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余热回收的外加热高温水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4265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余热回收的外加热高温水解装置,包括水解罐、循环泵、污泥泵、余热回收器、导热油炉、列管式换热器;其中,余热回收器包括第一回热盘管、第二回热盘管,列管式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盘管、第二换热盘管;污泥泵物料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一回热盘管入口相连;第一回热盘管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一换热盘管的入口相连,第一换热盘管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水解罐中部的污浆入口相连,水解罐中上部、中下部分别设水解液出、入口,通过管道分别与设于水解罐外的循环泵的进、出口相连,水解罐上部设水解液出口,水解液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二回热盘管的入口相连,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盘管的出、入口通过管道分别与导热油炉的导热油循环系统进、出口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余热回收的外加热高温水解装置
本技术属于环保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市政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进行处理的污泥水解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市政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污泥具有“污染物”和“资源”双重属性,一方面富集污水中的病源微生物、寄生虫卵、重金属和难降解物质等,对环境构成污染威胁,另一方面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具有土地利用价值,经处理可产生沼气,可提供清洁能源。近年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得到迅速发展,2016年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92.4%,然而大部分市政污泥未得到规范化的处理处置,据报道,2016年全国各个城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平均值32%左右。而且单位污泥处理量投资和运行成本高是“重水轻泥”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污泥处理处置成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重点,提高污泥处理系统效率、资源利用率是解决污泥处理成本高的突破口。厌氧消化技术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污泥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处理技术,水解工艺是厌氧消化的常规预处理步骤,通过微生物细胞壁的破壁和水解,有利于后续厌氧消化的有机物降解率和产气量,有利于改善物料的流动性、卫生性能、脱水性能。现有的污泥水解工艺及设备大都存在水解效率低的问题,而且,污泥堵塞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开发新型的污泥水解工艺与设备具有促进污泥处理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解效率高、能耗低的污泥水解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余热回收的外加热高温水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解罐、循环泵、污泥泵、余热回收器、导热油炉、列管式换热器;其中,余热回收器包括第一回热盘管、第二回热盘管,所述列管式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盘管、第二换热盘管;所述污泥泵物料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一回热盘管入口相连;所述第一回热盘管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一换热盘管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一换热盘管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水解罐中部的污浆入口相连,所述水解罐中上部、中下部分别设水解液出、入口,并通过管道分别与设于水解罐外的循环泵的进、出口相连,所述水解罐顶部设有排气管,底部设有排砂管,所述水解罐上部设水解液出口,水解液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二回热盘管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二回热盘管的出口通过管道与该装置外的后续工艺相连,所述列管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盘管的出、入口通过管道分别与导热油炉的导热油循环系统进、出口相连。更优级的,所述水解罐1高径比为8-15。更优级的,所述水解罐1的直径为0.5-5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采用布置在水解罐之外的导热油炉,使得装置功能构成模块化,更便于维修;导热油炉采用管道化布置,使污浆加热处流速极大加快,从而大大减小了结垢的可能性。2、水解罐设计上采用大高径比参数,结构上单独简单,内部无突出部件,使水解反应更均匀、更彻底,气、液、固分层性和排放更好,不需循环水解。3、水解罐中部使用循环泵,将反应后降温的水解液、刚进入的高温污浆进行混合,使反应程度更均匀、反应温度更稳定。4、使用水解液余热回收器,具有冷却水解液和加热污浆的双重效果,降低该系统的综合能耗。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所示的一种带余热回收的外加热高温水解装置,包括水解罐1、循环泵2、污泥泵3、余热回收器4、导热油炉5、列管式换热器6。其中,余热回收器4包括第一回热盘管41、第二回热盘管42,所述列管式换热器6包括第一换热盘管61、第二换热盘管62。所述污泥泵3物料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一回热盘管41入口相连;所述第一回热盘管41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一换热盘管61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一换热盘管61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水解罐1中部的污浆入口10相连。所述水解罐1中上部、中下部分别设水解液出、入口,并通过管道分别与设于水解罐1外的循环泵2的进、出口相连,所述水解罐1顶部设有排气管7,底部设有排砂管8,所述水解罐1上部设水解液出口9,水解液出口9通过管道与第二回热盘管42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二回热盘管42的出口通过管道与该装置外的后续工艺相连,所述列管式换热器6的第二换热盘管62的出、入口通过管道分别与导热油炉5的导热油循环系统进、出口相连。本技术在工作时,污浆经过污泥泵,被泵送至余热回收器,污浆初步吸收水解液的余热,后进入列管换热器,进一步吸收导热油热载体的热量,污浆进入水解罐,在1MPa、158~178℃条件下进行水解反应,水解罐中上、中下部之间外设循环泵2,将水解罐内经水解降温后的水解液由水解罐的中上部经外部循环管道打回水解罐中下部,使刚进入水解罐内的污浆和水解后降温的水解液充分混合,从而保持水解罐内反应温度恒定。水解反应生成三种成份:不溶气体、细砂微粒、小分子有机物水解液。其中,不溶气体经水解罐顶部排气管排出罐体,细砂微粒通过部水解罐底部排砂管道排出罐体,小分子有机物水解液从水解罐上部水解液出口排出,经管道进入余热回收器,并对其余热进行回收,用于初步加热污浆。更优的,所述水解罐1高径比为8-15。所述水解罐1的直径为0.5-5m。从而结构上单独简单,内部无突出部件,使水解反应更均匀、更彻底,气、液、固分层性和排放更好,不需循环水解。显然,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是为说明本技术的例子之一,但不局限于本技术实施方式,可以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做出其他形式上的变化或替代,而这些改变或者替代也将包含在本技术确定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带余热回收的外加热高温水解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余热回收的外加热高温水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解罐(1)、循环泵(2)、污泥泵(3)、余热回收器(4)、导热油炉(5)、列管式换热器(6);其中,余热回收器(4)包括第一回热盘管(41)、第二回热盘管(42),所述列管式换热器(6)包括第一换热盘管(61)、第二换热盘管(62);所述污泥泵(3)物料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一回热盘管(41)入口相连;所述第一回热盘管(41)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一换热盘管(61)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一换热盘管(61)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水解罐(1)中部的污浆入口(10)相连,所述水解罐(1)中上部、中下部分别设水解液出、入口,并通过管道分别与设于水解罐(1)外的循环泵(2)的进、出口相连,所述水解罐(1)顶部设有排气管(7),底部设有排砂管(8),所述水解罐(1)上部设水解液出口(9),水解液出口(9)通过管道与第二回热盘管(42)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二回热盘管(42)的出口通过管道与该装置外的后续工艺相连,所述换热器(6)的第二换热盘管(62)的出、入口通过管道分别与导热油炉(5)的导热油循环系统进、出口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余热回收的外加热高温水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解罐(1)、循环泵(2)、污泥泵(3)、余热回收器(4)、导热油炉(5)、列管式换热器(6);其中,余热回收器(4)包括第一回热盘管(41)、第二回热盘管(42),所述列管式换热器(6)包括第一换热盘管(61)、第二换热盘管(62);所述污泥泵(3)物料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一回热盘管(41)入口相连;所述第一回热盘管(41)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一换热盘管(61)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一换热盘管(61)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水解罐(1)中部的污浆入口(10)相连,所述水解罐(1)中上部、中下部分别设水解液出、入口,并通过管道分别与设于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进猛何杰雄邓财生汤剑振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国能中林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