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66444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6:50
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底板,预制底板上部咬合有后浇层;预制底板包括底层和加强层,加强层位于底层上部,加强层上表面的宽度不大于底层上表面的宽度,加强层的两个侧面与底层的上表面形成咬合角α,加强层两侧的区域形成咬合区;底层内部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上部设置有钢筋桁架,钢筋桁架的顶部穿过加强层的上表面;后浇层设置在底层和加强层的上部,后浇层内部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第二钢筋网片与钢筋桁架的顶部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叠合楼板受力性能和叠合面抗剪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
本技术属于施工建材
,涉及一种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
技术介绍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安全标准和工程质量,推广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装配式建筑具有设计标准化、构件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大大减少现场作业和劳动力的使用,绿色、环保、节能,是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混凝土叠合楼板具有可使构件工业化、制造不受季节限制、大大缩短周期以及节约大量模板和其他资源等优点,可以满足住宅产业化的技术要求。然而现行的钢筋桁架叠合楼板实现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的基本要求,但仍存在许多问题:1、预制底板厚度偏薄,刚度较小,在实际生产和吊装施工中,稍有不慎,有可能使得预制底板受到损伤甚至破坏;2、在如图书馆、会议室、餐厅等荷载较大区域,传统叠合楼板承载力、刚度较小,无法满足要求;3、仍然采用是普通混凝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叠合楼板受力性能和叠合面抗剪性能差的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底板,预制底板上部咬合有后浇层;预制底板包括底层和加强层,加强层位于底层上部,加强层上表面的宽度不大于底层上表面的宽度,加强层的两个侧面与底层的上表面形成咬合角α,加强层两侧的区域形成咬合区;底层内部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上部设置有钢筋桁架,钢筋桁架的顶部穿过加强层的上表面;后浇层设置在底层和加强层的上部,后浇层内部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第二钢筋网片与钢筋桁架的顶部连接。底层和加强层的混凝土为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底层与后浇层接触的表面、加强层的上表面均为叠合面,叠合面采用45°拉毛处理。第一钢筋网片和第二钢筋网片均由若干根相互垂直连接的配筋和分布筋构成,配筋和分布筋的交叉处通过扣件连接;钢筋桁架包括通过腹杆连接的上弦和下弦,下弦和第一钢筋网片的配筋通过扣件连接,上弦和第二钢筋网片的配筋通过扣件连接。连接扣件包括一对固定片和两根连接钢筋,每个固定片上均设置有两个通孔,连接筋穿过通孔将一对固定片连接在一起,连接筋两端均弯折。咬合角α的角度范围值为30°~90°。底层的厚度范围为60mm~80mm,加强层的厚度范围为30mm~50mm,加强层的宽度不小于150mm,咬合区的最大宽度不小于180mm。第一钢筋网片的配筋的型号为C8@160、分布筋的型号为A8@240;第二钢筋网片的配筋型号为A8@160、分布筋的型号为A6@240;上弦的型号为C8、下弦的型号为C8,腹杆的型号为A6。扣件高度范围为35mm~45mm,固定片上的两个通孔的间距范围为18mm~3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再生混凝土是一种环保绿色材料,它有轻质、保温隔热、耐火性好、耐腐蚀性好、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加入钢纤维后,大大改善了其各项受力性能,尤其是自身韧性及抗裂性能;2)在预制底板的基础上,浇筑钢筋桁架加强层,加强层内配置若干数量钢筋桁架,加强了叠合楼板的受力性能和叠合面抗剪性能;3)叠合面处理采用创新45°拉毛方式,加强了预制底板混凝土和后浇层混凝土的连接,提高叠合楼面双向抗剪能力;4)设置不同数量的钢筋桁架,用以调整叠合楼板的实际承载能力,可在兼顾叠合楼板受力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叠合楼板的造价;5)将废弃薄钢片及A4冷拔丝钢筋重新利用,制作为扣件,既能使得钢筋与钢筋、钢筋与钢筋桁架之间有更可靠的连接,还能节省扎丝等原材料,降低工程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未浇筑后浇层时的截面图;图3是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未浇筑后浇层时的俯视图;图4是叠合面拉毛处理的示意图;图5是第一钢筋网片中配筋和分布筋通过扣件连接的示意图;图6是扣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咬合角的示意图。图中,1.后浇层,2.预制底板,3.第一钢筋网片,4.钢筋桁架,5.第二钢筋网片,6.扣件;21.底层,22.加强层;41.腹杆,42.上弦,43.下弦;61.连接筋,62.固定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底板2,预制底板2上部咬合有后浇层1;如图2、图3所示,预制底板2包括底层21和加强层22,加强层22位于底层21上部,加强层22上表面的宽度不大于底层21上表面的宽度,加强层22的两个侧面与底层21的上表面形成咬合角α,加强层22两侧的区域形成咬合区;底层21内部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3,第一钢筋网片3上部设置有钢筋桁架4,钢筋桁架4的顶部穿过加强层22的上表面;后浇层1设置在底层21和加强层22的上部,后浇层1内部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5,第二钢筋网片5与钢筋桁架4的顶部连接。底层21和加强层22的混凝土为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如图4所示,底层21与后浇层1接触的表面、加强层22的上表面均为叠合面,叠合面采用45°拉毛处理。如图5所示,第一钢筋网片3和第二钢筋网片5均由若干根相互垂直连接的配筋和分布筋构成,配筋和分布筋的交叉处通过扣件6连接;钢筋桁架4包括通过腹杆41连接的上弦42和下弦43,下弦43和第一钢筋网片3的配筋通过扣件6连接,上弦42和第二钢筋网片5的配筋通过扣件6连接。钢筋桁架3的高度范围为80mm~120mm,同时必须高出加强层的上表面。如图6所示,扣件6包括一对固定片62和两根连接筋61,每个固定片62上均设置有两个通孔,连接筋61穿过通孔将固定片62连接在一起,连接筋61两端均弯折。如图7所示,咬合角α的角度范围值为30°~90°。底层21的厚度范围为60mm~80mm,加强层22的厚度范围为30mm~50mm,加强层22的宽度不小于150mm,咬合区的最大宽度不小于180mm。第一钢筋网片3的配筋的型号为C8@160、分布筋的型号为A8@240;第二钢筋网片5的配筋型号为A8@160、分布筋的型号为A6@240;上弦42的型号为C8、下弦43的型号为C8,腹杆41的型号为A6。扣件6高度范围为35mm~45mm,固定片62上的两个通孔的间距范围为18mm~30mm,固定片的长度范围为18mm~30mm,固定片的宽度范围为18mm~30mm。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如下:步骤一:制作扣件6:收集废弃薄钢片及A4冷拔丝钢筋下脚料,将废弃薄钢片切割成矩形并在开设两个直径在5~8mm的通孔,从而形成固定片62,将A4冷拔丝钢筋下脚料切割成一定的长度,得到连接筋61。使用扣件6进行连接时,将需要连接的钢筋置于一对固定片62之间,然后将连接筋61穿过固定片62的通孔,人工将连接筋61两端弯折即可。步骤二:制备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将城市建筑垃圾经人工破碎、破碎机进行二次破碎、筛分制成再生混凝土骨料;首先将钢纤维和再生骨料混合,置于混凝土搅拌机内搅拌大于3分钟,使得钢纤维均匀分散在再生混凝土骨料中;再将砂和水泥与钢纤维和再生混凝土骨料的混合物混合搅拌大于5分钟,充分拌合后,再加水搅拌,搅拌时间与普通混凝土一致,得到钢纤维再生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

【技术保护点】
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底板(2),预制底板(2)上部咬合有后浇层(1);所述预制底板(2)包括底层(21)和加强层(22),加强层(22)位于底层(21)上部,加强层(22)上表面的宽度不大于底层(21)上表面的宽度,加强层(22)的两个侧面与底层(21)的上表面形成咬合角α,加强层(22)两侧的区域形成咬合区;所述底层(21)内部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3),第一钢筋网片(3)上部设置有钢筋桁架(4),钢筋桁架(4)的顶部穿过加强层(22)的上表面;所述后浇层(1)设置在底层(21)和加强层(22)的上部,后浇层(1)内部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5),第二钢筋网片(5)与钢筋桁架(4)的顶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底板(2),预制底板(2)上部咬合有后浇层(1);所述预制底板(2)包括底层(21)和加强层(22),加强层(22)位于底层(21)上部,加强层(22)上表面的宽度不大于底层(21)上表面的宽度,加强层(22)的两个侧面与底层(21)的上表面形成咬合角α,加强层(22)两侧的区域形成咬合区;所述底层(21)内部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3),第一钢筋网片(3)上部设置有钢筋桁架(4),钢筋桁架(4)的顶部穿过加强层(22)的上表面;所述后浇层(1)设置在底层(21)和加强层(22)的上部,后浇层(1)内部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5),第二钢筋网片(5)与钢筋桁架(4)的顶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21)和加强层(22)的混凝土为钢纤维再生混凝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21)与后浇层(1)接触的表面、加强层(22)的上表面均为叠合面,叠合面采用45°拉毛处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网片(3)和第二钢筋网片(5)均由若干根相互垂直连接的配筋和分布筋构成,配筋和分布筋的交叉处通过扣件(6)连接;所述钢筋桁架(4)包括通过腹杆(41)连接的上弦(42)和下弦(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鞠兴华赵丽娅薛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