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屋墙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4373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2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房屋墙体结构,旨在解决墙体潮湿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基层墙体、设置于基层墙体上的保温层、设置于保温层上的抗裂防护层以及设置于抗裂防护层上的饰面层,所述抗裂防护层与饰面层之间设有加热装置,所述饰面层上设有检测墙体湿度以发出检测信号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电性连接有控制装置,且控制装置响应于检测装置于控制加热装置工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房屋墙体结构具有减少墙体潮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房屋墙体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房屋墙体结构。
技术介绍
墙体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物竖直方向的主要构件,通常是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墙体主要起分隔、围护和承重等作用,还有隔热、保温、隔声等功能。目前,固定建筑物为了保证较好的围护、承重效果,采用的均为砖石和混凝土砌成的墙体,这种墙体往往一面墙是一个整体,建造时由若干砖头依次堆砌而成。由于南方天气较为潮湿,墙体上经常会起潮,造成墙体潮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房屋墙体结构,具有减少墙体潮湿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房屋墙体结构,包括基层墙体、设置于基层墙体上的保温层、设置于保温层上的抗裂防护层以及设置于抗裂防护层的饰面层,所述抗裂防护层与饰面层之间设有加热装置,所述饰面层上设有检测墙体湿度以发出检测信号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电性连接有控制装置,且控制装置响应于检测装置以控制加热装置工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饰面层上设置的检测墙体湿度的检测装置,通过检测装置以检测墙体饰面层的湿度以发出检测信号,控制装置响应于检测装置控制加热装置对潮湿的墙壁进行加热除湿,减少墙面潮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装置设置于饰面层,且所述检测装置为湿度传感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饰面层位于室内,且与室内的空气直接接触,容易起潮,通过在饰面层上设置的湿度传感器,可以准确的检测到墙体湿度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热丝。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热丝得电后对墙体的饰面层进行加热,达到去湿的目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主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湿敏电阻TR、第一电阻R1和低湿选通电路和高湿选通电路,所述湿敏电阻TR和第一电阻R1串联,所述低湿选通电路和高湿选通电路并联后电性连接于湿敏电阻TR和第一电阻R1之间;所述高湿选通电路包括第一比较器B1、第一三极管Q1、第一继电器KM1、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开关KM1-1和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开关KM2-1,所述第一比较器B1电性连接有高压基准值,高压基准值与预设墙体高湿度值相适配;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性连接于第一比较器B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于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一继电器KM1串联后接地;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开关KM1-1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常闭触点开关KM2-1串联后与第一三极管Q1并联;所述低湿选通电路包括第二比较器B2、非门电路T、第二三极管Q2和第二继电器KM2,所述第二比较器B2电性连接有低压基准值,低压基准值与预设墙体的低湿度值相适配,所述第二比较器B2串联有非门电路T,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电性连接于非门电路T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二继电器KM2串联后接地;主电路包括电热丝W和与电热丝W串联的第一继电器的第二常开触点开关KM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墙体上的饰面层上起潮,导致湿度较大时,湿度传感器内的湿敏电阻TR减小,高温选通电路上第一比较器B1的输入的电压值高于高压基准值时,第一比较器B1输出高电平,使第一三极管Q1导通,进而使第一继电器KM1得电,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开关KM1-1闭合,实现高湿选通电路自锁,同时主电路上的第一继电器的第二常开触点开关闭合KM1-2,使电热丝W得电;当电热丝对W对墙面加热后,湿度传感器上的湿敏电阻TR阻值变小,低湿选通电路上的第二比较器B2输入的电压值小于低压基准值时,输出输出低电平,然后通过非门电路T输出高电平,使第二三极管Q2导通,第二继电器KM2得电,使并联在第一三极管Q1上的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常闭触点开关KM2-1断开,进而使第一继电器KM1断电,主电路上第一继电器的第二常开触点开关KM1-2断开,使电热丝W断电,进而使加热丝W停止加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裂防护层与饰面层之间设有两碳纤维层,所述电热丝位于两碳纤维层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碳纤维层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将电热丝的产生的热量均匀的传递到饰面层上,达到较为均匀的去除墙壁上的湿气。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温层包括粘接层和粘接于粘接层上的膨胀聚苯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粘接层,将膨胀聚苯板粘接在粘接层进行固定,由于膨胀聚苯板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因此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裂防护层包括两层抗裂胶浆以及设置于两层抗裂胶浆之间的耐碱玻纤网格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耐碱玻纤网格布具有质轻、高强、耐温、耐碱、防水、耐腐蚀、抗龟裂、尺寸稳定等优点,能有效避免墙体整体表面张力收缩以及外力引起的开裂,而抗裂胶浆可以具有环保绿色、粘结性好,耐候性好,并具有强度却不开裂,适合用于做耐碱玻纤网格布的防护面层。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饰面层包括柔性耐水腻子层和涂刮于柔性耐水腻子层上的涂料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柔性腻子由优质水泥、填料、合成聚合物和精选添加剂等配制而成,具有粘结强度高、表面平整光滑、耐水防潮的优点,且能在阳光爆晒的天气情况下正常施工,适合运用于墙体的墙面,然后增加一层涂料层进行装饰。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饰面层上设置的检测墙体湿度的检测装置,通过检测装置以检测墙体饰面层的湿度以发出检测信号,控制装置响应于检测装置控制加热装置对潮湿的墙壁进行加热除湿,减少墙面潮湿。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中基层墙体和保温层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抗裂防护层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与饰面层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的电路图。图中:1、基层墙体;2、保温层;21、粘接层;22、膨胀聚苯板;3、抗裂防护层;31、抗裂胶浆;32、耐碱玻纤网格布;4、饰面层;41、柔性耐水腻子层;42、涂料层;5、砂浆找平层;6、碳纤维层;7、检测装置;8、控制装置;81、控制电路;82、主电路;9、加热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种房屋墙体结构,如图1所示,依次包括基层墙体1、保温层2、抗裂防护层3以及饰面层4。如图2所示,基层墙体1由砖块堆砌而成,基层墙体1与保温层2之间的墙壁上铺设有砂浆找平层5,方便保温层2铺设于砂浆找平层5,保温层2包括粘接层21和膨胀聚苯板22,粘接层21由胶凝材料制成,用于膨胀聚苯板22的粘接,膨胀聚苯板22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因此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如图3所示,抗裂防护层3包括两层抗裂胶浆31以及铺设于两层抗裂胶浆31之间的耐碱玻纤网格布32,耐碱玻纤网格布32具有质轻、高强、耐温、耐碱、防水、耐腐蚀、抗龟裂、尺寸稳定等优点,能有效避免墙体整体表面张力收缩以及外力引起的开裂,而抗裂胶浆31可以具有环保绿色、粘结性好,耐候性好,并具有强度却不开裂,适合用于做耐碱玻纤网格布32的防护面层。如图1和图4所示,抗裂防护层3和饰面层4之间铺设有两层碳纤维层6,碳纤维层6之间安装有加热装置9,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9为电热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房屋墙体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房屋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墙体(1)、设置于基层墙体(1)上的保温层(2)、设置于保温层(2)上的抗裂防护层(3)以及设置于抗裂防护层(3)上的饰面层(4),所述抗裂防护层(3)与饰面层(4)之间设有加热装置(9),所述饰面层(4)上设有检测墙体湿度以发出检测信号的检测装置(7),所述检测装置(7)电性连接有控制装置(8),且控制装置(8)响应于检测装置(7)以控制加热装置(9)工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房屋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墙体(1)、设置于基层墙体(1)上的保温层(2)、设置于保温层(2)上的抗裂防护层(3)以及设置于抗裂防护层(3)上的饰面层(4),所述抗裂防护层(3)与饰面层(4)之间设有加热装置(9),所述饰面层(4)上设有检测墙体湿度以发出检测信号的检测装置(7),所述检测装置(7)电性连接有控制装置(8),且控制装置(8)响应于检测装置(7)以控制加热装置(9)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7)设置于饰面层(4),且所述检测装置(7)为湿度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9)为电热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8)包括控制电路(81)和主电路(82);所述控制电路(81)包括湿敏电阻(TR)、第一电阻(R1)和低湿选通电路和高湿选通电路,所述湿敏电阻(TR)和第一电阻(R1)串联,所述低湿选通电路和高湿选通电路并联后电性连接于湿敏电阻(TR)和第一电阻(R1)之间;所述高湿选通电路包括第一比较器(B1)、第一三极管(Q1)、第一继电器(KM1)、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开关(KM1-1)和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开关(KM2-1),所述第一比较器(B1)电性连接有高压基准值,高压基准值与预设墙体高湿度值相适配;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性连接于第一比较器(B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培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振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