传热和散热的效果;而在毛细组织具有不同厚度的前提下,形成热管的管体内的毛细组织的金属粉末的粉粒径则小于形成均温板内的毛细组织的金属粉末的粉粒径,能够优化均温板的传热和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热交换组合结构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热交换组合结构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热交换组合结构的又一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方便说明,本技术图式中的均温板和热管的各结构、组织或部件不依其应用时的比例,而依据说明需要进行不等比例的放大,此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均温板和热管的实施。本技术以下所称的板体,是指外观上有相对的两个表面,该两个表面的面积远大于两表面之间的侧壁面积,其一般可利用相盖合的两盖板组合而成。其次,依据相对作用可将两盖板区分成用于接触或贴近发热源的盖板和起散热作用的盖板,两者的几何形状可相同或相异,侧壁则可由两盖板至少之一一体成型地提供,但本技术不限于此。以下虽以平面绘制来说明两盖板,但任一盖板亦可依据需要而设计为弧形或其他形状。再者,板体的内部呈中空状而形成一中空腔室,为方便说明,宏观上由两盖板盖合且介于两板体之间的腔室为以下所称的第一腔室,热管等其他组合件或其他结构的内部的中空空间则为以下所称的第二腔室或第三腔室等等。本技术以下所称的毛细组织或结构,是指组织或结构中具有多个毛细孔或相连通的孔洞空穴,一般为编织网或粉末烧结或结合上述两者所形成。在使用金属粉末烧结形成的例子中,使用较大粉粒径的粉末烧结时,毛细孔径大,毛细密度较低;在使用编织网形成的例子中,使用的编织网具有较少的网目数时,毛细孔径大,毛细密度较低;反之毛细孔径小者,则毛细密度较高。可以理解的,此处的毛细孔径或粉粒径,以统计上的量测得到,可以以一数值或一数值范围表示,并非以每个毛细孔径或粉粒径皆完全相同为必要。图1为本技术的热交换组合结构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热交换组合结构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2,热交换组合结构5包括一均温板10和与均温板10相连的一或多个热管70。于一实施例中,均温板10包括一第一盖板22和一第二盖板24。相对盖合的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24界定了均温板10内部的一中空空间,以第一腔室12表示。其次,均温板10尚包括暴露于第一腔室12中的一第一毛细组织50,其设置于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24的内面上。第一腔室12内设有一工作流体(图上未绘),第一毛细组织50接触工作流体。续参考图1至图2,均温板10具有一或多个开口25,开口25设置于第一盖板22或/和第二盖板24的侧壁28上;实施上,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热交换组合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均温板,其包括相对盖合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以及第一毛细组织,该第一盖板和该第二盖板之间为中空而形成一第一腔室,该第一毛细组织暴露于该第一腔室中,其中,该第一毛细组织由具有第一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形成并具有第一厚度;及与该均温板相连的热管,其包括管体和第二毛细组织,该管体内为中空而形成一第二腔室且该第二腔室和该第一腔室相连通,该第二毛细组织设于该管体内并暴露于该第二腔室中,其中,该第二毛细组织由具有第二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形成并具有该第一厚度,该第二粉粒径大于该第一粉粒径。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12 TW 1062068161.一种热交换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均温板,其包括相对盖合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以及第一毛细组织,该第一盖板和该第二盖板之间为中空而形成一第一腔室,该第一毛细组织暴露于该第一腔室中,其中,该第一毛细组织由具有第一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形成并具有第一厚度;及与该均温板相连的热管,其包括管体和第二毛细组织,该管体内为中空而形成一第二腔室且该第二腔室和该第一腔室相连通,该第二毛细组织设于该管体内并暴露于该第二腔室中,其中,该第二毛细组织由具有第二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形成并具有该第一厚度,该第二粉粒径大于该第一粉粒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管体包括连接该均温板的一开放端以及一封闭端,该开放端以高周波、硬焊或激光焊的方式固定至该均温板中的一开口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组合结构还包括填注于该第一腔室和该第二腔室中的工作流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管体为圆管、椭圆管或扁管。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毛细组织邻接该第二毛细组织。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组合结构还包括分布于该第一腔室中并抵顶于该第一盖板和该第二盖板之间的多个支撑柱。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任一该支撑柱为毛细结构或实心结构或为毛细结构和实心结构的结合。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支撑柱由具有第三粉粒径的金属粉末烧结而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安智陈志伟张天曜郭哲玮郭晋宏刘建富
申请(专利权)人: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