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模块雨水收集净化及涵养绿化带的城市道路
本专利技术属于集水排水、雨水截污处理技术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模块雨水收集净化及涵养绿化带的城市道路。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滤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渗透性路面作为“生态排水”的一个重要方法,已经成为道路排水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透水路面适用于人行道、机动车道、轻量级车道和各种体育场道路,以往透水路面工程并无统一标准,且路面透水、透气性不高,其中透水砼表面粗糙,承载能力低;透水砖靠毛细孔透水,时间长久易堵塞,用水泥砂或细石砼铺设不透水,承载力也较差,造价高;还有一些透水水泥路面采用预埋管架的方法,即先将塑料管架模具放入垫层上,灌入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后,管架模具设置的多个通孔则成为排水孔,采用这样的方法成本造价较高,施工时间长,而且由于装饰面层为不透水铺装材料,如果与管架法透水混凝土路面相结合,则无法起到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模块雨水收集净化及涵养绿化带的城市道路,道路结构从中间至两侧依次包括机动车道(6)、路缘石(4)、人行道(1)、绿化带(25)和调蓄储水池(1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路缘石(4)设置为矩形空槽状,矩形空槽上部在靠近机动车道(6)一侧设置有机动车道雨水进水口(29),矩形空槽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路缘石上部空腔雨水储水层(5)、渗水过滤层(10)、除油层(11)、水盐、重金属离子吸附层(12)和雨水储存模块(23);所述的机动车道(6)的下方、人行道雨水收集临时储藏层(3)的下方和路缘石(4)的矩形空槽内同时设置有渗水过滤层(10);所述的水盐、重金属离子吸附层(1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块雨水收集净化及涵养绿化带的城市道路,道路结构从中间至两侧依次包括机动车道(6)、路缘石(4)、人行道(1)、绿化带(25)和调蓄储水池(1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路缘石(4)设置为矩形空槽状,矩形空槽上部在靠近机动车道(6)一侧设置有机动车道雨水进水口(29),矩形空槽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路缘石上部空腔雨水储水层(5)、渗水过滤层(10)、除油层(11)、水盐、重金属离子吸附层(12)和雨水储存模块(23);所述的机动车道(6)的下方、人行道雨水收集临时储藏层(3)的下方和路缘石(4)的矩形空槽内同时设置有渗水过滤层(10);所述的水盐、重金属离子吸附层(12)和种植土层(26)的下方设置有多个雨水储存模块(23),同时在雨水储存模块(23)与调蓄储水池(19)相接处设置有多个雨水储存模块排水管(24);所述的机动车道(6)的下方设置有锥型集水槽(13)、集水槽垫层(14)、纵向排水管道(15)、水平集水管道(18),集水槽垫层(14)与锥型集水槽(13)相接,相接处设置防水布(17),集水槽垫层(14)位于锥型集水槽(13)下方,锥型集水槽(13)呈倒三角型,且锥型集水槽(13)和集水槽垫层(14)的底边宽度与机动车道(6)的宽度相同;所述的锥型集水槽(13)中设置的纵向排水管道(15)连向城市管道,且在纵向排水管道(15)的下方设置管道垫层(16);所述的调蓄储水池(19)位于人行道(1)的旁侧,设置在绿化带(25)之间,调蓄储水池(19)侧壁一侧的下部设有与水平集水管道(18)连接的进水孔;所述的透水砂层(27)设置在雨水储存模块(23)的下方,与集水槽垫层(14)相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块雨水收集净化及涵养绿化带的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行道(1)路面层的下方设置有双层人行道雨水收集临时储藏层(3);所述的透水混凝土(2)位于人行道(1)路面层的下方,并且将透水混凝土(2)填充在人行道雨水收集临时储藏层(3)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块雨水收集净化及涵养绿化带的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动车道(6)的下方依次设置透水沥青路面(7)、机动车道找平层(9)、渗水过滤层(10)、除油层(11)和有水盐、重金属离子吸附层(12),同时在透水沥青路面(7)中设置有机动车道雨水排水管(8),且左右两端联通路缘石上部空腔雨水储水层(5),且外表面形成有多个透水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块雨水收集净化及涵养绿化带的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在整个道路结构的最底端设置有砾石粗砂层(2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杨森,孙红,韩毅,郭斯文,李希,叶友林,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