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扰流换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73726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7 0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扰流换热管,包括管体、实心管和螺旋板,所述实心管设置在管体的轴心位置,所述实心管的外壁固定设置有一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管体的内壁,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分布设置有扰流板所述扰流板的中间设置有椭圆形液流孔,所述实心管的外壁两连接板之间均匀设置有两块挡流板,所述管体的内壁两连接板之间固定设置有螺旋板,通过在管子中间固定设置实心管,能将中间流体形成湍流,增加了流体的紊流效果,从而增加了流体的换热面积,也就增大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通过在实心管的连接板上固定设置扰流板,有助于流体较快的通过管子,从而在流体流速上增加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扰流换热管
本技术涉及换热管
,具体为一种扰流换热管。
技术介绍
换热管是换热器的元件之一,通常放置在换热器内,高温流体在管内流动,低温流体在管内流体,以此来完成两介质之间热量的交换,由于流体在管道内流动会形成层流,管中的流体温度较管周围的流体温度较高,到至换热效果不明显,而且温度不同,对换热器影响也较大,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人们对换热管的结构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以便提高换热效率,现在较为普遍的是在换热管内部设置扰流件,以方便形成紊流,增加换热效率。现有结构中的扰流件通常是在换热管内部设置螺旋纹或者平板线条扰流片,这些元件仅仅是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形成较大的湍流,不能较大地强化管内部的有效换热面积,而且扰流元件密集会导致流体流速受到一定的影响,长时间的使用在管子内部也会形成污垢堆积,不仅影响了管子里流体流动,还会影响换热效率,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扰流换热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扰流换热管,包括管体、实心管和螺旋板,所述实心管设置在管体的轴心位置,所述实心管的外壁固定设置有一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为三个一组且呈圆周分布,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管体的内壁,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分布设置有扰流板,所述扰流板包括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所述第一扰流板固定在连接板一侧靠近实心管的位置,所述第二扰流板固定在连接板另二侧靠近管体内壁的位置,所述扰流板的中间设置有椭圆形液流孔,所述实心管的外壁两连接板之间均匀设置有两块挡流板,所述挡流板的表面设置有弧线形凸起,所述管体的内壁两连接板之间固定设置有螺旋板,所述螺旋板的表面设置有弧线形凹槽。优选的,所述连接板设置有若干组,且每组间距设置为3-5cm。优选的,所述管体与实心管弯折的部分设置在两组连接板的中间部分。优选的,所述扰流板与连接板固定的夹角设置为30°-60°。优选的,所述挡流板的长度设置与连接板的纵向长度相同。优选的,所述螺旋板的螺旋方向设置为相邻两组相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此扰流换热管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通过在管子中间固定设置实心管,能将中间流体形成湍流,增加了流体的紊流效果,从而增加了流体的换热面积,也就增大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通过在实心管的连接板上固定设置扰流板,不仅能破坏流体的层流,而且有助于流体较快的通过管子,从而在流体流速上增加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管体;2-实心管;3-连接板;4-挡流板;5-扰流板;6-第一扰流板;7-第二扰流板;8-椭圆形液流孔;9-螺旋板;10-弧线形凹槽;11-弧线形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扰流换热管,包括管体1、实心管2和螺旋板9,所述实心管2设置在管体1的轴心位置,所述实心管2的外壁固定设置有一组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设置为三个一组,且呈圆周分布,所述连接板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管体1的内壁,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分布设置有扰流板5,所述扰流板5包括第一扰流板6和第二扰流板7,所述第一扰流板6固定在连接板3一侧靠近实心管2的位置,所述第二扰流板7固定在连接板3另一侧靠近管体1内壁的位置,所述扰流板5的中间设置有椭圆形液流孔8,所述实心管2的外壁两连接板3之间均匀设置有两块挡流板4,所述挡流板4的表面设置有弧线形凸起11,所述管体1的内壁两连接板之间固定设置有螺旋板9,所述螺旋板9的表面设置有弧线形凹槽10。所述连接板3设置有若干组,且每组间距设置为3-5cm,便于管体1的安装过程中弯折部分的控制,所述管体1与实心管2弯折的部分设置为两组连接板3的中间部分,所述扰流板5与连接板3固定的夹角设置为30°-60°,便于流体通过扰流板5,避免发生流体的堵塞和扰流板5后面形成稳定区,所述挡流板4的长度设置与连接板3的纵向长度相同,便于挡流板的安装,所述螺旋板9的螺旋方向设置为相邻两组相反,增加了流体的紊流程度。工作原理:使用该管体1时,流体先被实心管2把层流破坏,在连接板3上扰流板5的作用下,形成不稳定流体,在流经螺旋板9后,便于与管外流体发生热交换,挡流板4上的弧线形凸起11和螺旋板上的弧线形凹槽10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紊流区,以便增加换热效率。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扰流换热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扰流换热管,包括管体(1)、实心管(2)和螺旋板(9),其特征在于:所述实心管(2)设置在管体(1)的轴心位置,所述实心管(2)的外壁固定设置有一组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设置为三个一组,且呈圆周分布,所述连接板(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管体(1)的内壁,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分布设置有扰流板(5),所述扰流板(5)包括第一扰流板(6)和第二扰流板(7),所述第一扰流板(6)固定在连接板(3)一侧靠近实心管(2)的位置,所述第二扰流板(7)固定在连接板(3)另一侧靠近管体(1)内壁的位置,所述扰流板(5)的中间设置有椭圆形液流孔(8),所述实心管(2)的外壁两连接板(3)之间均匀设置有两块挡流板(4),所述挡流板(4)的表面设置有弧线形凸起(11),所述管体(1)的内壁两连接板之间固定设置有螺旋板(9),所述螺旋板(9)的表面设置有弧线形凹槽(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扰流换热管,包括管体(1)、实心管(2)和螺旋板(9),其特征在于:所述实心管(2)设置在管体(1)的轴心位置,所述实心管(2)的外壁固定设置有一组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设置为三个一组,且呈圆周分布,所述连接板(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管体(1)的内壁,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分布设置有扰流板(5),所述扰流板(5)包括第一扰流板(6)和第二扰流板(7),所述第一扰流板(6)固定在连接板(3)一侧靠近实心管(2)的位置,所述第二扰流板(7)固定在连接板(3)另一侧靠近管体(1)内壁的位置,所述扰流板(5)的中间设置有椭圆形液流孔(8),所述实心管(2)的外壁两连接板(3)之间均匀设置有两块挡流板(4),所述挡流板(4)的表面设置有弧线形凸起(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伟林辉李志伟童高鹏周东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