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管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65532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7 04: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快速管扣结构,其是于第一元件外侧设支轴,以为第二元件的轴槽设置,让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一端先互相结合形成单向开口状,并于二管件互相衔接后,于衔接端设置止漏元件,再以前述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包覆于止漏元件外侧,并以扣合元件将前述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另一端扣合,即可将相衔接的二管件接合,并藉由止漏元件防止管件内的液体渗漏,只要一人操作,即可快速更换清理管件内的积存污垢,以保持管件内的畅通,节省养护人力的快速管扣结构。

Rapid tube buckle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quick pipe buckle structure, which is the first element arranged at the outer side of the supporting shaft, the shaft groove second element set thought, let the end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omponent of the first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one-way opening shape, and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in two fittings, in connection end stop leakage element, then the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omponent is coated on the outside and to prevent leakage components, fastening elements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omponent and the other end is buckled to the convergence of two pipe joint, and to prevent leakage of liquid leakage by element inside the tube, as long as one operation, cleaning pipe to quickly replace the accumulation of dirt and to keep the pipe flow, save fast pipe maintenance manpower buckl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快速管扣结构
本专利技术关于快速管扣结构,尤指一种于第一元件外侧设支轴,以为第二元件的轴槽设置,让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一端先互相结合形成单向开口状,并于二管件互相衔接后,于衔接端设置止漏元件,再以前述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包覆于止漏元件外侧,并以扣合元件将前述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另一端扣合,即可将相衔接的二管件接合,并藉由止漏元件防止管件内的液体渗漏,只要一人操作,即可快速更换清理管件内的积存污垢,以保持管件内的畅通,节省养护人力的快速管扣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及2所示,其为现有的管扣,包含第一元件A0、第二元件A1及止漏元件B等组成,其中第一元件A与第二元件B的一端系以一支轴A3形成轴设端A30,让第一元件A0及第二元件A1得以产生单向开闭的功能,并于第一元件A与第二元件B的另一端以一栓设元件A4栓设形成栓设端A40,使得该现有的管扣得以配合各类管件C的外径,均可将二管件栓固衔接。而其缺点为当二管件C的衔接端C0设置于止漏元件B内,且恰位于前述第一元件A与第二元件B的轴设端A30与栓设端A40的位置,且如管件C的外径恰大于第一元件A0与第二元件A1结合后的最小内径,将使得互相结合的第一元件A0与第二元件A1轴设端A30与栓设端A40的内侧产生第一缝隙A31及第二缝隙A41,如此,当管件作为送水管时,液体会在自二管件的衔接端C0的位置,渗漏到止漏元件B,此时,该液体的压力即会自动挤压位于第一缝隙A31及第二缝隙A41的止漏元件B,造成止漏元件B会依据第一缝隙A31及第二缝隙A41的形状而变形(如图1),经过一段时间后,该止漏元件B即会自变形处开始破损,造成液体渗漏出来。为此,本专利技术者,针对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积多年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经验,而专利技术本案,以充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与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易,得以解决建筑物管件、输水管安装位置狭窄,人力施工不便的问题,以极少人力,不须手工具,即可以快速更换破损的管件,并可快速拆下相衔接的二管件,以清除管件内的积存污垢,保持管件内的畅通,且经实验,比现有技术的施工速度快5倍以上,且人力得以减少二分之一以上,从而增快施工速度,节省人力的快速管扣结构创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快速管扣结构设第一元件及第二元件,前述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均于内侧面设对应的卡合环围,得以卡合于相衔接的二管件的卡合槽中,于前述卡合环围的内侧设凹弧槽,以为止漏元件设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第一元件外侧一端设支轴,以为第二元件的轴槽设置,前述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另一端对应的扣合槽,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共同夹固管件后,得以前述扣合元件扣合于前述第一元件及第二元件各自的扣合槽,即可将相衔接的二管件结合,并以止漏元件防止管件内的液体渗漏,并具有快速更换清理管件内的积存污垢,保持管件内的畅通,节省养护人力者。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快速管扣结构,乃于第一元件的凹弧槽的一端设卡合端,另一端则设卡合区,以对应于第二元件的卡合区与卡合端的设置互相结合运作,用以预防止漏元件受到二管件衔接端渗漏的液体挤压的压力而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衔接端发生变形,致使液体渗漏。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快速管扣结构,乃于第二元件的凹弧槽的一端设卡合区,另一端则设卡合端,以对于前述第一元件的卡合端与卡合区互相运作结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快速管扣结构,可于第一元件的凹弧槽的两端设凹入状的卡合区,以对应于第二元件的二卡合端的对应结合运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快速管扣结构,可于第一元件的凹弧槽的底壁的两端分别设向外延伸的卡合端,以对应于第二元件的二卡合区的设置运作。附图说明从对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主旨及其使用的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以下描述来看,本专利技术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的运用状态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分解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分解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第一动作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第二动作视图。图7是图6中A部分的放大视图。图8是图6中B部分的放大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第三动作视图。图10是图9中C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1是图9中D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组合完成后的剖视图。图13是图12中E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4是图12中F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组合完成后的视图。图16是图15中沿A-A线的剖视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运用状态视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运用状态的立体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第一元件1卡合环围10凹弧槽11支轴12轴座120扣合槽13延伸座130卡合端140卡合区141第二元件2卡合环围20凹弧槽21轴槽22轴槽座220扣合槽23延伸座230卡合端240卡合区241止漏元件3外表面30倾斜面31间隙32中孔33管件4a、4b扣合元件5扳动件50支轴500扳动面501结合孔502结合槽502a活动空间503扣动件51上支轴510下支轴511连结片512接触间隙60、61具体实施方式为让公众得以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兹依附图式解说如下:如图3及4所示,本专利技术至少包含:第一元件1,于内侧面设卡合环围10,前述卡合环围10配合第一元件1的形状为一体成型,得利用前述卡合环围10卡合于相衔接的二管件4a、4b的表面(如图17所示),前述卡合环围10的内侧并设凹弧槽11,以为止漏元件3设置。前述第一元件1设支轴12,以设置于第二元件2的轴槽22,前述第一元件1的支轴12系藉由一轴座120与第一元件1成一体。前述第一元件1设扣合槽13,以为扣合元件5扣合(如图5~15所示),前述扣合槽13是设置于延伸座130下方,前述延伸座130则是与第一元件1为一体成型并向外延伸。前述第一元件1的凹弧槽11的一端设有自凹弧槽11的底壁向外延伸的卡合端140,前述第一元件1的凹弧槽11的另一端则于凹弧槽11的底壁设凹入状的卡合区141(如图3所示),其是对应于第二元件2的卡合区241与卡合端240的设置运作,用以预防止漏元件3受到二管件衔接端渗漏的液体挤压的压力而于第一元件1与第二元件2的衔接端发生变形致使液体渗漏。或如图4所示,可于前述第一元件1的凹弧槽11两端分别于凹弧槽11的底壁设凹入状的卡合区141,其是对应于第二元件2的二卡合端240的设置运作,用以预防止漏元件3受到二管件衔接端渗漏的液体挤压的压力,而于第一元件1与第二元件2的衔接端发生变形致使液体渗漏。当然也可于前述第一元件1的凹弧槽11两端分别于凹弧槽11的底壁向外延伸形成卡合端140,以对应于第二元件2的二卡合区241的设置运作,亦无不可,端视实际需求。如图3及4所示,本专利技术设第二元件2,其是与前述第一元件1互为对应,得以与前述第一元件1组合形成环状,前述第二元件2的内侧面设卡合环围20,以对应于前述第一元件1的卡合环围10,得以卡合于相衔接的二管件4a、4b的表面(如图17所示),前述卡合环围20内侧设凹弧槽21,以对应于前述第一元件1的凹弧槽11,以为止漏元件3设置(如图4~16所示)。前述第二元件2的一端设轴槽22,以配合前述第一元件1的支轴12设置,前述第二元件2的轴槽22设置于轴槽座220上方,并与第二元件2为一体成型。前述第二元件2的另一端设扣合槽23,以为扣合元件5扣合(如图4~15所示),前述第二元件2的扣合槽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快速管扣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快速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第一元件,于内侧面设卡合环围,得以卡合于相衔接的管件的表面,前述卡合环围的内侧设凹弧槽,得为止漏元件设置,前述第一元件外侧的一端设一体成型的支轴,并以轴座与第一元件连接,以为第二元件的轴槽设置,前述第一元件外侧的另一端设扣合槽,以为扣合元件扣合;前述第一元件的凹弧槽的一端设卡合端,另一端则设卡合区,以对应于第二元件的卡合区与卡合端的设置互相结合运作,用以预防止漏元件受到二管件衔接端渗漏的液体挤压的压力而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衔接端发生变形,致使液体渗漏;第二元件,对应于前述第一元件,于内侧面设卡合环围,得以卡合于相衔接的另一管件的外表面,前述卡合环围内侧设凹弧槽,得为止漏元件设置,前述第二元件外侧的一端设轴槽,其是设置于轴槽座上方,并以轴槽座与第二元件一体成型,以为前述第一元件的支轴设置,前述第二元件外侧另一端则设扣合槽,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共同夹固相衔接的二管件后,得以扣合元件扣合于前述第一元件及第二元件各自的扣合槽,即可将相衔接的二管件结合;前述第二元件的凹弧槽的一端设卡合区,另一端则设卡合端,以对应于前述第一元件的卡合端与卡合区互相运作结合;扣合元件,设扳动件,前述扳动件设一体成型的支轴、扳动面、结合孔及结合槽,得以以前述扳动件的支轴设置于前述第一元件的扣合槽,前述扳动面是设于前述支轴上方,前述结合孔及结合槽是位于扳动面内侧,以为扣动件的下支轴设置,前述扳动件的扳动面与支轴的内结合角是小于90度,得以更方便施力操作扳动件的运作,前述扳动件的扳动面于二组支轴之间形成活动空间,方便扣动件的设置与运作;前述扣合元件设扣动件,前述扣动件设一体成型的上、下支轴及连结片,前述连结片为弧型片状,让扣合元件的扣动件得以准确的与第二元件的扣合槽相扣合,前述连结片是设于前述上、下支轴之间,并内缩于前述上、下支轴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27 TW 1051201421.一种快速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第一元件,于内侧面设卡合环围,得以卡合于相衔接的管件的表面,前述卡合环围的内侧设凹弧槽,得为止漏元件设置,前述第一元件外侧的一端设一体成型的支轴,并以轴座与第一元件连接,以为第二元件的轴槽设置,前述第一元件外侧的另一端设扣合槽,以为扣合元件扣合;前述第一元件的凹弧槽的一端设卡合端,另一端则设卡合区,以对应于第二元件的卡合区与卡合端的设置互相结合运作,用以预防止漏元件受到二管件衔接端渗漏的液体挤压的压力而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衔接端发生变形,致使液体渗漏;第二元件,对应于前述第一元件,于内侧面设卡合环围,得以卡合于相衔接的另一管件的外表面,前述卡合环围内侧设凹弧槽,得为止漏元件设置,前述第二元件外侧的一端设轴槽,其是设置于轴槽座上方,并以轴槽座与第二元件一体成型,以为前述第一元件的支轴设置,前述第二元件外侧另一端则设扣合槽,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共同夹固相衔接的二管件后,得以扣合元件扣合于前述第一元件及第二元件各自的扣合槽,即可将相衔接的二管件结合;前述第二元件的凹弧槽的一端设卡合区,另一端则设卡合端,以对应于前述第一元件的卡合端与卡合区互相运作结合;扣合元件,设扳动件,前述扳动件设一体成型的支轴、扳动面、结合孔及结合槽,得以以前述扳动件的支轴设置于前述第一元件的扣合槽,前述扳动面是设于前述支轴上方,前述结合孔及结合槽是位于扳动面内侧,以为扣动件的下支轴设置,前述扳动件的扳动面与支轴的内结合角是小于90度,得以更方便施力操作扳动件的运作,前述扳动件的扳动面于二组支轴之间形成活动空间,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福耀
申请(专利权)人:第一防蚀管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