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2137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31 16: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其包括:第一支撑主梁、第二支撑主梁、主梁侧向支撑、第一主梁竖向支撑、第二主梁竖向支撑、第三主梁竖向支撑、第一联系杆和第二联系杆;主梁侧向支撑、第一主梁竖向支撑至少有一个不在XOZ平面或与XOZ平面平行的平面内;第二主梁竖向支撑、第三主梁竖向支撑不在XOY平面或与XOY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在塔吊预埋件基础减少现场不具备双侧向支撑条件时,一侧利用第一主梁竖向支撑、主梁侧向支撑和第二主梁竖向支撑对第一支撑主梁、第二支撑主梁、第一联系杆、第二联系杆形成的框架进行支撑,另外一侧利用第二主梁竖向支撑进行支撑,避免了无法搭建双侧数量对称的支撑体系的问题。

A single side supporting tower crane supporting system with six suppo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
本技术属于塔吊安装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
技术介绍
超高层建筑随着高度增加,核心筒时有收缩,墙体布置发生变化,塔吊预埋件基础减少,并且这种结构变化形式多样,出现不具备双侧向支撑条件的情况,传统的双侧支撑体系不能为塔吊的安装爬升提供可靠的支撑,无法继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应用于核心筒结构不具备双侧向支撑条件的情况,解决支撑体系空间布置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其包括:第一支撑主梁、第二支撑主梁、主梁侧向支撑、第一主梁竖向支撑、第二主梁竖向支撑、第三主梁竖向支撑、第一联系杆和第二联系杆;第一支撑主梁与第二支撑主梁相互平行,第一联系杆垂直连接在第一支撑主梁与第二支撑主梁之间,第二联系杆垂直连接在第一支撑主梁与第二支撑主梁之间,第一联系杆与第二联系杆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支撑主梁的一端与主梁侧向支撑、第二主梁竖向支撑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主梁的另一端与基础结构连接;第二支撑主梁的一端与第三主梁竖向支撑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主梁的另一端与基础结构连接;第二主梁竖向支撑一端与第一支撑主梁或第二主梁支撑连接,主梁侧向支撑、第一主梁竖向支撑、第二主梁竖向支撑和第三主梁竖向支撑的另一端与基础结构连接;第一支撑主梁轴向所在的轴定义为X轴,第一联系杆轴向所在的轴定义为Y轴,X轴与Y轴相交于O点,与XOY垂直且过O点的轴为Z轴;主梁侧向支撑、第一主梁竖向支撑至少有一个不在XOZ平面或与XOZ平面平行的平面内;第二主梁竖向支撑、第三主梁竖向支撑不在XOY平面或与XOY平面平行的平面内。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主梁与第二支撑主梁的长度相同或不同,第一支撑主梁与第二支撑主梁的截面形式为箱型、H型、槽型、组合截面或格构式。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主梁、第二支撑主梁与基础结构采用销轴、螺栓或焊接的方式连接。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进一步,所述主梁侧向支撑、第一主梁竖向支撑、第二主梁竖向支撑、第三主梁竖向支撑的截面形式为箱型、H型、槽型、圆管、组合截面或格构式。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进一步,所述主梁侧向支撑、第一主梁竖向支撑、第二主梁竖向支撑、第三主梁竖向支撑与基础结构采用销轴、螺栓或焊接的方式连接。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进一步,所述主梁侧向支撑、第一主梁竖向支撑、第二主梁竖向支撑、第三主梁竖向支撑的长度相同或不同。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进一步,所述第一联系杆和第二联系杆的截面形式为箱型、H型、槽型、圆管、组合截面或格构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利用塔吊进行施工时,核心筒收缩核心筒墙体布置发生变化,导致塔吊预埋件基础减少现场不具备双侧向支撑条件时,一侧利用第一主梁竖向支撑、主梁侧向支撑和第二主梁竖向支撑对第一支撑主梁、第二支撑主梁、第一联系杆、第二联系杆形成的框架进行支撑,另外一侧利用第二主梁竖向支撑进行支撑,解决无法搭建双侧向支撑体系的问题。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图1的左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主梁侧向支撑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主梁侧向支撑的另一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第一支撑主梁,2、第二支撑主梁,3、第一主梁竖向支撑,4、主梁侧向支撑,5、第二主梁竖向支撑,6、第三主梁竖向支撑,7、第一联系杆,8、第二联系杆,11、第一杆体,12、第二杆体,13、锁紧螺母,14、填充孔,15、第一耳板,16、第二耳板,17、固定柱。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的实施例。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技术以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主梁轴向所在的轴定义为X轴,第一联系杆轴向所在的轴定义为Y轴,X轴与Y轴相交于O点,与XOY垂直且过O点的轴为Z轴。图1、图2和图3示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其包括:第一支撑主梁1、第二支撑主梁2、主梁侧向支撑4、第一主梁竖向支撑3、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第三主梁竖向支撑6、第一联系杆7和第二联系杆8;第一支撑主梁1与第二支撑主梁2相互平行,第一联系杆7垂直连接在第一支撑主梁1与第二支撑主梁2之间,第二联系杆8垂直连接在第一支撑主梁1与第二支撑主梁2之间,第一联系杆7与第二联系杆8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支撑主梁1的一端与主梁侧向支撑4、第一主梁竖向支撑3和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主梁1的另一端与基础结构连接;第二支撑主梁2的一端与第三主梁竖向支撑6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主梁2的另一端与基础结构连接;主梁侧向支撑4、第一主梁竖向支撑3、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和第三主梁竖向支撑6的另一端与基础结构连接;第一支撑主梁1轴向所在的轴定义为X轴,第一联系杆7轴向所在的轴定义为Y轴,X轴与Y轴相交于O点,与XOY垂直且过O点的轴为Z轴;主梁侧向支撑4、第一主梁竖向支撑3至少有一个不在XOZ平面或与XOZ平面平行的平面内;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第三主梁竖向支撑6不在XOY平面或与XOY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在利用塔吊进行施工时,核心筒收缩核心筒墙体布置发生变化,导致塔吊预埋件基础减少现场不具备双侧向支撑条件时,一侧利用第一主梁竖向支撑、主梁侧向支撑和第二主梁竖向支撑对第一支撑主梁、第二支撑主梁、第一联系杆、第二联系杆形成的框架进行支撑,另外一侧利用第二主梁竖向支撑进行支撑,避免了无法搭建双侧数量对称的支撑体系的问题。此外,由于第一主梁竖向支撑、主梁侧向支撑、第二主梁竖向支撑、第三主梁竖向支撑均与X1Y平面成一定角度,所构成的支撑体系对于向下的重力,能够由支撑均匀承担,支撑体系更加稳定。在一种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主梁1与第二支撑主梁2的长度相同或不同,第一支撑主梁1与第二支撑主梁2的截面形式为箱型、H型、槽型、组合截面或格构式。第一支撑主梁1、第二支撑主梁2与基础结构采用销轴、螺栓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种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主梁(1)、第二支撑主梁(2)、主梁侧向支撑(4)、第一主梁竖向支撑(3)、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第三主梁竖向支撑(6)、第一联系杆(7)和第二联系杆(8);第一支撑主梁(1)与第二支撑主梁(2)相互平行,第一联系杆(7)垂直连接在第一支撑主梁(1)与第二支撑主梁(2)之间,第二联系杆(8)垂直连接在第一支撑主梁(1)与第二支撑主梁(2)之间,第一联系杆(7)与第二联系杆(8)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支撑主梁(1)的一端与主梁侧向支撑(4)、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主梁(1)的另一端与基础结构连接;第二支撑主梁(2)的一端与第三主梁竖向支撑(6)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主梁(2)的另一端与基础结构连接;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一端与第一支撑主梁(1)或第二主梁支撑连接,主梁侧向支撑(4)、第一主梁竖向支撑(3)、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和第三主梁竖向支撑(6)的另一端与基础结构连接;第一支撑主梁(1)轴向所在的轴定义为X轴,第一联系杆(7)轴向所在的轴定义为Y轴,X轴与Y轴相交于O点,与XOY垂直且过O点的轴为Z轴;主梁侧向支撑(4)、第一主梁竖向支撑(3)至少有一个不在XOZ平面或与XOZ平面平行的平面内;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第三主梁竖向支撑(6)不在XOY平面或与XOY平面平行的平面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六支座单侧撑挂壁式塔吊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主梁(1)、第二支撑主梁(2)、主梁侧向支撑(4)、第一主梁竖向支撑(3)、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第三主梁竖向支撑(6)、第一联系杆(7)和第二联系杆(8);第一支撑主梁(1)与第二支撑主梁(2)相互平行,第一联系杆(7)垂直连接在第一支撑主梁(1)与第二支撑主梁(2)之间,第二联系杆(8)垂直连接在第一支撑主梁(1)与第二支撑主梁(2)之间,第一联系杆(7)与第二联系杆(8)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支撑主梁(1)的一端与主梁侧向支撑(4)、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主梁(1)的另一端与基础结构连接;第二支撑主梁(2)的一端与第三主梁竖向支撑(6)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主梁(2)的另一端与基础结构连接;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一端与第一支撑主梁(1)或第二主梁支撑连接,主梁侧向支撑(4)、第一主梁竖向支撑(3)、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和第三主梁竖向支撑(6)的另一端与基础结构连接;第一支撑主梁(1)轴向所在的轴定义为X轴,第一联系杆(7)轴向所在的轴定义为Y轴,X轴与Y轴相交于O点,与XOY垂直且过O点的轴为Z轴;主梁侧向支撑(4)、第一主梁竖向支撑(3)至少有一个不在XOZ平面或与XOZ平面平行的平面内;第二主梁竖向支撑(5)、第三主梁竖向支撑(6)不在XOY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冰胡衷启丛峻曲龙马春元刘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