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冲击雨水设施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862172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4:13
提供一种基于低冲击雨水设施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系统,包括隔油沉淀池、生物滞留池、水质在线监测装置、控制单元和排液泵;隔油沉淀池的进液口与雨水和/或事故水入口连通,出液口与生物滞留池的进液口连通,靠近其进液口处设有第一溢流管,中部位置设有第一挡板,靠近其出液口的位置设有与排液泵连接的第一排液管;生物滞留池内靠近其进液口的位置设有第二溢流管,出液口与排液泵通过第二排液管连通;水质在线监测装置设置在隔油沉淀池的进液口与雨水和/或事故水入口之间;控制单元与水质在线监测装置和排液泵通信连接。本系统可以在收集处理雨水径流的同时又在事故期间充分利用系统存储和处理事故水。

Emergency treatment system for municipal road chemicals leakage based on low impact rainwater facilities

Provide a leak emergency treatment system of municipal road stormwater facilities based on the low impact of chemicals, including grease tank, biological retention pond, water quality on-line monitoring device, a control unit and a liquid discharge pump; oil separation and sedimentation and the liquid inlet water and / or accident water pool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entrance, the liquid inlet and liquid inlet the bioretention cell near the mouth, the liquid inlet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overflow pipe, the middle position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baffle near the outlet position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discharge pump connected with the liquid discharge pipe; overflow pipe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bioretention pool near the position of the liquid inlet, a liquid outlet and liquid discharge the pump through the second liquid discharging pipe; water quality on-line monitoring devic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oil tank and the liquid inlet water and / or accident entrance control unit and water; water quality on-line monitoring device and liquid discharging pump connection. The system can collect and deal with rainwater runoff and use the system to store and deal with the accident water during the accid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低冲击雨水设施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风险防范、雨水资源化利用
,特别是涉及一种结合低冲击雨水净化利用设施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事故水应急处置系统。
技术介绍
近些年,国内主要城市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率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道路化学品泄漏事故不仅造成经济损失、威胁公众健康,而且还影响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道路降雨径流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对海绵城市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低冲击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技术成为削减径流污染、实现雨水回用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目前,雨水处理与事故水处置系统一般是单独设置的,如中国专利申请201310295792.5的公布了一种事故排水与清净雨水的分流系统,其核心是分流装置,但存在切换装置失灵、损坏等情况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低冲击雨水设施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系统,其结合低冲击雨水净化利用设施,作为市政道路雨水和事故水的处置设施,无需另设事故水处置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一种基于低冲击雨水设施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系统,包括隔油沉淀池、生物滞留池、水质在线监测装置、控制单元和排液泵;所述隔油沉淀池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与雨水和/或事故水入口连通,所述隔油沉淀池的另一侧上部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生物滞留池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连通,所述隔油沉淀池内靠近其进液口的位置还设有第一溢流管,所述隔油沉淀池内的中部位置还设有从所述隔油沉淀池的顶部向下延伸并靠近其底部的第一挡板,所述隔油沉淀池内靠近其出液口的位置还设有第一排液管,所述第一排液管与所述排液泵连接;所述生物滞留池内靠近其进液口的位置还设有第二溢流管,所述生物滞留池的另一侧底部的出液口与所述排液泵通过第二排液管连通;所述水质在线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是否有化学品泄漏产生的事故水,其设置在所述隔油沉淀池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与雨水和/或事故水入口之间;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水质在线监测装置和所述排液泵通信连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包括:将冲击雨水净化利用技术和措施融入到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事故水处置系统中,其目的在于从源头处理道路雨水和化学品泄漏事故水,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本专利技术的系统能净化利用道路雨水的同时又能在事故期间充分存储和处理事故水,提高了系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系统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系统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系统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基于水质监测结果的自动化控制策略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并结合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基于低冲击雨水设施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系统,其包括隔油沉淀池1、生物滞留池2、水质在线监测装置3、控制单元4和排液泵5;隔油沉淀池1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与雨水和/或事故水入口6连通,隔油沉淀池1的另一侧上部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道7与生物滞留池2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连通,隔油沉淀池1内靠近其进液口的位置还设有第一溢流管8,隔油沉淀池内的中部位置还设有从隔油沉淀池的顶部向下延伸并靠近其底部的第一挡板9,隔油沉淀池内靠近其出液口的位置还设有第一排液管10,第一排液管10与排液泵5连接;生物滞留池2内靠近其进液口的位置还设有第二溢流管11,生物滞留池的另一侧底部的出液口与排液泵5通过第二排液管12连通;水质在线监测装置3用于监测是否有化学品泄漏产生的事故水,其设置在隔油沉淀池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与雨水和/或事故水入口之间;控制单元4与水质在线监测装置3和排液泵5通信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三排液管13、第四排液管14、第一阀门15、第二阀门16、事故水运载容器17,第三排液管13的一端通过第一阀门15与排液泵5连接,另一端连通市政污水管网18;第四排液管14的一端通过第二阀门16与排液泵5连接,另一端连通事故水运载容器17;控制单元还可以用于控制第一阀门15和/或第二阀门16(图中未示出),图1中的实心箭头表示液体流向。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该系统还包括第三阀门20,生物滞留池的出液口还通过第三阀门20与第二管道21连通,第二排液管12位于第三阀门20和生物滞留池的出液口之间,控制单元4还与第三阀门20通信连接,在发生化学品泄漏时关闭第三阀门20。其中,隔油沉淀池1作为雨水和/或事故水预处理环节和调节池,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修筑并已做防渗透处理。隔油沉淀池采用上进上出(从一侧的上部进液,并从另一侧的上部出液至后续的生物滞留池)。在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期间,与后续处理单元生物滞留池共同作为事故水的临时储存和处理单元。其可去除雨水和事故水中的部分有机物、悬浮颗粒,在中部设置的第一挡板9可以减缓流速,增加事故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泄漏事故结束后,可以人工开启,也可以通过控制单元的控制开启排液泵5排出其中的事故水与雨水、稀释液等到事故水运载容器17中,以保证事故水的临时储存和处理单元有足够的体积蓄纳下一次降雨径流或事故水汇流。降雨期间无法及时排至后端生物滞留池的后期雨水则可根据现场条件通过溢流管8排入周围环境或市政雨水管网或市政污水管网32;降雨结束后可以通过控制单元开启排液泵5,将储存的初雨排入市政污水管网18,避免初雨直接排入环境造成污染。可以定期清洁隔油沉淀池底部的淤泥,保证隔油沉淀池的处理效果,防止隔油沉淀池堵塞。生物滞留池2为雨水和/或事故水处理池,已做防渗透处理,可以采用上进下出(从一侧的上部进液,从另一侧的下部出液)的模式。事故发生后可以人工开启,也可以通过控制单元的控制开启排液泵5排出事故水与雨水、稀释液等到事故水运载容器17,如果生物滞留池2的出液口还设有第三阀门和第二管道(如上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则事故发生时,应关闭第三阀门。降雨期间过量的后期雨水可以通过溢流管11排入周围环境或市政雨水管网或污水管网32。生物滞留池处理的雨水可以通过排液泵5排至市政污水管网18(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也可以进入后续水柜(见下方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当不设置水柜时,处理后的雨水可通过第三阀门和第二管道排入周围环境或市政雨水管网或污水管网32中(如上方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生物滞留池内部有填料分层布置,如包括树皮覆盖层、换土层、砂层和砾石层等,通过植物吸附、填料的渗透过滤等作用将雨水和事故水污染物截留、就地处理。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与图2所示实施方式相比,区别在于:系统还包括水柜19,生物滞留池2的出液口与水柜19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通过第二管道21连通,第三阀门20设置在第二排液管12与水柜19的进液口之间的第二管道21上;在发生化学品泄漏时水柜19与生物滞留池2通过第三阀门20隔断。较优的是,水柜19内的骨架由多个塑料模块(如PVC模块)拼接而成(未图示),在水柜19内的底部还设有微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低冲击雨水设施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低冲击雨水设施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隔油沉淀池、生物滞留池、水质在线监测装置、控制单元和排液泵;所述隔油沉淀池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与雨水和/或事故水入口连通,所述隔油沉淀池的另一侧上部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生物滞留池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连通,所述隔油沉淀池内靠近其进液口的位置还设有第一溢流管,所述隔油沉淀池内的中部位置还设有从所述隔油沉淀池的顶部向下延伸并靠近其底部的第一挡板,所述隔油沉淀池内靠近其出液口的位置还设有第一排液管,所述第一排液管与所述排液泵连接;所述生物滞留池内靠近其进液口的位置还设有第二溢流管,所述生物滞留池的另一侧底部的出液口与所述排液泵通过第二排液管连通;所述水质在线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是否有化学品泄漏产生的事故水,其设置在所述隔油沉淀池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与雨水和/或事故水入口之间;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水质在线监测装置和所述排液泵通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低冲击雨水设施的市政道路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隔油沉淀池、生物滞留池、水质在线监测装置、控制单元和排液泵;所述隔油沉淀池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与雨水和/或事故水入口连通,所述隔油沉淀池的另一侧上部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生物滞留池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连通,所述隔油沉淀池内靠近其进液口的位置还设有第一溢流管,所述隔油沉淀池内的中部位置还设有从所述隔油沉淀池的顶部向下延伸并靠近其底部的第一挡板,所述隔油沉淀池内靠近其出液口的位置还设有第一排液管,所述第一排液管与所述排液泵连接;所述生物滞留池内靠近其进液口的位置还设有第二溢流管,所述生物滞留池的另一侧底部的出液口与所述排液泵通过第二排液管连通;所述水质在线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是否有化学品泄漏产生的事故水,其设置在所述隔油沉淀池的一侧上部的进液口与雨水和/或事故水入口之间;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水质在线监测装置和所述排液泵通信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排液管、第四排液管、第一阀门、第二阀门、事故水运载容器;所述第三排液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排液泵连接,另一端连通市政污水管网;所述第四排液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排液泵连接,另一端连通事故水运载容器;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和/或第二阀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阀门,所述生物滞留池的出液口还通过所述第三阀门与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二排液管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运涛李骐安郭凤清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