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4106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9 2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其设有外包钢板墙体、混凝土和位于外包钢板墙体的内腔中的多组箍筋对;箍筋对包含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它们设有数量相等的焊接段和凸起段,第一箍筋的各节焊接段均焊接在第一钢板墙面的内侧面上,第二箍筋的各节焊接段均焊接在第二钢板墙面的内侧面上,第一箍筋的各节凸起段与第二箍筋的各节凸起段一一对应,相对应的第一箍筋的凸起段所围住的区域与第二箍筋的凸起段所围住的区域在竖直方向上部分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通过较少的焊接工作量实现两面钢板墙面之间的对拉作用,能够有效的约束混凝土发生脆性破坏并大大的提高剪力墙的抗震延性,并具有用钢量少、能够节省造价的优点。

A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shear wall with outsourced steel plat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teel plate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shear wall,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steel plate wall, concrete wall and steel plate in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multiple sets of stirrups on; for the first second stirrups stirrups and stirrup, they have an equal number of welding section and the convex segment, the first stirrup sections were welded the first plate is welded on the medial side of the wall surface, second sections are stirrups welded section steel plate second is welded on the medial side of wall surface, each section of each section of the convex segment and second convex segment of the corresponding first stirrups stirrups, stirrup projection section area and the second convex segm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stirrup surrounded by the enclosed area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verlap. The utility model can achieve the role of tension between two sides of steel plate wall through less welding workload, effectively restrain the brittle failure of concrete,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seismic ductility of shear walls,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less steel volume and less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本技术涉及一种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技术介绍
超高层建筑结构对剪力墙强度及延性要求越来越高,而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其材料固有的脆性性质又带来不利影响,采用外包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外包钢板通过一些构造措施可以有效约束高强混凝土防止脆性破坏发生,而钢板本身又能大大提高剪力墙延性。现有的外包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中,加强外包钢板对混凝土约束作用的构造方式主要有内置加劲肋和对拉螺栓两种形式,辅之以栓钉加强两种材料的协同工作。但现有的这些构造方式存在以下不足:内置加劲肋焊接工作量大,对于薄钢板容易形成焊接变形,矫正难度大,而且加劲肋受钢板宽厚比限制及施焊操作限制,一次加工钢板墙长度有限,对于较长的钢板墙需增加竖缝,进一步加大焊接工作量和矫正难度;对拉螺栓需在两侧钢板预留孔,削弱了钢板截面,而且对于高柔钢板墙运输、吊装过程中还需做足够的刚度加强措施才能满足变形、现场对位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难以兼顾焊接工作量和实现两面钢板墙面之间的对拉作用的问题。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设有由钢板围合而成的外包钢板墙体和浇筑在所述外包钢板墙体的内腔中的混凝土,其中,所述外包钢板墙体具有第一钢板墙面和第二钢板墙面,所述第一钢板墙面和第二钢板墙面与所述外包钢板墙体的水平延伸方向相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还设有位于所述外包钢板墙体的内腔中的多组箍筋对;各组所述箍筋对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每一组所述箍筋对均包含成对设置的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所述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设有数量相等的焊接段以及连接在相邻两节所述焊接段之间凸起段,所述第一箍筋的各节所述焊接段均焊接在所述第一钢板墙面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箍筋的各节所述焊接段均焊接在所述第二钢板墙面的内侧面上,并使得:所述第一箍筋的各节所述凸起段与所述第二箍筋的各节所述凸起段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箍筋的凸起段所围住的区域与所述第二箍筋的凸起段所围住的区域在竖直方向上部分重合。为了使箍筋对所起的作用能够达到最优,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同一组所述箍筋对,所述第一箍筋的各段焊接段和各段凸起段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箍筋的各段焊接段和各段凸起段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在竖直方向上的间距在10cm以内。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箍筋和所述第二箍筋均由一根钢筋弯折而成。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箍筋和所述第二箍筋均由多个箍筋单元组成并均沿所述外包钢板墙体的水平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箍筋的每一节箍筋单元和所述第二箍筋的每一节箍筋单元均由一根钢筋弯折而成,并均具有一个所述凸起段以及分别位于该凸起段两端的左焊接段和右焊接段;所述第一箍筋位于最左侧的箍筋单元的左焊接段、所述第一箍筋位于最右侧的箍筋单元的右焊接段、所述第一箍筋的组合焊接段均作为所述第一箍筋的一个焊接段,其中,所述第一箍筋的组合焊接段包含其相邻两个箍筋单元中位于左侧者的右焊接段和位于右侧者的左焊接段;所述第二箍筋位于最左侧的箍筋单元的左焊接段、所述第二箍筋位于最右侧的箍筋单元的右焊接段、所述第二箍筋的组合焊接段均作为所述第二箍筋的一个焊接段,其中,所述第二箍筋的组合焊接段包含其相邻两个箍筋单元中位于左侧者的右焊接段和位于右侧者的左焊接段。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箍筋和所述第二箍筋的相邻两个箍筋单元中位于左侧者的右焊接段与位于右侧者的左焊接段之间的间隔距离均在20cm以内。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箍筋的焊接段和所述第二箍筋的焊接段均为直线型,所述第一箍筋的凸起段和所述第二箍筋的凸起段均为U型或V型。为了进一步减少钢板墙面的变形,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箍筋的各节所述焊接段均贴焊焊接在所述第一钢板墙面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箍筋的各节所述焊接段均贴焊焊接在所述第二钢板墙面的内侧面上。为了增强了钢板墙面的刚度,以减小钢板墙面在运输、吊装及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的变形,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钢板墙面和第二钢板墙面的外侧面均焊接有沿所述外包钢板墙体的水平延伸方向延伸的横向加劲肋和垂直所述外包钢板墙体的水平延伸方向延伸的纵向加劲肋。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包钢板墙体的内侧面焊接有多根栓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外包钢板墙体的内腔中设有多组箍筋对,且每一组箍筋对均包含成对设置的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能够同时起到以下三个作用:作用一、由于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均埋设在混凝土且分别与第一钢板墙面和第二钢板墙面焊接连接,使得第一钢板墙面能够通过第一箍筋增大其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第二钢板墙面能够通过第二箍筋增大其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作用二、由于相对应的第一箍筋的凸起段所围住的区域与第二箍筋的凸起段所围住的区域在竖直方向上部分重合,使得:在混凝土凝结后,相对应的第一箍筋与第二箍筋通过位于凸起段和凸起段的重合区域中的混凝土连成一体,即相对应的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形成围箍,从而,形成围箍的各组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对第一钢板墙面和第二钢板墙面起到对拉的作用,能够防止两面钢板墙面受压屈曲,并能够更为有效的约束两面钢板墙面之间混凝土,因而提高了剪力墙的抗震延性,令钢板和混凝土两种材料能够更充分的协同工作以更好发挥它们的性能;作用三、由于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均仅通过其焊接段与钢板墙面进行焊接连接,而它们的凸起段则均无需进行焊接,使得钢板墙面上无需长距离连续的进行焊接,因此,本技术的焊接工作量少,不存在因焊接致使钢板墙面变形的问题;并且,由于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在它们的凸起段所围住的区域都是空心的,因此,本技术能够减少用钢量,节省造价;综上所述,本技术能够通过较少的焊接工作量实现两面钢板墙面之间的对拉作用,能够有效的约束混凝土发生脆性破坏并大大的提高剪力墙的抗震延性,并具有用钢量少、能够节省造价的优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四的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五的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的是一种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其设有由钢板围合而成的外包钢板墙体1和浇筑在外包钢板墙体1的内腔中的混凝土2,其中,外包钢板墙体1具有第一钢板墙面11和第二钢板墙面12,第一钢板墙面11和第二钢板墙面12与外包钢板墙体1的水平延伸方向相同;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为:本技术的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还设有位于外包钢板墙体1的内腔中的多组箍筋对;各组箍筋对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每一组箍筋对均包含成对设置的第一箍筋3和第二箍筋4,第一箍筋3和第二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设有由钢板围合而成的外包钢板墙体(1)和浇筑在所述外包钢板墙体(1)的内腔中的混凝土(2),其中,所述外包钢板墙体(1)具有第一钢板墙面(11)和第二钢板墙面(12),所述第一钢板墙面(11)和第二钢板墙面(12)与所述外包钢板墙体(1)的水平延伸方向相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还设有位于所述外包钢板墙体(1)的内腔中的多组箍筋对;各组所述箍筋对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每一组所述箍筋对均包含成对设置的第一箍筋(3)和第二箍筋(4),所述第一箍筋(3)和第二箍筋(4)设有数量相等的焊接段以及连接在相邻两节所述焊接段之间凸起段,所述第一箍筋(3)的各节所述焊接段(3a)均焊接在所述第一钢板墙面(11)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箍筋(4)的各节所述焊接段(4a)均焊接在所述第二钢板墙面(12)的内侧面上,并使得:所述第一箍筋(3)的各节所述凸起段(3b)与所述第二箍筋(4)的各节所述凸起段(4b)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箍筋(3)的凸起段(3b)所围住的区域与所述第二箍筋(4)的凸起段(4b)所围住的区域在竖直方向上部分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设有由钢板围合而成的外包钢板墙体(1)和浇筑在所述外包钢板墙体(1)的内腔中的混凝土(2),其中,所述外包钢板墙体(1)具有第一钢板墙面(11)和第二钢板墙面(12),所述第一钢板墙面(11)和第二钢板墙面(12)与所述外包钢板墙体(1)的水平延伸方向相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还设有位于所述外包钢板墙体(1)的内腔中的多组箍筋对;各组所述箍筋对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每一组所述箍筋对均包含成对设置的第一箍筋(3)和第二箍筋(4),所述第一箍筋(3)和第二箍筋(4)设有数量相等的焊接段以及连接在相邻两节所述焊接段之间凸起段,所述第一箍筋(3)的各节所述焊接段(3a)均焊接在所述第一钢板墙面(11)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箍筋(4)的各节所述焊接段(4a)均焊接在所述第二钢板墙面(12)的内侧面上,并使得:所述第一箍筋(3)的各节所述凸起段(3b)与所述第二箍筋(4)的各节所述凸起段(4b)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箍筋(3)的凸起段(3b)所围住的区域与所述第二箍筋(4)的凸起段(4b)所围住的区域在竖直方向上部分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对于同一组所述箍筋对,所述第一箍筋(3)的各段焊接段(3a)和各段凸起段(3b)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箍筋(4)的各段焊接段(4a)和各段凸起段(4b)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箍筋(3)和第二箍筋(4)在竖直方向上的间距在10cm以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箍筋(3)和所述第二箍筋(4)均由一根钢筋弯折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包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箍筋(3)和所述第二箍筋(4)均由多个箍筋单元组成并均沿所述外包钢板墙体(1)的水平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箍筋(3)的每一节箍筋单元(31)和所述第二箍筋(4)的每一节箍筋单元(41)均由一根钢筋弯折而成,并均具有一个所述凸起段以及分别位于该凸起段两端的左焊接段和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平陈星徐卫梁志标何惠文洪磊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