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66444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6:50
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底板,预制底板上部咬合有后浇层;预制底板包括底层和加强层,加强层位于底层上部,加强层上表面的宽度不大于底层上表面的宽度,加强层的两个侧面与底层的上表面形成咬合角α,加强层两侧的区域形成咬合区;底层内部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上部设置有钢筋桁架,钢筋桁架的顶部穿过加强层的上表面;后浇层设置在底层和加强层的上部,后浇层内部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第二钢筋网片与钢筋桁架的顶部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叠合楼板受力性能和叠合面抗剪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
本技术属于施工建材
,涉及一种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
技术介绍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安全标准和工程质量,推广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装配式建筑具有设计标准化、构件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大大减少现场作业和劳动力的使用,绿色、环保、节能,是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混凝土叠合楼板具有可使构件工业化、制造不受季节限制、大大缩短周期以及节约大量模板和其他资源等优点,可以满足住宅产业化的技术要求。然而现行的钢筋桁架叠合楼板实现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的基本要求,但仍存在许多问题:1、预制底板厚度偏薄,刚度较小,在实际生产和吊装施工中,稍有不慎,有可能使得预制底板受到损伤甚至破坏;2、在如图书馆、会议室、餐厅等荷载较大区域,传统叠合楼板承载力、刚度较小,无法满足要求;3、仍然采用是普通混凝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叠合楼板受力性能和叠合面抗剪性能差的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

【技术保护点】
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底板(2),预制底板(2)上部咬合有后浇层(1);所述预制底板(2)包括底层(21)和加强层(22),加强层(22)位于底层(21)上部,加强层(22)上表面的宽度不大于底层(21)上表面的宽度,加强层(22)的两个侧面与底层(21)的上表面形成咬合角α,加强层(22)两侧的区域形成咬合区;所述底层(21)内部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3),第一钢筋网片(3)上部设置有钢筋桁架(4),钢筋桁架(4)的顶部穿过加强层(22)的上表面;所述后浇层(1)设置在底层(21)和加强层(22)的上部,后浇层(1)内部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5),第二钢筋网片(...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底板(2),预制底板(2)上部咬合有后浇层(1);所述预制底板(2)包括底层(21)和加强层(22),加强层(22)位于底层(21)上部,加强层(22)上表面的宽度不大于底层(21)上表面的宽度,加强层(22)的两个侧面与底层(21)的上表面形成咬合角α,加强层(22)两侧的区域形成咬合区;所述底层(21)内部设置有第一钢筋网片(3),第一钢筋网片(3)上部设置有钢筋桁架(4),钢筋桁架(4)的顶部穿过加强层(22)的上表面;所述后浇层(1)设置在底层(21)和加强层(22)的上部,后浇层(1)内部设置有第二钢筋网片(5),第二钢筋网片(5)与钢筋桁架(4)的顶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21)和加强层(22)的混凝土为钢纤维再生混凝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21)与后浇层(1)接触的表面、加强层(22)的上表面均为叠合面,叠合面采用45°拉毛处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钢筋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网片(3)和第二钢筋网片(5)均由若干根相互垂直连接的配筋和分布筋构成,配筋和分布筋的交叉处通过扣件(6)连接;所述钢筋桁架(4)包括通过腹杆(41)连接的上弦(42)和下弦(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鞠兴华赵丽娅薛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