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旋转机械手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92026 阅读:7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0 17: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旋转机械手臂装置,安装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转装置、机械大臂、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可旋转机械小臂和厢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新颖、布置合理;一种可旋转机械手臂装置有效地减小了第一液压缸的作用力,降低系统压力,从而能够对更重的厢体进行作业,运载能力更强;并且还减少了工作做功、降低了作业过程中厢体的倾斜角度,有利于厢体的受力改善,综合性能显著提高。

A revolving mechanical arm devic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otatable mechanical arm device, which is mounted on a car unloading garbage truck,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rising a turnover device, a mechanical arm, a first hydraulic cylinder, a second hydraulic cylinder, a rotatable mechanical arm and a carriage body.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vel structur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a rotary arm devic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force of the first hydraulic cylinder, which can reduce the system pressure, working on the car body is heavier, stronger carrying capacity; and also reduces work work, reduce the tilt angle in the process of car body, in favor of the car body stress improvemen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旋转机械手臂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旋转机械手臂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配备合适的垃圾中转站产品已成为各大城市的迫切需求。纵观国内现有垃圾中转站产品,车箱可卸式垃圾车以其装卸方便、设备利用率高、高效快捷等突出特点而成为市场的新宠。车箱可卸式垃圾车同时具有垃圾自卸和箱体自动装卸功能,而且这两种功能由一个车载工作装置完成。垃圾中转站与车箱可卸式垃圾车配套使用,具有压缩能力强、机动性强、运输无二次污染、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建投资、不需另配起重设备等特点。目前市场上使用的车箱可卸式垃圾车主要是拉臂固定式,其结构上包括翻转装置、厢体、第一液压缸和拉臂,工作过程为:首先将翻转装置与拉臂固定,液压缸直接推动翻转装置、拉臂与厢体做定轴转动。这种车箱可卸式垃圾车结构简单,但是由于受力学条件的限制,其能够装载厢体的重量比较小,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垃圾产生量也在飞速增加,对大载量的车箱可卸式垃圾车需求也不断增加,现有拉臂固定式的车箱可卸式垃圾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旋转式拉臂机构,应用该结构的车厢可卸式垃圾车能有效降低液压系统压力,优化举升装置,提升装载量,提高产品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所述一种可旋转机械手臂装置安装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转装置、机械大臂、第一液压缸、小液压缸、可旋转机械小臂和厢体;翻转装置后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车体后端,该端上部装有滑动轮毂,滑动轮毂与厢体底部接触,厢体通过滑动轮毂支承并能滑动;翻转装置前端与机械大臂后端铰连,机械大臂上靠近后端的位置铰连固定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端,第一液压缸的缸体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副车架上;所述可旋转机械小臂为L形结构,其短支臂端部铰连固定在机械大臂前部,长支臂端部固定有挂钩,挂钩勾在厢体前侧壁上部,所述机械大臂前端与第二液压缸的缸体端铰连固定,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端铰连固定在L形的可旋转机械小臂的长支臂中部位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厢体底部两端也安装有滑动轮毂。本专利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结构新颖、布置合理;一种可旋转机械手臂装置有效地减小了第一液压缸的作用力,降低系统压力,从而能够对更重的厢体进行作业,运载能力更强;并且还减少了工作做功、降低了作业过程中垃圾车厢的倾斜角度,有利于厢体受力改善,综合性能显著提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可旋转机械手臂装置安装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上,结构上包括翻转装置3、机械大臂4、第一液压缸6、第二液压缸8、可旋转机械小臂9和厢体12;翻转装置3后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车体后端1上,该端上部装有滑动轮毂2,滑动轮毂2与厢体12底部接触,厢体12通过滑动轮毂2支承并能滑动;翻转装置3前端与机械大臂4后端铰连,机械大臂4上靠近后端的位置铰连固定第一液压缸6的活塞杆端,第一液压缸6的缸体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副车架前部5上;所述可旋转机械小臂9为L形结构,其短支臂7端部铰连固定在机械大臂4前部,长支臂10端部焊接固定有挂钩11,挂钩11勾在厢体12前侧壁上部,所述机械大臂4前端与第二液压缸8的缸体端铰连固定,第二液压缸8的活塞杆端铰连固定在L形的可旋转机械小臂9的长支臂10中部位置;所述厢体12底部两端也安装有滑动轮毂2,用于支承厢体12。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进行装卸或拉卸厢作业时,可选转式拉臂机构的工作过程如下:按照厢体12底部接触部位的不同,整个作业工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厢体12底部支承在所述翻转装置3上的滑动轮毂2上,翻转架3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处于静止不动状态,第二液压缸8的活塞杆首先伸出,推动L形的可旋转机械小臂9围绕其与机械大臂4的铰接点做定轴转动,此时厢体12向车尾方向移动;第二阶段是厢体12底部后端的滑动轮毂2支承在路面上,此时第一液压缸6的活塞杆伸出,推动机械大臂4、第二液压缸8、可旋转机械小臂9一起围绕翻转架3前端与机械大臂4后端的铰接点做定轴转动。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进行卸料作业时,一种可旋转机械手臂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第一液压缸6直接推动翻转装置3、机械大臂4、第二液压缸8、可旋转机械小臂9和厢体12围绕所述翻转装置3与垃圾车底盘的铰连固定点做定轴转动,厢体12被侧举起来,将垃圾翻倒卸掉。对上述两种工况分析可以得出:进行装卸或拉卸厢作业时,可旋转式拉臂机构的第二液压缸8在第一液压缸4动作之前开始伸出,从而使厢体12往后移动,可以使第一液压缸4开始时的最大推力减小或最大拉力减小,在相同的系统压力下能够能对更大载重的厢体12进行作业;同时由于旋转小臂9的预先摆动,厢体12在拉起过程中离后翻转点更近,重力矩减小,厢体12在拉起过程中的摆动半径减小,做功明显降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旋转机械手臂装置,安装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上,其特征在于: 包括翻转装置(3)、机械大臂(4)、第一液压缸(6)、第二液压缸(8)、可旋转机械小臂(9) 和厢体(12);翻转装置(3)后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车体后端(1)上, 该端上部装有滑动轮毂(2),滑动轮毂(2)与厢体(12)底部接触,厢体(12) 通过滑动轮毂(2)支承并能滑动;翻转装置(3)前端与机械大臂(4)后端铰连,机械大臂 (4)上靠近后端的位置铰连固定第一液压缸(6)的活塞杆端,第一液压缸(6) 的缸体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车体前端(5)上;所述可旋转机械小臂(9)为折角形结构,其短支臂(7)端部铰连固定在机械大臂(4)前部,长支臂(10)端部 固定有挂钩(11),挂钩(11)勾在厢体(12)前侧壁上部,所述机械大臂(4) 前端与第二液压缸(8)的缸体端铰连固定,第二液压缸(8)的活塞杆端铰连固 定在L形的可旋转机械小臂(9)的长支臂(10)中部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旋转机械手臂装置,安装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转装置(3)、机械大臂(4)、第一液压缸(6)、第二液压缸(8)、可旋转机械小臂(9)和厢体(12);翻转装置(3)后端铰连固定在垃圾车的车体后端(1)上,该端上部装有滑动轮毂(2),滑动轮毂(2)与厢体(12)底部接触,厢体(12)通过滑动轮毂(2)支承并能滑动;翻转装置(3)前端与机械大臂(4)后端铰连,机械大臂(4)上靠近后端的位置铰连固定第一液压缸(6)的活塞杆端,第一液压缸(6)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修玲
申请(专利权)人:如皋市明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