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下垫层及减振轨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6764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7: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下垫层及减振轨道,属于轨道交通减振设备,其中轨下垫层,用于安装在道床和钢轨间,包括一层或多层波阻层,波阻层包括多个固定连接的波阻单元;波阻单元包括基体,基体内设置有容置空间,基体内设置有散射体,基体和散射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散射体的包覆层;轨下垫层包括靠近或远离钢轨的第一面,以及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轨下垫层还包括与第一面垂直的第三面;基体包括开口,轨下垫层的各波阻单元的开口均朝向第三面。通过这种轨下垫层可以有效降低轨道交通的振动。减振轨道使用了这种轨下垫层,可以降低轨道结构的振动传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下垫层及减振轨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减振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下垫层及减振轨道。
技术介绍
为最大限度地实现钢轨的减振要求,可采用三项技术。一是定期的钢轨打磨。通过定期打磨钢轨表面,可以消除表面的擦伤,提供良好的车轮走行轨面。实验表明,钢轨打磨后,在地铁振动频率8Hz~100Hz范围内的振动噪声可下降4dB~8dB。二是在轨腰上采取减振措施。其基本思想是,在振动最大的钢轨腹板两侧粘贴阻尼材料和钢板。其中粘贴钢板可增加振动质量,粘贴阻尼材料又可以增加阻尼,均可起到减振作用。这类减振型钢轨的关键技术是阻尼材料与钢轨、阻尼材料与铁板之间要有较好的粘结性,如果粘结界面脱开,则减振效果将大大下降。三是降低扣件系统刚度,以隔离轮轨系统产生的振动向下部基础传播,但此时弹性波经过扣件系统向上部结构反射,导致轮轨振动加剧,可能产生钢轨波磨等病害。但是在目前提速的大趋势下,不仅高速运行的列车对轨下隔振垫的强度提出了要求,增大的振动也对轨下隔振垫的减振效果提出了考验。声子晶体的提出为轨下减振垫提出了新的设计思路,但是依然需要对轨下减振垫的结构进行设计才能找到达到强度和减振双重标准的轨下减振垫。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下垫层及减振轨道,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轨下垫层及减振轨道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轨下垫层,用于安装在钢轨下方,包括一层或多层波阻层,波阻层包括多个固定连接的波阻单元;所述波阻单元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内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基体内设置有散射体,所述基体和所述散射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散射体的包覆层;所述轨下垫层包括靠近或远离所述钢轨的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轨下垫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面垂直的第三面所述基体包括开口,所述轨下垫层的各所述波阻单元的所述开口均朝向所述第三面。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外形为四棱柱的筒体,所述容置空间为四棱柱,所述开口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三面。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散射体为四棱柱,所述容置空间各内壁面到所述散射体对应面的距离相等。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外形为长方体,所述基体包括平行于所述开口所在面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长度为13.3mm,所述第二边长度为12mm。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散射体为长方体,所述散射体包括相互垂直的第四边、第五边和第六边,所述第四边长度为8mm,所述第五边长度为6.7mm。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为长方体,所述基体包括平行于所述开口所在面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长度为13mm,所述第二边长度为12mm,所述散射体为长方体,所述长方体包括相互垂直的第四边、第五边和第六边,所述第四边长度为8mm,所述第五边长度为7mm。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基体的材料包括橡胶。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散射体的材料包括不锈钢。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包覆层的材料包括橡胶。一种减振轨道,包括道床、扣件、钢轨和上述的轨下垫层;所述轨下垫层通过所述扣件设置于所述道床和所述钢轨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轨下垫层可用于轨道交通,具有较低带隙起始频率和较宽带隙宽度的波阻单元,从而阻隔振动传递,从而达到降低振动的作用。且朝向第三面的波阻单元进行固定连接形成的轨下垫层相对较为适合轨下受力方向,增加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波阻单元的尺寸分割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多层波阻层的轨下垫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单层波阻层的轨下垫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波阻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波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标:001-轨下垫层;010-波阻层;011-波阻单元;100-基体;110-开口;101-第一边;103-第二边;105-第三边;130-容置空间;200-散射体;201-第四边;203-第五边;205-第六边;300-包覆层;310-外棱角;330-内棱角;0011-第一面;0013-第二面;013-第四面;015-第五面;012-波阻条;0015-第三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下垫层001,请参阅图2,这种轨下垫层001由多个固定连接的波阻单元011构成。请参阅图5,波阻单元011包括基体100,基体100为具有两个同轴的开口110的筒体,在本实施例中,基体100使用橡胶制成。基体100的外形为长方体,包括平行于开口110所在面的第一边101和第二边103。第一边101长度为13.3mm,第二边103长度为12mm,基体100的壁度为1mm,因此在基体100内形成一边长为11.3mm,另一边长为10mm的容置空间130。在基体100内设置有散射体200,在本实施例中,散射体200为不锈钢制成的实心长方体,散射体200包括相互垂直的第四边201、第五边203和第六边205,第四边201的长度为8mm,第五边203的长度为6.7mm。第四边201平行于第一边101设置,第五边203平行于第二边103设置,散射体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轨下垫层及减振轨道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下垫层,其特征在于,用于安装在道床和钢轨间,包括一层或多层波阻层,波阻层包括多个固定连接的波阻单元;所述波阻单元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内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基体内设置有散射体,所述基体和所述散射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散射体的包覆层;所述轨下垫层包括靠近或远离所述钢轨的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轨下垫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面垂直的第三面;所述基体包括开口,所述轨下垫层的各所述波阻单元的所述开口均朝向所述第三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下垫层,其特征在于,用于安装在道床和钢轨间,包括一层或多层波阻层,波阻层包括多个固定连接的波阻单元;所述波阻单元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内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基体内设置有散射体,所述基体和所述散射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散射体的包覆层;所述轨下垫层包括靠近或远离所述钢轨的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轨下垫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面垂直的第三面;所述基体包括开口,所述轨下垫层的各所述波阻单元的所述开口均朝向所述第三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下垫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外形为四棱柱的筒体,所述容置空间为四棱柱,所述开口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三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下垫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体为四棱柱,所述容置空间各内壁面到所述散射体对应面的距离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下垫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外形为长方体,所述基体包括平行于所述开口所在面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长度为13.3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平易强赵才友盛曦陈嵘徐井芒马道林邢梦婷卢俊钱瑶陈俊豪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