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2909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1 0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领域,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叠加设置且电连接的充电底座和至少一个充电主体,该充电装置极大地节省了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充分利用了垂直空间;而且充电主体与充电底座之间通过第一可转动电连接结构连接,使得充电主体可以相对于充电底座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旋转而不会产生接触不良和断电的现象。

A charg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charging field, discloses a charging device, the charging device comprises a bottom which are overlapped in turn and connected to the charging base and at least one of the main charging, the charging device greatly saves horizontal space, make full use of the vertical space; and the main charging and charging base through first rotary electric connecting structure, the main charging can be relative to the charging base rotate without causing poor contact and electricity phenomenon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充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对使用触点充电的多个充电主体同时进行充电时,每一个充电主体都需要单独的充电底座,即使是现有的集合型充电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括充电底座1和多个充电主体2,充电底座1上水平设有多个供多个充电主体2插入的插槽,多个充电主体2在水平空间上进行物理布局集合,其占用水平面积大,使得可支持同时充电的产品数量相对有限。而且,传统的触点充电在触点对接时需要保证接触的稳定性,一旦发生错位转动就容易导致接触不良或断电,给用户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占用水平空间小、触点充电接触优良、可旋转的充电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叠加设置且电连接的充电底座和至少一个充电主体;所述充电底座与其相邻的充电主体之间通过第一可转动电连接结构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充电主体设置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充电主体之间通过第二可转动电连接结构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可转动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导电触点和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点接触连接的第一导电环;其中,所述充电底座与其相邻的充电主体二者中的一个固设有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另一个则固设有所述第一导电环。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触点设置为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环为同心设置的多个,每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一导电环;所述第一导电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的数量。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触点设置为2个或4个,所述第一导电环设置为4个。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可转动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导电触点和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点接触连接的第二导电环;其中,相邻两个充电主体中的一个固设有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另一个则固设有所述第二导电环。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导电触点设置为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环为同心设置的多个,每个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二导电环;所述第二导电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的数量。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导电触点设置为2个或4个,所述第二导电环设置为4个。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充电底座与所述充电主体均呈半径相同的圆柱状。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充电底座的底部设有第一防滑垫,所述充电主体的底部设有第二防滑垫。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叠加设置且电连接的充电底座和至少一个充电主体,极大地节省了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充分利用了垂直空间;而且充电主体与充电底座之间通过第一可转动电连接结构连接,使得充电主体可以相对于充电底座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旋转而不会产生接触不良和断电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集合型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底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主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剖视图;其中,1、充电底座;11、底座壳盖;2、充电主体;21、主体壳盖;3、数据传输接口;41、第一导电触点;42、第一导电环;51、第二导电触点;52、第二导电环;61、第一防滑垫;62、第二防滑垫;71、第一磁铁;72、第二磁铁;73、第三磁铁;74、第四磁铁;81、第一配重板;82、第二配重板;9、导光柱;13a、第一凸环;13b、第一环形凹槽;23a、第二凸环;23b、第二环形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2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叠加设置且电连接的充电底座1和至少一个充电主体2,充电底座1位于充电主体2的下方,所述充电主体2可以是任意需要充电的产品,例如无线扩展坞,充电底座1与其相邻的充电主体2之间通过第一可转动电连接结构连接,使得充电主体2可以相对于充电底座1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旋转而不会产生接触不良或断电的现象,而且该种充电装置在水平方向上极大地节省了空间。基于上述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底座和充电主体,充电底座与充电主体呈自下而上依次叠加设置且电连接的方式,极大地节省了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充分利用了垂直空间;而且充电主体与充电底座之间通过第一可转动电连接结构连接,使得充电主体可以相对于充电底座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旋转而不会产生接触不良和断电的现象。具体地,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上述的第一可转动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导电触点41和与该第一导电触点41点接触连接的第一导电环42,其中,充电底座1与其相邻的充电主体2二者中的一个固设有第一导电触点41,另一个则固设有第一导电环42,优选地,第一导电触点41嵌设于充电底座1的顶部,第一导电环42固设于与充电底座1相邻的充电主体2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的充电主体2之间可以通过可转动电连接结构连接也可以是相对固定的连接结构。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主体2设置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充电主体2之间通过第二可转动电连接结构连接,具体地,该第二可转动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导电触点51和与该第二导电触点51点接触连接的第二导电环52,其中,相邻两个充电主体2中的一个固设有所述第二导电触点51,另一个则固设有所述第二导电环52,优选地,第二导电触点51嵌设于所述相邻两个充电主体2中位于下方的充电主体2的顶部,第二导电环52固设于所述相邻两个充电主体2中位于上方的充电主体2的底部。其中,本实施例的充电底座1为充电主体2供电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在充电底座1上设置用于供电电源输入接口,或者在充电底座1内设置移动电源以用于供电。进一步优选地,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上述的第一导电触点41设置为多个,第一导电环42为同心设置的多个,每个第一导电触点41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一导电环42,所述第一导电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的数量,优选地,第一导电触点41设置为2个或4个,第一导电环42设置为4个,有效满足了第一可转动电连接结构在旋转过程中点接触电连接的稳定性;上述的第二导电触点51设置为多个,第二导电环52为同心设置的多个,每个第二导电触点51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二导电环52,第二导电环52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导电触点51的数量,优选地,第二导电触点51设置为2个或4个,第二导电环52设置为4个,有效满足了第二可转动电连接结构在旋转过程中点接触电连接的稳定性。更进一步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充电底座1和充电主体2均呈半径相同的圆柱状,以方便了充电底座1和充电主体2之间、相邻两个充电主体2之间的旋转效果,不会产生错位感,也更满足人们的需求,优选地,充电主体2上设有至少一个数据传输接口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该充电主体2的侧面设有一个数据传输接口3(USB接口),以方便人们从侧面直接插入数据线。还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充电底座1的底部设有第一防滑垫61,充电主体2的底部设有第二防滑垫62,以防止发生错位现象,同时保证了该充电装置电连接的稳定性。更优选地,如图2和图5所示,相邻两个充电主体2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叠加设置且电连接的充电底座和至少一个充电主体;所述充电底座与其相邻的充电主体之间通过第一可转动电连接结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叠加设置且电连接的充电底座和至少一个充电主体;所述充电底座与其相邻的充电主体之间通过第一可转动电连接结构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主体设置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充电主体之间通过第二可转动电连接结构连接。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转动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导电触点和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点接触连接的第一导电环;其中,所述充电底座与其相邻的充电主体二者中的一个固设有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另一个则固设有所述第一导电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设置为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环为同心设置的多个,每个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一导电环;所述第一导电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的数量。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武坤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