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7081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包括散热管本体,以及沿散热管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在散热管本体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翅片,每相邻的两个内翅片,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有一个中间配合结构,每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均相互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位于两端的两个内翅片,靠近散热管短边的一端,均有一个截面与散热管短边内壁形状相同的端部配合结构,两个端部配合结构分别与散热管的两个短边内壁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散热管内部设置至少两个内翅片,使内翅片与散热管本体内壁更好的接触,使散热管的结构强度和承压能力提高;中间配合结构和端部配合结构的存在,形成双层复合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管的结构强度和承压能力。

A high strength combined heat dissipation tub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high strength combined heat pipe, including heat pipe body, and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radiating pipe are arranged side by side inside the main body of two or more than two of the inner fin in the heat pipe, the two inner fin adjacent, close to each other at one end has an intermediate matching structure, two the middle of each adjacent structure are mutually contact with the formation of double composite structure; two inner fin located at both ends of the radiating pipe near one end of the short side, there is a section with the heat pipe with short side wall structure of the same shape at the end of two, the end of the matching structure respectively with two short side wall cooling the contact formation of double composite structure.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arranged inside the heat pipe at least two inner fin, the inner wall of the body is better in the fin and the radiation pipe contact, improve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heat pipe; intermediate complex structure and end with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of a double layer composite structure, improve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tube furt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产的汽车越来越高档,功率也逐步提升,人们对使用要求的提高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散热器已远远跟不上汽车发展的速度。目前卡车、客车、工程机械、农用装备等所匹配的中冷器所用的散热管大多为挤压管或高频焊管内部塞入整根内翅片,存在散热效率低、结构强度低、内翅片与散热管焊接不牢固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散热管内部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翅片,实现内翅片与散热管本体内壁更好的接触,提高了散热管的结构强度和承压能力;每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均相互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两个端部配合结构分别与散热管的两个短边内壁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管的结构强度和承压能力。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包括散热管本体以及沿散热管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在散热管本体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翅片,每相邻的两个内翅片,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有一个中间配合结构,每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均相互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位于两端的两个内翅片,靠近散热管短边的一端,均有一个截面与散热管短边内壁形状相同的端部配合结构,两个端部配合结构分别与散热管的两个短边内壁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散热管内部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翅片,由于内翅片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放置在散热管本体内的内翅片相互挤压,使得内翅片能够充满散热管内腔,使内翅片与散热管本体的内壁更好的接触,这样使散热管与内翅片的焊合率提高,提高了散热管的结构强度和承压能力。中间配合结构对散热管本体进行分段局部加强,提高了散热管长边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和承压能力,其结构强度和承压强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端部配合结构与散热管本体的短边内壁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特殊结构的内翅片与散热管本体焊接后,在散热管本体相对薄弱的短边部位进行局部加强,其结构强度和承压强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作为优选,每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为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的“[”形结构或“L”形结构,或“[”形结构和“L”形结构组合的至少一种。作为优选,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为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的“[”形结构,每个“[”形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散热管的两个长边内壁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相邻两个“[”形结构的中部立面相互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两个“[”形结构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并且分别在两个长边面上形成双层复合结构,对散热管分段局部加强,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结构强度和承压强度。作为优选,每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为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的“L”形结构,每个“L”形结构的横边均与散热管的长边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两个“L”形结构的纵边相互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两个“L”形结构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在散热管的两个长边面或散热管的一个长边面上形成双层复合结构,对散热管分段局部加强,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结构强度和承压强度。作为优选,每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为“[”形结构和“L”形结构组合,“[”形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散热管的两个长边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L”形结构的横边与散热管的任意一个长边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形结构的中部与“L”形结构的纵边相互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形结构和“L”形结构组合对散热管分段局部加强,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结构强度和承压强度。作为优选,所述内翅片为波状结构,波状结构的内翅片的波峰和波谷分别与散热管本体的两个长边内壁接触。波状结构的内翅片能够间隔的与散热管内壁接触,形成多个线接触,提高散热管的结构强度和承压强度。作为优选,所述内翅片为正弦波、方波、梯形波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优选,所述内翅片为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为沿散热管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齿,多个齿的中部通过横杆连接固定,每个齿的两端分别朝向散热管本体的两个长边,齿状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散热管本体的两个长边内壁接触。齿状结构的内翅片能够间隔的与散热管内壁接触,形成多个线接触,提高散热管的结构强度和承压强度。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管本体为矩形管结构,两个端部配合结构均为与矩形散热管短边配合的“[”形包边结构,两个“[”形包边结构为轴对称或中心对称;“[”形包边结构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矩形管长边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形包边结构的中部与矩形管短边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形包边结构与散热管本体的短边内壁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在散热管本体相对薄弱的短边部位进行局部加强,其结构强度和承压强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管本体为两端是圆弧形的椭圆形结构,两个端部配合结构为分别与椭圆形散热管两个短边配合的“C”形包边结构,两个“C”形包边结构为轴对称或中心对称,“C”形包边结构与椭圆形散热管两个短边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C”形包边结构与散热管本体的短边内壁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在散热管本体相对薄弱的短边部位进行局部加强,其结构强度和承压强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管本体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翅片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宽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散热管内部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翅片,由于内翅片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放置在散热管本体内的内翅片相互挤压,使得内翅片能够充满散热管内腔,使内翅片与散热管本体的内壁更好的接触,这样使散热管与内翅片的焊合率提高到99%以上,提高了散热管的结构强度和承压能力;2、每相邻的两个内翅片,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有一个中间配合结构,每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均相互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中间配合结构对散热管本体进行分段局部加强,提高了散热管长边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和承压能力,其结构强度和承压强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3、本专利技术位于两端的两个内翅片,靠近散热管短边的一端,均有一个截面与散热管短边形状相同的端部配合结构,端部配合结构与散热管本体的短边内壁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特殊结构的内翅片与散热管本体焊接后,在散热管本体相对薄弱的短边部位进行局部加强,其结构强度和承压强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翅片,使散热管内部流通通道增加,增大了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本专利技术可实现工业化生产,通过专用设备经多次成型,通过钎焊炉一次焊接而成,生产效率高,适用于较大批量的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散热管本体,2、内翅片,3、“[”形结构,4、“[”形包边结构,5、“L”形结构,6、“C”形包边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散热管本体1,以及沿散热管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在散热管本体1内部的两个内翅片2,两个内翅片2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有一个中间配合结构,所述中间配合结构为轴对称的“[”形结构3,每个“[”形结构3的两端分别与散热管的两个长边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两个“[”形结构3的中部相互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所述内翅片2为正弦波结构,正弦波内翅片2的波峰和波谷分别与散热管本体1的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包括散热管本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散热管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在散热管本体(1)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翅片(2),每相邻的两个内翅片(2)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有一个中间配合结构,每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均相互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位于两端的两个内翅片(2),靠近散热管短边的一端,均有一个截面与散热管短边内壁形状相同的端部配合结构,两个端部配合结构分别与散热管的两个短边内壁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包括散热管本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散热管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在散热管本体(1)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翅片(2),每相邻的两个内翅片(2)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有一个中间配合结构,每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均相互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位于两端的两个内翅片(2),靠近散热管短边的一端,均有一个截面与散热管短边内壁形状相同的端部配合结构,两个端部配合结构分别与散热管的两个短边内壁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每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为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的“[”形结构(3)或“L”形结构(5),或“[”形结构(3)和“L”形结构(5)组合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为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的“[”形结构(3),每个“[”形结构(3)的两端分别与散热管的两个长边内壁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相邻两个“[”形结构(3)的中部立面相互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每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为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的“L”形结构(5),每个“L”形结构(5)的横边均与散热管的长边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两个“L”形结构(5)的纵边相互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强度组合式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每相邻的两个中间配合结构为“[”形结构(3)和“L”形结构(5)组合,“[”形结构(3)的两端分别与散热管的两个长边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L”形结构(5)的横边与散热管的任意一个长边面接触,形成双层复合结构,“[”形结构(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卫平
申请(专利权)人:泰安鼎鑫冷却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