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电解填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42478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电解填料,包括:填料本体,所述填料本体的侧边均为凹弧形状,所述填料本体上端两侧均设有通口,所述通口为六边形状,所述填料本体的侧壁上与通口的侧壁内均设有多个凹孔;所述材料本体内部设有导热基层,所述导热基层的上端设有炭极层,所述炭极层的上端设有第一导热胶层,所述第一导热胶层的上端设有第一保护层,所述导热基层下端设有铁屑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侧壁为凹弧形状,增加填料本体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同时在填料本体上设置通口与凹孔,方便微生物进行挂膜,导热基层产热,加快了电化学反应速率与微生物的分解速率,从而大大加快了污水的净化速率与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电解填料
本技术涉及污水净化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微电解填料。
技术介绍
微电解反应池是目前污水处理中常用的一种净化设备,其基本就是将废铁屑与惰性碳(如石墨、焦炭、活性炭、煤等)颗粒按一定的质量比或者体积比作为填料装入池中形成,因此其称为铁碳微电解反应池。该类铁碳微电解反应池是利用污水在微电解反应池内发生微电解反应,即当将铁屑和碳颗粒浸没在酸性废水中时,由于铁和碳之间的电极电位差,废水中会形成无数个微原电池,其中电位低的铁成为阳极,电位高的碳成为阴极,在酸性充氧条件下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的了初生态的亚铁离子(Fe2+)和氢离子(H+),它们具有高化学活性,能改变废水中许多有机物的结构和特性,使有机物发生断链、开环等作用,反应中生成的氢氧根(OH)是出水pH值升高的原因,而由亚铁离子(Fe2+)氧化生成的三价铁离子(Fe3+)逐渐水解生成聚合度大的氢氧化铁[Fe(OH)3]胶体絮凝剂,可以有效地吸附、凝聚水中的污染物,从而增强对废水的净化效果。经实践验证,通过微电解反应池可以显著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消除了有机废水的色度,可有效减少废水中有毒物质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为下一步净化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检索,授权号为CN203048645U的中国专利,提供一种微电解填料,包括铁碳一体式结构的填料本体,所述填料本体内为蜂窝状结构。本技术提供的微电解填料,由于填料本体内为蜂窝状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现板结的问题;填料本体采用铁碳一体式结构可以避免钝化的产生。随着钝化与板结问题的解决,相应地也不再需要频繁的更换填料,因此降低了工作量及使用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废水处理的效果及效率;但该装置上表层无凹槽结构,生物膜很难挂上,同时铁碳融合很难保证反应速率,并且缺乏加快反应速率环境填料,使得废水的净化处理速率较低,无法满足当今每天废水的处理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电解填料,该电解填料中的侧壁为凹弧形状,增加填料本体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同时在填料本体上设置通口与凹孔,方便微生物进行挂膜,导热基层产热,加快了电化学反应速率与微生物的分解速率,从而大大加快了污水的净化速率与处理效果。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微电解填料,包括:填料本体,所述填料本体的侧边均为凹弧形状,所述填料本体上端两侧均设有通口,所述通口为六边形状,所述填料本体的侧壁上与通口的侧壁内均设有多个凹孔;所述材料本体内部设有导热基层,所述导热基层的上端设有炭极层,所述炭极层的上端设有第一导热胶层,所述第一导热胶层的上端设有第一保护层,所述导热基层下端设有铁屑层,所述铁屑层下端设有第二导热胶层,所述第二导热胶层的下端设有第二保护层。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填料本体的高度为25-28mm。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口的直径为10-15mm。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炭极层与铁屑层的厚度比为3:2。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孔的深度为0.1-2mm。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层、第二保护层均采用耐高温聚酯薄材料所制作。本技术中的有益效果是:填料本体上端两侧均设有通口,且通口侧壁与填料本体侧壁上均设有凹孔,凹孔方便微生物进行挂膜与附着,同时填料本体内设有导热基层,导热基层可将热量传递给铁屑层与炭极层,温度提升,可适当增加了化学反应速率,经过铁屑层或炭极层再将热量输送至第一导热胶层或第二导热胶层上,第一导热胶层或第二导热胶层将热量通过第一保护层或第二保护层传送至电解液内,增加填料本体周边电解液的热量,同时加快了凹孔或通孔内的微生物的分解反应,从而加快了污水的净化速率;本技术中的侧壁为凹弧形状,增加填料本体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同时在填料本体上设置通口与凹孔,方便微生物进行挂膜,导热基层产热,加快了电化学反应速率与微生物的分解速率,从而大大加快了污水的净化速率与处理效果。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微电解填料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微电解填料的层次分布示意图。图中:1-填料本体、2-通口、3-凹孔、4-导热基层、5-炭极层、6-铁屑层、7-第一导热胶层、8-第二导热胶层、9-第一保护层、10-第二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2,一种微电解填料,包括:填料本体1,填料本体1的侧边均为凹弧形状,填料本体1上端两侧均设有通口2,通口2为六边形状,填料本体1的侧壁上与通口2的侧壁内均设有多个凹孔3;材料本体1内部设有导热基层4,导热基层4的上端设有炭极层5,炭极层5的上端设有第一导热胶层7,第一导热胶层7的上端设有第一保护层9,导热基层4下端设有铁屑层6,铁屑层6下端设有第二导热胶层8,第二导热胶层8的下端设有第二保护层10;填料本体1的高度为25-28mm;通口2的直径为10-15mm;炭极层5与铁屑层6的厚度比为3:2;凹孔3的深度为0.1-2mm;第一保护层9、第二保护层10均采用耐高温聚酯薄材料所制作。填料本体1上端两侧均设有通口2,且通口2侧壁与填料本体1侧壁上均设有凹孔3,凹孔3方便微生物进行挂膜与附着,同时填料本体1内设有导热基层4,导热基层4可将热量传递给铁屑层6与炭极层5,温度提升,可适当增加了化学反应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微电解填料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电解填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填料本体,所述填料本体的侧边均为凹弧形状,所述填料本体上端两侧均设有通口,所述通口为六边形状,所述填料本体的侧壁上与通口的侧壁内均设有多个凹孔;所述材料本体内部设有导热基层,所述导热基层的上端设有炭极层,所述炭极层的上端设有第一导热胶层,所述第一导热胶层的上端设有第一保护层,所述导热基层下端设有铁屑层,所述铁屑层下端设有第二导热胶层,所述第二导热胶层的下端设有第二保护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电解填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填料本体,所述填料本体的侧边均为凹弧形状,所述填料本体上端两侧均设有通口,所述通口为六边形状,所述填料本体的侧壁上与通口的侧壁内均设有多个凹孔;所述材料本体内部设有导热基层,所述导热基层的上端设有炭极层,所述炭极层的上端设有第一导热胶层,所述第一导热胶层的上端设有第一保护层,所述导热基层下端设有铁屑层,所述铁屑层下端设有第二导热胶层,所述第二导热胶层的下端设有第二保护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猛褚小军姚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环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