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云专利>正文

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装置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863531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装置及系统,顶升支架单元包括第一环形板、第二环形板和多根连接柱,所述第一环形板和所述第二环形板上下相对平行布置,多根所述连接柱均匀布设在所述第一环形板和所述第二环形板之间,所述连接柱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板和所述第二环形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环形板,并在两个环形板之间固定连接柱,使得顶升支架单元的结构更加稳固。

A cylindrical lift support unit, device and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ylindrical lifting support unit, a device and a system for lifting support unit includes a first annular plate, second annular plate and a plurality of connecting columns, the first ring plate and the annular plate second relatively arranged in parallel between a plurality of the connecting columns evenly arranged on the first ring plate and the second annular plate, the connecting column ends are vertically fixed on the first ring plate and the second annular plate. By setting a ring plate and fixing a connecting column between two ring plates, the utility model makes the structure of the lifting support unit more st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装置及系统
本技术涉及液压顶升
,尤其涉及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装置及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钢结构产业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大跨度、大吨位的钢网架和钢桁架等钢结构空间系统越来越被广大建设方所认可并采用,现有关于钢网架和钢桁架的安装方法主要采用满堂红脚手架、吊车抬吊、拔杆提升、高空散装等方法。上述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与相关施工单位有交叉作业,而且施工成本较高,安装过程中质量及安装人员风险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现有的顶升支架结构复杂,支撑强度不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装置及系统。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包括第一环形板、第二环形板和多根连接柱,所述第一环形板和所述第二环形板上下相对平行布置,多根所述连接柱均匀布设在所述第一环形板和所述第二环形板之间,所述连接柱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板和所述第二环形板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环形板,并在两个环形板之间固定连接柱,使得顶升支架单元的结构更加稳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第一环形板由多个第一弧形板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第二环形板由多个第二弧形板依次连接而成;多个所述第一弧形板和多个所述第二弧形板上下一一对应布置,两个对应布置的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至少固定有一根所述连接柱。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弧形板连接而成的环形板,方便组装和拆卸。进一步,所述第一环形板由3个第一弧形板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第二环形板由3个第二弧形板依次连接而成。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3个弧形板连接形成一个环形板,使得环形板的结构更加稳固,连接更加方便。进一步,两个对应布置的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固定有两根所述连接柱。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两个弧形板之间设置两根链接柱,使得对应布置的两个弧形板结构稳定,方便组装。进一步,所述连接柱靠近两端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第一环形板或第二环形板固定相连。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连接柱上设置加强板,使得连接柱与环形板的固定更加稳固。一种圆柱形顶升装置,与顶升装置相连接;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顶升支架单元,多个所述顶升支架单元从上至下依次顺序固定相连;位于底部的一个所述顶升支架单元的下端与所述顶升装置相连接,位于顶部的一个所述顶升支架单元的上端连接有一个固定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顶升支架装置,通过将多个顶升支架单元上下连接起来,整体结构更加稳固。一种圆柱形顶升装置,与顶升装置相连接;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顶升支架单元,多个所述顶升支架单元从上至下依次顺序固定相连;位于底部的一个所述顶升支架单元的下端与所述顶升装置相连接,位于顶部的一个所述顶升支架单元的上端连接有一个固定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顶升支架装置,通过将多个顶升支架单元上下连接起来,整体结构更加稳固。进一步,上下相连接的两个所述顶升支架单元分别为第一顶升支架单元和第二顶升支架单元,所述第一顶升支架单元的多个第二弧形板和第二顶升支架单元的多个第一弧形板错位布置且固定相连。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相连的两个顶升支架单元的第二弧形板和第一弧形板错位布置,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固,且不需要别的固定结构即可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弧形板或第二弧形板固定起来。进一步,所述第一顶升支架单元的两个第二弧形板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顶升支架单元的一个第一弧形板的中线位置。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两个第二弧形板的连接处设置在一个第一弧形板的中线位置,使得上下两个顶升支架单元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固。一种液压顶升系统,包括液压站、液压千斤顶、进油管和如上所述的圆柱形顶升装置;所述液压千斤顶的液压缸与所述圆柱形顶升装置底部的一个顶升支架单元相连接;所述液压站的出油口通过所述进油管与所述液压千斤顶的进油口连接并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液压顶升系统在作业过程中,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均较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一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圆柱形顶升装置一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第一环形板;11、第一弧形板;12、连接通孔;2、第二环形板;21、第二弧形板;3、连接柱;4、固定板;5、加强板;6、顶升支架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包括第一环形板1、第二环形板2和多根连接柱3,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上下相对平行布置,多根所述连接柱3均匀布设在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之间,所述连接柱3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上。本实施例的顶升支架单元通过设置环形板,并在两个环形板之间固定设置多根连接柱,使得顶升支架单元的结构更加稳固。本实施例的第一环形板1和第二环形板2均可以为一个完整的环形板状结构,也可以由多个弧形板拼接而成。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第二环形板2同轴设置,多根连接柱3的中心轴线距离所述第一环形板1中心轴线的距离均相等。实施例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包括第一环形板1、第二环形板2和多根连接柱3,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上下相对平行布置,多根所述连接柱3均匀布设在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之间,所述连接柱3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上。本实施例的顶升支架单元通过设置环形板,并在两个环形板之间固定设置多根连接柱,使得顶升支架单元的结构更加稳固。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第二环形板2同轴设置,多根连接柱3的中心轴线距离所述第一环形板1中心轴线的距离均相等。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环形板1由多个第一弧形板11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第二环形板2由多个第二弧形板21依次连接而成;多个所述第一弧形板11和多个所述第二弧形板21上下一一对应布置,两个对应布置的第一弧形板11和第二弧形板21之间至少固定有一根所述连接柱3。通过弧形板连接而成的环形板,方便组装和拆卸。弧形板的设置也使得圆柱形的顶升支架单元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只需把多个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和连接柱组装成的结构拼接起来即可得到一个顶升支架单元。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弧形板11和第二弧形板21的个数可以均为2个、3个、4个、5个、6个等。本实施例的弧形板呈扇形结构,该弧形板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实施例的相邻的两个弧形板的边沿相互吻合并压接在一起。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环形板1由3个第一弧形板11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第二环形板2由3个第二弧形板21依次连接而成。通过设置3个弧形板连接形成一个环形板,使得环形板的结构更加稳固,连接更加方便。本实施例的第一弧形板11和第二弧形板21均呈扇形结构,其圆心角均为12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两个对应布置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装置及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环形板(1)、第二环形板(2)和多根连接柱(3),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上下相对平行布置,多根所述连接柱(3)均匀布设在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之间,所述连接柱(3)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环形板(1)、第二环形板(2)和多根连接柱(3),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上下相对平行布置,多根所述连接柱(3)均匀布设在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之间,所述连接柱(3)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板(1)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板(1)由多个第一弧形板(11)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第二环形板(2)由多个第二弧形板(21)依次连接而成;多个所述第一弧形板(11)和多个所述第二弧形板(21)上下一一对应布置,两个对应布置的第一弧形板(11)和第二弧形板(21)之间至少固定有一根所述连接柱(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板(1)由3个第一弧形板(11)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第二环形板(2)由3个第二弧形板(21)依次连接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其特征在于,两个对应布置的第一弧形板(11)和第二弧形板(21)之间固定有两根所述连接柱(3)。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一种圆柱形顶升支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3)靠近两端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加强板(5),所述加强板(5)与所述第一环形板(1)或第二环形板(2)固定相连。6.一种圆柱形顶升装置,与顶升装置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云田锦业
申请(专利权)人:崔云田锦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